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法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法学评论
西部法学评论

任尔昕

双月刊

1674-3687

xbfxpl@sina.com

0931-7604500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安宁西路6号

西部法学评论/Journal Western Law Review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主要反映本院各学科及院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体系化判断

    赵兴洪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认罪认罚案件审理实践中,人民法院判定"量刑建议明显不当"较为谨慎,但也存在未区分量刑建议"明显不当"和"不当"、缺乏明确统一判断标准等问题.《刑事诉讼法》第 201 条第 1 款前段与后段不是原则/例外关系,第 1 款与第 2 款才是原则/例外关系;人民法院只有在"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情形下方能不采纳量刑建议."量刑建议明显不当"包括质的明显不当和量的明显不当.质的明显不当主要指量刑建议在免除刑罚、刑种选择、刑罚执行方式、附加刑适用等方面的不当.量的明显不当是指建议刑量与"理想宣告刑"差距过大,可以通过刑量差、刑量偏离度来表征.宜建立由前提判断、形式判断、实质判断、政策判断构成的判断体系.为提高精确性,可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辅助判断量的明显不当和部分质的明显不当.

    认罪认罚量刑建议量刑偏离四步分析法宣告刑均值

    量刑建议明显不当的法理反思与实证考察

    王浩宇
    1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通过"一般应当采纳"以及"明显不当"等立法表述宣示量刑建议的裁判约束力,却引发实践层面法检关系的紧张态势.以强化量刑建议裁判约束力为导向的协商逻辑,并不能当然地取代法检"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职权逻辑.协商逻辑、从宽可预期性以及功能性分工均未能证成"明显不当"意义上法院量刑裁量权对于检察院量刑建议权的适度尊让.而盲目地以强化量刑建议裁判约束力为政策实施导向,不仅可能滋生不必要的对抗、抵触心理,还可能引发非正式制度替代与司法腐败的风险.在量刑建议采纳的问题上,法检两家应当回归良性、理性的权力交互样态,避免为维系非常态合作关系而进行的"超规范"协商动作.为此,应建立以职权充分、正确行使为基础的量刑建议采纳模式,明确法院对量刑建议的实质审查,并注重量刑建议的精确性.同时,应改进量刑建议的调整程序,并保障被告人的反悔权,以兼顾协商逻辑的需求.

    协商逻辑职权逻辑实质审查非正式制度替代

    猥亵行为扩大解释的趋势、立场、反思与限缩——以法释[2023]3号为中心

    姜文智
    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猥亵行为的认定历经全面文义解释到相对扩大解释的过渡,最终形成全面扩大解释立场的《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将猥亵行为、强制行为、损害后果都进行了扩大化的认定,进行了猥亵行为的分级、肯定了隔空猥亵的性质、支持了实质平等的认定并对行为结果进行扩大化归责,具有一定正面意义.但是,扩大解释不能逾越文义边界,类推解释只能在有利于行为人的时候才能被允许.过度扩大的《解释》已经从解释变为立法,不符合解释应有的定位;将基于补充地位的实质平等由例外变为原则,属于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异化的家父主义色彩以保护未成年之名行禁锢之实,导致立法效果适得其反.《解释》部分条文无法解释只能废除,部分漏洞可通过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解决.

    隔空猥亵扩大解释类推解释实质平等未成年人保护

    刑事赔偿谅解从宽的理论根据与适用标准

    彭子健
    5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刑事赔偿谅解作为酌定从宽情节,在个案适用标准、适用案件范围以及赔偿与谅解从宽效力大小三方面存在适用混乱现象,反映出刑事赔偿谅解从宽理论根据的争议.单独的报应论、特殊预防论和恢复性司法理念不仅难以契合当下刑事赔偿谅解从宽的司法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与刑事赔偿谅解从宽的制度安排存在内生性矛盾.从犯罪与刑罚的实质出发,综合恢复性司法理念和报应论形成的恢复报应论可以作为刑事赔偿谅解从宽的理论根据.恢复报应论可以在时间和宽严向度上证成可行性,与司法实然和应然面向上的契合则可证成合理性.依据恢复报应论在明确赔偿谅解从宽适用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案件类型和案件要素明确赔偿谅解从宽在个案中的适用标准.

    从宽情节报应论恢复性司法刑事赔偿被害人谅解

    公众参与程序违法的司法控制——实证检视与标准重塑

    章楚加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现行环评法律规范未对公众参与的步骤、形式、环节等程序要件进行明确性规定,导致各地法院对公众参与程序违法的认定结论不一,形成了严格法定程序标准、重大利益损害标准、程序性环境权利保护标准等不同类型的司法审查标准.基于程序裁量空间因概括性授权立法而被放大的客观事实,针对公众参与程序违法的司法审查应从程序规范要件审查转向行政判断过程审查,以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要件作为司法审查的形式标准,以是否偏离法律授权之目的、考虑因素是否适当与必要、是否违背正当程序原则、是否对重要的程序性环境权利产生影响作为司法审查的实质标准.通过对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程序裁量的多面向性加以拘束,增进对程序性环境权利的法律保障.

    公众参与程序违法程序裁量司法审查标准程序性环境权利

    原因事实的程序机能论

    林洧
    7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因事实是司法实务中经常使用的概念,本身具有规范性与事实性两个层面的属性.原因事实也是法与事实耦合的概念,在不同的诉讼观下,其射程范围亦不相同.在民事诉讼中,原因事实具有的程序机能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程序保障面向的程序机能类型与纷争解决面向的程序机能类型.其中,程序保障面向的程序机能是固有的机能,即特定诉讼标的与作为攻击防御方法.纷争解决面向的程序机能则主要体现在相牵连原因事实中程序设计的特殊性.二者在价值理念上可能产生冲突,需要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进行利益平衡.同时,在程序机能运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民事诉讼法的诚信原则,并对程序保障与纷争解决的理念进行协调.

    原因事实程序保障纷争解决诉讼观诚信原则诉讼标的

    动态体系论视阈下预约损失赔偿额酌定的要素因应

    邓鹏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第 495 条对预约认定及违约责任进行了规定,2022 年 11 月公布的《合同编通则解释(征求意见稿)》第 7 条到第 9 条针对预约规范加以完善,以期缓解预约制度长久饱受的抽象化之弊.遗憾的是,该意见稿对其认定依旧采取或本约或预约的态度,预约内部体系的阶段性特征区分不明确,故而违约损害赔偿额虽被予以较灵活的酌定性判断,但仍难为裁判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质助益.为进一步发挥预约制度的功能价值,可借用动态体系论,以预约体系内部的类型化为基底,结合其阶段性特征,围绕预约的内容确定性、订约预判性、交易信任性要素,分析其在不同程度的情形下共同发挥的作用,最终为实践中预约损失赔偿额酌定的判断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供给.

    概念法学预约制度违约损害赔偿动态体系论要素协动

    论我国高水平对接CPTPP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的完善

    丁亚南
    10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CPTPP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主要涵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金融服务清单、跨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三个方面.在CPTPP 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但仍存在措施来源模糊、制度创新滞后于数字创新等问题,宜将完善数字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规则作为创新路径.我国国内和国际的金融服务清单规则与 CPTPP存在差距,应合理借鉴缔约方的清单设置,协调国际国内金融服务清单管理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清单机制建设.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与CPTPP跨境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并不冲突,在数字化大趋势下,我国应以规则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完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高水平开放CPTPP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规则对接数字化

    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匿名化规则的困境与优化

    黄敏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效用的平衡是数字时代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知情同意原则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海量信息的规制需求后,个人信息匿名化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个人信息匿名化规则的制定与推进成为多国监管机关的重点,我国亦不例外.然而,当前的匿名化规则存在明显缺陷,导致该规则在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需在"功能性匿名化"理念指导下优化匿名化规则,重视信息所处的数据环境,对个人信息进行场景化界定,将再识别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并为匿名信息处理者设置对应义务管理再识别风险.

    个人信息匿名化场景化再识别风险功能性匿名化数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