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李旭

双月刊

1673-5293

bjbllm@mail.xjtu.edu.cn

029-8854656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09信箱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从妇女儿童出发,主要报道国外有关妇幼卫生保健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为妇幼卫生教学、科研、临床提供国外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洲人群HPV疫苗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胡熙明孙九峰赵卫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在亚洲人群中接种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分别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ails、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自建库至 2022年4月,关于亚洲人群进行的HPV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临床试验文献。采用主题词与 自由词灵活搭配检索并结合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最终纳人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应用Meta分析合并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6篇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累计研究对象25 485人。Meta分析表明对于HPV疫苗免疫原性,HPV16型特异性血清转化率合并效应值RR为43。74(16。51~115。85),HPV18型特异性血清转化率合并效应值RR为45。72(8。78~238。13)。对于HPV疫苗安全性,二价与四价HPV疫苗接种局部不良事件风险试验组高于对照组,RR为1。52(1。34~1。73)和1。38(1。20~1。59)。二价HPV疫苗与四价HPV疫苗试验组发生全身性不良事件的风险也高于对照组,RR分别为1。21(1。11~1。32)和1。13(0。99~1。30)。结论 接种亚洲人群HPV疫苗后血清抗体阳转率高于未接种者,提示接种HPV疫苗可以提高个体特异性抗体水平,接种HPV疫苗发生局部和全身性安全事件的风险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仍要高度重视HPV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Meta分析免疫原性安全性

    宫颈癌组织IGHG1、TRIM1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微胡美丽张雪芹王红红...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组织免疫球蛋白G1重链恒定区(IGHG1)、三结构域蛋白14(TRIM1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其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并根据3年随访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IGHG1和TRIM14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用于分析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GHG1和TRIM14蛋白表达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宫颈癌肿瘤组织中IGHG1和TRIM1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34。193、38。697,P<0。05)。IGHG1和TRIM1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t值介于2。092~20。208之间,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IGHG1和TRIM1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8。708、7。5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HG1、TRIM14蛋白表达是宫颈癌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3。547(2。364~5。322)、7。218(2。027~25。704)。ROC分析显示IGHG1、TRIM14联合预测宫颈癌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5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00%和98。25%。结论 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IGHG1和TRIM14蛋白水平高表达,与预后有关,可能是宫颈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宫颈癌免疫球蛋白G1重链恒定区三结构域蛋白14预后

    盆腔超声在ICPP诊断及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陈浩穆靓刘莉李艳菲...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盆腔超声对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诊断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后短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断为ICPP的女童72例为研究组,其中接受GnRHa治疗的ICPP女童43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女童64例为对照组,所有女童均接受盆腔超声检查。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盆腔超声参数的差异,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和盆腔超声参数的变化;探讨ICPP组盆腔超声参数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实验结果之间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盆腔超声单一参数及多参数联合对于ICPP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子宫长径、子宫横径、子宫前后径、子宫体体积、宫体/宫颈、双侧卵巢容积、双侧卵泡数目、双侧卵泡直径>0。4cm个数及双侧最大卵泡直径参数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介于-7。971~-3。327之间,P<0。05);观察组治疗后身高、体重、盆腔超声各参数及GnRH激发实验结果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z值介于-9。491~-0。881之间,P<0。05),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844,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子宫长径、子宫横径、子宫前后径、子宫体体积、双侧卵巢容积及右侧最大卵泡直径与GnRH激发实验结果呈显著正相关(P<0。05)。单一参数诊断ICP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7~0。897,多参数联合诊断的AUC为0。956,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ICPP会影响女童生长发育状况,GnRHa治疗可有效改善该情况。盆腔超声多参数联合对于ICP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ICPP的诊断及短期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盆腔超声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诊断疗效监测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血清NFL、t-ta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潘萌周德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NFL)、tau蛋白(t-tau)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期间我院门诊初次诊断为ASD的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ASD组),根据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结果将分为轻中度组(n=51)和重度组(n=27)。另选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对比组间血清NFL、t-tau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NFL、t-tau与CARS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NFL、t-tau对ASD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ASD组患儿基本资料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患儿血清NFL、t-tau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t值分别为46。795和76。669,均P<0。05)。重度组患儿血清NFL、水平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t值分别为11。753和30。382,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D患儿血清NFL、t-tau水平与CARS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3和0。442,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FL、t-tau预测ASD发病的曲线下面积(AUC)(95% CI)分别为 0。752(0。701~0。803)、0。837(0。786~0。888),截断值分别为 18。74pg/mL、516。71ng/L,特异度分别为55。27%、66。14%,灵敏度为 91。24%、91。24%;两者联合预测的 AUC(95%CI)为 0。905(0。854~0。956),特异度为 87。31%,灵敏度为86。05%。结论 血清NFL、t-tau水平在ASD患儿中表达上调,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望作为预测ASD发生的潜在血清标记物。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神经丝蛋白轻链tau蛋白病情严重程度

    婴儿体脂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婷张莉刘慧娟邢德强...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性别婴儿体脂指数(FMI)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山东省开展婴儿体成分的横断面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和体成分测量获取研究数据,最终纳入9 291份有效数据,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性别婴儿FMI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婴儿月龄与FMI具有显著正相关。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大于胎龄儿的FMI增加(β值分别为0。086、0。078,P<0。001),小于胎龄儿的FMI降低(β值分别为-0。088、-0。072,P<0。001)。与6月龄以后添加辅食相比,4~6月龄添加辅食男女婴儿FMI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099、0。053,P<0。001)。与父母亲体重正常相比、父母亲肥胖与婴儿FMI的增加显著相关(β值分别为0。058、0。070和0。054、0。058,P<0。001),母亲体重过低与婴儿FMI降低显著相关(β值分别为-0。039、-0。046,P=0。005、0。002)。妊娠期糖尿病与婴儿FMI降低显著相关(β值分别为-0。039、-0。046,P=0。005、0。002),妊娠期高血压与男婴FMI升高显著相关(β=0。028,P=0。038)。纯配方奶喂养对女婴FMI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029,P=0。046)。孕期增重不足对女婴FMI存在显著负向影响(β=-0。033,P=0。032)。结论 影响婴儿身体成分的因素有胎龄别体重、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母亲孕期增重及孕期疾病等,应在生命早期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控制,预防子代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婴儿体成分体脂指数影响因素

    加强编辑部诚信建设的要求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编辑部
    91页

    个体化维生素D补充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

    杜浩方志宇涂世成孙鹏龙...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在患者中进行个体化维生素D补充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并接受地舒单抗治疗的绝经后妇女患者的临床数据。86例初次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维生素D补充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固定剂量组)和观察组41例(个体化剂量组:依据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以≥ 30ng/mL为 目标进行补充)。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重、血清25(OH)D浓度、BMI和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β-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CTX)、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25羟维生素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2,2。608和9。167,P<0。05);观察组股骨颈、腰椎L2节段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75,2。560,P<0。05)。结论 接受地舒单抗药物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补充维生素D与骨密度值增加相关,且个体化补充能够取得更多获益,值得临床推广。

    个体化补充维生素D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代谢

    青春期前糖尿病女童外阴阴道炎临床特征及综合干预疗效观察

    舒静柳静潘宇琛张淼...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春期前糖尿病女童外阴阴道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实现早期治疗并预防复发。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38例青春期前糖尿病合并外阴阴道炎女童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38例女童平均年龄6。6岁,均为青春期前乳房尚未发育的女童。糖尿病病程中位数24。6天,外阴阴道炎病程中位数5。3天。病原学检测显示真菌感染27例,占71。05%,1型糖尿病组真菌感染比例略高于2型糖尿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酮症组中73。3%患儿确诊真菌性外阴阴道炎;非酮症组为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感染组7。4%患儿出现阴道黄色分泌物,非真菌感染组为90。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5。222,P<0。01)。真菌感染组中81。5%患儿有外阴瘙痒症状;非真菌感染组为63。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1。377,P>0。05)。所有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措施,治疗1周,36例痊愈(94。7%),2例明显好转(5。3%)。结论 青春期前糖尿病女童外阴阴道炎以真菌感染为主,病原学特点显著区别于无基础疾病的女童;真菌感染比例与糖尿病分型及是否合并酮症无关;阴道黄色分泌物可作为非真菌感染临床特点之一。综合干预治疗措施对治疗改善青春期前女童外阴阴道炎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外阴阴道炎青春期前女童糖尿病真菌感染

    卷首语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