首页期刊导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黄高宝

双月刊

1003-4315

gsauxb@gsau.edu.cn

0931-7631144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草业科学、兽医、农学、林学、园艺、资源环境、仪器科学、机电工程、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综述。本刊每4期正刊,此外,每年还面向社科和行政、教学管理办1-2期增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减量施氮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郑天翔程红玉郭增鹏徐昭...
    94-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减量施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氮肥施用下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河西灌区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N1(常规施氮量,300 kg/hm2)、N2(氮肥减量10%,270 kg/hm2)、N3(氮肥减量20%,240 kg/hm2)、N4(氮肥减量30%,210 kg/hm2)4个氮水平,测定小麦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呈降低趋势,N3、N4处理比N1处理显著降低6.69%、7.14%,但N1和N2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蒸腾速率(Tr)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处理最大,Pn分别比N3、N4处理显著提高10.04%、13.17%,Tr分别比N1、N3和N4处理显著提高9.32%、15.37%和23.56%;叶片胞间CO2浓度(Ci)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3处理最大,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片气孔导度(Gs)呈降低趋势,N3、N4 处理分别比N1 处理显著降低8.08%、17.41%和10.32%、13.76%,但N1和N2处理无显著差异;小麦穗粒数、穗数和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产量在N2处理最大,比N1、N4处理显著提高10.71%、7.91%,比N3处理提高2.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光合特性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效的光合特性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氮10%,即270 kg/hm2是河西灌区春小麦高产稳产的最佳施氮量.

    减量施氮春小麦光合特性产量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50份冬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郑彩霞孙小东杨振常李榕鑫...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冬小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高产冬小麦品系.[方法]本研究以50份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存在差异,除生育期变异系数为0.71%外,其他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大,为7.46%~51.68%.产量与穗粒质量(0.935**)、千粒质量(0.740**)、穗粒数(0.616**)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0.289*)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株高、不育小穗数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负作用,有27份参试材料基于15个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冬小麦供试材料划分为多粒高产型、多粒中产型、少粒低产型3大类群,各类群特征表现明显.[结论]50份冬小麦参试材料在15个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了21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冬小麦材料,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新品种,同时为冬小麦杂交选育提供了优良的亲本资源和理论参考.142-3-3-1(D38)、141-1-8-1(D35)和2012Y-01-6-1(D43)3份材料较对照陇麦844综合表现优良,产量高.

    冬小麦农艺性状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吴征周维秀杨永智郭恒...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马铃薯在轮作条件下,施用化肥及不同量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最佳有机肥施肥量,为当地马铃薯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连续开展定位试验,在2021年设置不施肥(CK)、专家推荐化肥施肥(OPT)、有机肥施肥8 995.50 kg/hm2(T1)、7 496.25 kg/hm2(T2)、5 997.00 kg/hm2(T3)、4 497.75 kg/hm2(T4)、2 998.50 kg/hm2(T5),共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株高)、干物质含量及分配、经济性状(产量、加工商品率)的影响.[结果]有机肥处理T2、T4株高增高显著,其次为化肥处理OPT;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茎+叶和块茎干质量平衡期延迟效果排序依次为:T4>T3>T1>T5>CK>T2>OPT,干质量平衡期之后"剪刀差"最大的是OPT处理,其次是T2处理;从现蕾期到收获期,马铃薯根茎叶所占干物质比例逐渐减小,而块茎所占干物质比例逐渐增加,但在同一生育期内,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减少,茎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增加趋势,而叶片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减少趋势;每公顷总产量最高的是T3处理,其次是T2处理,较CK、OPT增产均显著;加工商品薯率最高是CK处理,其次为T1和T2、T5,但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认为在海东乐都马铃薯农业区,确保高产的有机肥最佳施用量范围为 4 497.75~7 496.2 kg/hm2,确保较高加工商品率的有机肥最佳施用量范围为7 496.25~8 995.50 kg/hm2.[结论]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马铃薯化肥减施有机肥农艺性状经济性状

    KNO3对NaCl胁迫下苹果砧木T337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程娇高彦龙张瑞张德...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100 mmol/L NaCl胁迫下不同浓度KNO3对T337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盆栽2年生苹果砧木T337为试验材料,本试验设置6个处理,即CK1(浇灌清水)、盐胁迫(CK2)以及盐胁迫+喷施4种浓度KNO3[0.1(T1)、0.2(T2)、0.3(T3)、0.4 mg/L(T4)],测定各处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盐胁迫(CK2)时间的延长,T337叶片光合色素(Chl a、Chlb、Chla/b、Chla+b),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含量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o)、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均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CK1相比,盐胁迫+外源KNO3(T1-T4)处理后T337幼苗叶片各指标均呈现不同幅度变化,且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并以T3(0.3 mg/L KNO3)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Gs、Tr、Pn、Fv/Fm、qP降幅最小,Ci、REC、MDA、qN、Fo升幅最小,Pro及SOD、POD、CAT升幅最大.综合评价表明,各处理对T337幼苗特性的效应依次为:CK1>T3>T1>T2>T4>CK2.[结论]综上,施用适宜浓度外源KNO3可有效改善盐胁迫下T337幼苗光合能力,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从而达到缓解盐胁迫的作用,且以0.3 mg/L KNO3处理缓解盐胁迫对T337造成的伤害效果最好.

    苹果T337盐胁迫KNO3生理特性

    生草类型对旱作区苹果园土壤营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张帆马宗桓李文芳毛娟...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生草类型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庆阳地区烟富3号苹果为研究对象,清耕为对照,对果园生白三叶草、早熟禾和自然生草模式下土壤的营养水平和果实品质进行测定.[结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生草模式下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均呈逐渐下降趋势.3种生草模式中,生白三叶草效果最为显著,在0~20 cm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58 g/kg,比清耕增加了25.88%;同时,果园生白三叶草果实的果糖、葡萄糖、山梨糖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单果质量和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及其他生草模式,比清耕分别增加了26.69%、48.22%、40.96%、12.16%、42.30%、39.06%、43.72%、6.29%.相关性分析得出,有机质与果糖、葡萄糖、山梨糖醇、单果质量、相对含水量、花青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形指数、硬度、单宁和可滴定酸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果园生白三叶草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养分,进而提高果实品质.

    苹果生草模式土壤营养果实品质

    球茎甘蓝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稳定性验证

    郭怡婷孙世英赵文菊王鑫淼...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已知内参基因进行筛选,确定球茎甘蓝最合适的内参基因,确保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准确表达.[方法]本试验选择了11种参考基因,利用GeNorm、Normalfinder和Bestkeep软件对紫色球茎甘蓝和绿色球茎甘蓝不同部位的内部参考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3个分析结果显示,内参基因Tip41在球茎甘蓝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最稳定.[结论]Tip41是作为内参基因的最佳选择,为球茎甘蓝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球茎甘蓝内参基因荧光定量

    不同植物伴生对辣椒生长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刘东辉张海旺李屹
    153-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伴生栽培对辣椒的作用,为辣椒伴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乐都长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伴生辣椒(X)、韭菜伴生辣椒(J)、蒜伴生辣椒(S)、葱伴生辣椒(C)、辣椒单作(CK)5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伴生条件下辣椒的生长发育、品质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S处理可显著促进辣椒株高、茎粗的生长;与CK相比,所有伴生处理均降低了辣椒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其中以S处理降幅最小且根系活力最高.从辣椒果实品质方面看,不同的伴生栽培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X和C伴生处理增加了辣椒果实可溶性糖的含量;所有伴生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VC的含量;S处理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从辣椒产量方面看,J、S、C伴生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单株产量.从根际土壤看,S、C伴生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X伴生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且所有伴生处理均降低了根际土壤pH.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了11个较大特征向量指标,对这11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综合排名为S>C>X>CK>J.[结论]蒜伴生能较为全面的促进辣椒生长,改善辣椒根际环境.

    伴生栽培辣椒生长发育土壤养分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

    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

    王凯彬王晓敏熊文汶付龙...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为番茄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方法]以大粉果安纳西和大红果SV4224TH 2个番茄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各部分的颜色与大小进行测定与计算,采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小孢子细胞学观察.[结果]2个番茄品种小孢子发育均经历了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和成熟花粉粒时期,且各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明显;小孢子各发育时期与花器外观形态密切相关,当番茄花蕾较小(安纳西纵径为5.54~8.83 mm、横径为2.33~3.35 mm;SV4224TH纵径为5.44~9.19 mm、横径为2.38~3.56 mm),花萼略微裂开呈绿色,花冠呈浅绿色且花药呈浅黄色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当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2个品种的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占比与花蕾纵径、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879和0.879、0.710,而与花蕾的纵横经比,花药的纵径、横径、纵横径比无极显著相关性;花蕾纵径在7.00~7.99 mm时,安纳西和SV4224TH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占比最高,分别为98.50%和94.50%;花蕾横径在2.00~2.99 mm时,二者最高值分别为68.15%和61.55%.[结论]安纳西和SV4224TH的小孢子培养的最佳选蕾标准为花蕾纵径在7.00~7.99 mm,花萼略微裂开呈绿色,花冠呈浅绿色且花药呈浅黄色.

    番茄小孢子花器形态发育时期单核靠边期

    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特性

    段红俊代思雨李强峰苏艺芃...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索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以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选择常规播种,低温处理(4℃),组织培养3种方式进行萌发试验.[结果]青海茄参种子经 TTC法染色检测,活力为65%;常规播种与低温处理无法使青海茄参种子萌发,只有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了种苗;对种子的预处理最适宜的方式为300 mg/L的GA3浸泡16 h;最佳的消毒方式为20%NaClO消毒15 min;最适宜萌发的基本培养基为1/2MS;最有利于青海茄参种子萌发的激素组合为1/2 MS + 6-BA 2 mg/L + NAA 0.1 mg/L + GA3 0.3 mg/L.[结论]探索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体系,可以缓解青海茄参人工繁殖困难种苗极难获得的瓶颈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其药学价值及生物学特性提供新的支持.

    青海茄参种子萌发低温处理组织培养激素组合

    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的残留动态及与棉蚜防效的相关性分析

    冀钦陇张海英李惠霞陈元辉...
    178-184,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的内吸活性和向顶传导特性,可用做种子处理来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探讨噻虫嗪处理种子后农药的残留动态与防效的相关性,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为试材,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不同剂量进行种子包衣处理,调查防治效果的同时采集棉花植株样品,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棉花植株中噻虫嗪及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后,播后16 d首次采样,不同剂量噻虫嗪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753~2.768 mg/kg,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含量范围为0.278~0.894 mg/kg.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残留量呈指数下降,播后66 d对棉花样品进行检测时,2种药物在棉花中的含量均小于检出限0.001 mg/kg,噻虫嗪及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不同剂量噻虫嗪种子包衣可显著降低苗期蚜虫虫口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并且植株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与棉蚜防治效果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棉蚜刺探叶片后产生拒食效应有关.

    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残留动态剂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