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汽车与新动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汽车与新动力
汽车与新动力

刘传源

双月刊

2096-4870

021-65741856-411 65748132

200438

上海市军工路2500号

汽车与新动力/Journal Automobile and New Powertrain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报道国外内燃机车领域的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我国铁路内燃牵引事业快速发展。杂志设有产品介绍、试验研究、运用检修、综述述评、计算机应用、技术诊断、环境保护、设计计算分析、测试方法及装置、消息报道等主要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EMFC热电联供系统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彭业红刘佳彬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热电联供系统作为独立的供能设备,定义PEMFC热电联供系统产热功率与发电功率之比为K1,热负荷与电负荷功率之比为K2.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基于电池电堆自身特性工作温度(60~70℃)和储热水箱温度控制目标(40~55℃),通过比较K1与K2的大小关系选择合适的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PEMFC热电联供系统发电功率、产热功率与用户电负荷、热负荷需求之间的能量匹配关系.以 20:00:00-21:00:00用能时段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所选控制策略具有可行性.由于PEMFC热电联供系统充分利用了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与氢燃料发动机电效率通常只有 40%~60%相比,系统能量效率利用率有不同程度地提升:在春秋季,当K2与K1大小相近时采用热负荷跟随控制策略,系统能量效率利用率为79.23%;在夏季,当K2远小于K1时,采用电负荷跟随控制策略,系统能量效率利用率为63.47%;在冬季,当K2 远大于K1 时,采用热电耦合控制策略,系统能量效率利用率为78.2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热电联供系统能量匹配控制策略测试验证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对比分析

    赖玉军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充放电功率和储能能量在低温下表现差,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此行业内提出了不同的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方法.综述了外部加热法(气体加热、电热元件加热和液体加热)和内部加热法(内置加热电极和交流自加热)等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方法,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加热方法中的温升速率、温差和能耗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内部交流自加热法优势明显,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低温加热

    新能源汽车的车身气动性模拟分析与优化

    金礼芬刘文熙周桔孙卫鹏...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新能源汽车的车身气动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与优化.对3种车身优化设计方案的气动性能进行评估,得到影响气动阻力和升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了设计参数调整对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前脸设计和尾部倾斜角度是影响气动阻力和升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减少气动阻力和改善升力系数的综合优化方案,在提升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能效方面效果显著.

    新能源汽车气动性能优化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NGW型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齿形优化设计

    梁磊张炜鹏许妍罗邦芬...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NGW型单级行星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KISSsoft齿轮分析软件进行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和齿形优化设计,并对修形前后的啮合性能(传动误差、传动加速度、功率损失)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修形后齿轮强度得到了提高,传动更加稳定,振动噪声现象得到改善.

    行星齿轮传动KISSsoft软件齿轮修形

    混动重卡动力驱动系统匹配设计研究

    李汝习凌建群庄健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第四阶段标准的公布,针对重卡燃油耗的优化研究受到关注,其中自卸车因工况复杂、载荷大、排队等车时间长等因素导致其燃油耗较高,如何降低其燃油耗已成为重卡车企所面临的难题.在自卸车上增加混动配置,并通过合理选择整车配置来调整发动机运行工况点,以优化整车燃油耗;此外,开发自卸车自主混动策略,并完成整车路试标定及转毂优化认证.结果表明:自卸车增加混动配置并采取自主混动策略后,整车燃油耗大幅降低,可满足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第四阶段标准要求.

    自卸车混合动力燃油耗限值

    基于传递路径理论的车辆传动轴不平衡振动噪声控制方法

    张宏波李慧明赵跃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辆传动轴为长管结构,其不平衡引起的噪声和振动是后驱/四驱车辆开发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疑难问题.首先,提出一种基于传递路径理论的车辆传动轴不平衡振动噪声控制方法,运用转子不平衡动力学原理,实现传动系统不平衡激励求解与加载;然后,将有限元分析方法和传递路径原理相结合,综合考虑传动轴柔性挠度及各系统解耦;最后,完成系统模态和传动系统柔性的匹配设计.基于传统动力学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传动轴挠度与整车底盘传动系模态及车身结构集成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后驱/四驱车型的车内噪声前期优化设计,有效避免了实车阶段传动系统不平衡激励引起的性能抱怨,缩短了车辆开发周期,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振动噪声传递路径车辆传动轴传动系统匹配设计动不平衡

    复杂环境下行车主动安全风险评估与决策控制算法

    郭晓丽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场景堆叠思路设计的主动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如对感知系统性能依赖过强、功能扩展困难且算力消耗大、算法不智能、无法保证功能干预安全正收益等,从主动安全系统的风险评估和干预决策控制2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环境下车辆碰撞风险评估与决策控制的算法.建立了自车和交通参与者轨迹预测及行为模型,计算了自车在不同维度下的避撞需求;采用交通参与者博弈算法,引入功能干预安全收益评估系数;最后进行了仿真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在算法设计层面,所建模型降低了对感知的性能依赖,确保了功能干预的安全正收益;所建模型验证了所设计算法在整车低硬件成本配置下,可有效提高自车行车及智能交通环境下的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

    智能汽车主动安全风险评估干预决策

    主动式安全带电机预紧的软硬件解耦

    金宇松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动式安全带的传统电机预紧存在以下问题:大多采用软硬件强耦合,不易更新且占用资源;软件架构配置高,开发成本高,架构之间存在移植困难的问题;采用织带位移传感器(WMS)感知人体离位,会导致并非因离位造成织带位移而引起的回拉.针对上述问题,借鉴了AutoSAR的简化软件架构,提出了关于软硬件解耦的新方案.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案可实现基于实时环境(RTE)的标准应用层函数接口互连;驾驶员/乘员监控系统(DMS/OMS)能够准确识别人体离位动作,具有低成本、易更新、易移植、无误判的优点.

    主动式安全带电控单元(ECU)AutoSAR软件架构软硬件解耦驾驶员/乘员监控系统(DMS/OMS)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阀开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殷志雄郑建周锐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台装有废气再循环(EGR)与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系统(VGT)的高压共轨重型柴油机,通过精确控制EGR阀与VGT的开度,在欧洲稳态测试循环(ESC)十三工况法的稳态工况下,进行EGR与VGT正交试验,分析缸内温度、压力与燃烧放热率随EGR阀开度的变化规律,探究EGR阀的开度变化对柴油机缸内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GR通过减少缸内的新鲜进气量来影响缸内空燃比,降低燃烧质量,减小缸内压力;随着EGR阀开度的增大,2个压力峰值均下降;回流废气会降低柴油机的缸内温度,随着EGR阀开度的增大,EGR对缸内温度的降低效果增强;与高负荷工况相比,低负荷工况时EGR对缸内温度的影响更大;与VGT开度较大相比,VGT开度较小时EGR对缸内温度的影响更小;转速为1295 r/min、高负荷工况时EGR阀对燃烧放热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在低负荷工况时废气回流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柴油机的燃烧放热率,在中高负荷时会降低柴油机的燃烧放热率;转速为1885 r/min时,在所有负荷工况下燃烧放热率均随着EGR阀开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

    柴油机废气再循环缸内压力缸内温度燃烧放热率

    底盘测功机设置模式对电动汽车能耗和能量回收检测的影响

    薛铁龙史勖侯云鹏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驱底盘测功机有一般两驱、两驱随动、四驱3种设置模式,而两驱电动汽车在该测功机上使用不同的设置模式测得的能耗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选取典型电动汽车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工况驾驶试验并记录车辆能耗,比较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设置模式下的滑行结果和工况能耗.结果表明,相比两驱随动模式,两驱电动汽车在四驱模式下因底盘测功机阻力模拟的特性导致能耗更大,所研究汽车在四驱模式下的能耗较两驱模式下高7%;对于前、后轮都带有制动能量回收功能的两驱电动汽车,进行续驶里程和能耗测试时,推荐使用两驱随动模式.

    电动车能耗检测底盘测功机模式两驱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