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李旭

双月刊

1673-5293

bjbllm@mail.xjtu.edu.cn

029-88546568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009信箱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Woman and Child Health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从妇女儿童出发,主要报道国外有关妇幼卫生保健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为妇幼卫生教学、科研、临床提供国外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童年创伤经历对孕产期抑郁的影响研究

    张雪莲龚林琳弓建汪燕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童年创伤经历对孕产期抑郁的影响,并检验可能的中介因素,为孕产期抑郁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采用三阶段抽样的方式抽取甘肃省8个市907例孕产妇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孕产期抑郁,使用反刍思维量表(RRS)评估反刍思维水平,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女性童年创伤经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童年创伤与孕产妇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使用SPSS 22。0 Process插件分析反刍思维水平在童年创伤经历与孕产期抑郁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孕产妇抑郁与童年创伤、反刍思维均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5、0。707,P<0。001),童年创伤与反刍思维正相关(r=0。379,P<0。001);童年创伤对孕产妇抑郁、反刍思维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31、0。362,P<0。001),将反刍思维作为中介变量放入模型后,童年创伤对孕产妇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05,P>0。05),反刍思维对孕产妇抑郁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β=0。347,P<0。001)。结论 女性童年创伤经历可以通过提高反刍思维水平而增加其孕产期抑郁的发生。因此,针对有童年创伤经历的孕产妇可重点评估其反刍思维水平,提供及时、综合的干预,预防其孕产期抑郁的发生,以提高孕产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孕产妇抑郁童年创伤反刍思维

    妊娠期单纯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对胎儿头围发育的影响分析

    李洋王蕊刘灵任琛琛...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期单纯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对于胎儿头围(H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检的153例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期检查提示妊娠期低甲状腺激素血症但未进行干预者归为未干预组(n=58),口服左甲状腺素片进行干预者归为干预组(n=49),产检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归为正常组(n=46)。分析三组孕妇其胎儿头围发育情况。结果 三组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未干预组的FT4水平低于干预组及正常组(H=104。973,P<0。05);三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孕晚期头围发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未干预组出现胎儿头围小于孕周的概率高于干预组及正常组(x2=11。781,P<0。05);三组胎儿在孕37周时双顶径(BPD)、H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未干预组BPD、HC值小于干预组及正常组(F值分别为6。832、7。532,P<0。05);三组腹围(AC)、股骨长(F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胎儿出生时头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未干预组的胎儿出生头围小于干预组及正常组(F=3。332,P<0。05);三组胎儿出生身长、出生体质量及出生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对于胎儿头围发育有负面影响,建议对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及时干预,改善不良预后。

    妊娠期单纯低甲状腺激素血症孕期甲状腺功能胎儿头围游离甲状腺激素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行多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国文赵华锋王海立邵贤丽...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行多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17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次数,将患儿分为单次组和多次组(≥2次),对两组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因素评估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行多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预测价值。结果 176例患儿中单次组为129例,多次组为47例。多次组BAL前热程、胸腔积液比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D-二聚体(DD)、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G、MP-IgM)、塑形痰栓或堵塞比例均高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Z/x2值介于-9。140~66。458之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OR=2。395,95%CI:1。262~4。544)、BAL 前热程(OR=1。675,95%CI:1。048~2。67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120,95%CI:1。001~1。254)、ALT(OR=1。056,95%CI:1。006~1。108)及塑形痰栓或堵塞(OR=279。875,95%CI:10。925~7 170。118)是MPP患儿行多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DD曲线下面积(AUC)为0。951(95%CI:0。920~0。982,P<0。001),最佳截断值为 2。085ug/mL;BAL 前热程 AUC 为 0。862(95%CI:0。803~0。921,P<0。001),最佳截断值为 7。5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AUC 为 0。806(95%CI:0。735~0。876,P<0。001),最佳截断值为 69。25%;ALT 的 AUC 为 0。774(95%CI:0。691~0。850,P<0。001),最佳截断值为20。5U/L。结论 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ALT的显著升高及塑形性支气管炎的形成是MPP患儿行多次BAL的危险因素。

    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儿童

    海南省0~3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丞黄垂灿黄振宁王丹...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海南省0~3岁儿童屏幕暴露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于海南省18个市(县)的5 843名0~3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人口学信息、家庭类型、主要带养人及每日平均视屏时间(近一个月)等资料;分别将0~<18月龄儿童视屏时间>0小时/天、18~36月龄儿童视屏时间>1小时/天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 5 843名儿童中男童3 259名(55。78%),女童2 584名(44。22%)。65。10%的儿童未接触屏幕,24。75%的儿童每日视屏时间在0~<1小时,5。96%的儿童每日视屏时间在1~2小时,4。19%的儿童每日视屏时间超过2小时。0~3岁儿童屏幕暴露报告率为20。11%,其中0~<18月龄儿童屏幕暴露报告率低于18~36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7%vs。26。19%,x2=65。1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18月龄中,在农村居住(OR=1。264,95%CI:1。003~1。594)、主要带养人为祖/外祖父母(OR=1。536,95%CI:1。157~2。040)是儿童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18~36月龄中,家庭类型为主干家庭是儿童屏幕暴露的保护因素(OR=0。772,95%CI:0。627~0。950)。结论 0~3岁儿童屏幕暴露问题普遍,屏幕暴露程度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干扰,制定干预措施需考虑家庭养育环境的影响。

    0~3岁儿童屏幕暴露横断面研究视屏时间

    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李婷婷毛国顺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收治的226例新生儿作为模型组,另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10月同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与无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组相比,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组胎龄较小、机械通气占比高、出生体重较低、肠外营养占比高、胎膜早破时间长、长时间抗生素暴露占比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t值介于6。089~11。605之间,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7周、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肠外营养、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及长时间抗生素暴露等是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 4。031(1。492~10。982)、3。064(1。306~7。188)、3。262(1。200~8。873)、2。852(1。092~7。450)、1。517(1。275~1。806)、2。947(1。216~7。140),P<0。05;模型组和验证组的校正曲线均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模型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是0。856(0。820~0。892),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是0。846(0。800~0。893);模型组及验证组的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分别是1%~100%、1%~98%时,列线图预测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净获益值较高。结论 胎龄<37周、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肠外营养、胎膜早破时间较长及长时间抗生素暴露等是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新生儿晚发型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大肠埃希菌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列线图

    Hfgl2在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江玉裴美丽陈茜陈刚...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人纤维介素(Hfgl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对宫颈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5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外收集同期5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组织,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细胞中Hfgl2的表达,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基因敲降下调Hfgl2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B方法检测血管生成及细胞增殖、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Hfgl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990,P<0。05);Hfgl2在宫颈癌组织的免疫组化评分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2,P<0。05);RT-PCR测定表明,实验组Hfgl2 mRNA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55,P<0。05);Hfgl2在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Ⅰ期、Ⅱ期组,在病理分级G2-G3级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G1级组,在有淋巴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37、7。147、12。037,P<0。05);Hfgl2在宫颈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敲降Hfgl2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人宫颈癌细胞Hela血管生成及增殖迁移相关蛋白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蛋白激酶B(PKB/Akt)、磷脂酶C(PLC)-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介于4。904~8。304之间,P<0。05)。结论 Hfgl2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浸润生长,有望成为宫颈癌靶向治疗新方向。

    人纤维介素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血管生成增殖迁移

    孕妇血糖异常项数、孕期增重及其交互作用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

    李亚萌刘劲松张晓红张婷...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在24~28周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血糖异常项数、孕期增重(GWG)及其交互作用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404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OGTT血糖异常数量分1项、2项和3项异常,分别标记为Ⅰ组、Ⅱ组和Ⅲ组。根据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建议将GWG分为增重适宜、增重不足、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间孕妇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及相乘相加模型,研究血糖异常项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项或3项血糖异常均是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妊娠期甲减、剖宫产、早产和大于胎龄儿(LGA)的危险因素(aOR 值介于3。417~8。444之间,P<0。05);3项血糖异常是导致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aOR=6。199,P<0。05);孕期增重不足是引起孕妇妊娠期甲减的危险因素(aOR=10。537,P<0。05);增重过多是孕妇发生HDP、剖宫产、早产、巨大儿、LGA的危险因素(aOR值介于2。587~6。948之间,P<0。05)。亚组分析显示,Ⅰ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引起妊娠期甲减、早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是发生HDP、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 值介于4。609~41。366之间,P<0。05);Ⅱ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发生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是发生早产的危险因素(aOR 值分别为8。878、12。722,P<0。05);Ⅲ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孕妇发生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38。666,P<0。05);相乘、相加交互模型的结果提示,血糖异常项数≥2项和孕期不合理增重对妊娠不良结局无交互作用。结论 孕妇OGTT血糖异常项数的增多及孕期不合理增重均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且随着OGTT异常项数的增多,孕期不合理增重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血糖异常项数2项及以上、孕期不合理增重对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无相乘相加交互作用。

    妊娠期糖尿病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孕期增重妊娠结局交互作用

    早期个体化健康管理对高风险人群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王聪高婉赵静妮刘艳...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个体化健康管理对存在高危因素人群预防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产检的有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因素的3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个体化健康管理措施从孕早期开始,直至妊娠24周至28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束。根据个体化健康管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个体化健康管理组)201例和对照组(常规管理组)16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75g OGTT结果、GDM发病率情况。结果 干预组OGTT检测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4,P<0。05);服糖后1h血糖、服糖后2h血糖对照组和干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GDM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94%vs。19。76%,x2=4。261,P<0。05);根据风险因素不同分层评估,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干预组GDM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40,P<0。05);在非高遗传风险人群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分娩时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7、3。098,P<0。05);根据年龄不同分层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年龄间GDM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35~<40岁组GDM发病率较高(x2值分别为8。450、10。389,P<0。05);另外,30~<35岁组中,干预组的GDM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7,P<0。05)。结论 从孕早期开始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可以更好地控制孕期体质量增长,对存在GDM高危因素者预防效果明显增强,降低GDM发病率;高遗传风险人群接受个体化健康管理,对降低GDM发病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糖尿病个体化健康管理预防

    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知水平调查

    马妮王颖杨敏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认知水平,为儿童食物过敏的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针对儿童食物过敏设计调查问卷,单选题及多选题总计37项,内容包括病因、症状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等。分别于2021年11月和2022年5月通过网络面向家长发放问卷二维码,回收问卷后由专人整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05份。症状识别上,对湿疹、荨麻疹、呼吸困难、揉眼/揉鼻、呕吐、腹泻、粘液便、生长迟缓等症状的选择比例过半,最高达79。41%;肛周皮疹、反流、厌食选择比例偏低(33。47%~35。45%)。超过半数了解常见高过敏性食物包含的具体内容,90。00%以上知道海鲜、牛奶、鸡蛋是常见过敏性食物。诱发食物过敏因素选题中,辅食添加过早、抗生素应用的选择率超45。00%,20。99%选择辅食添加过晚。食物过敏诊断中,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选择率分别为54。46%、74。65%和71。49%,但仍有67。92%和35。84%选择血清特异性IgG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饮食管理上,替代配方选择、母乳喂养的配方粉选择、辅食添加时机等的正确率过半,最高83。37%。调查对象的年龄及学历并不影响答题合格率(P>0。05),本人或家人有食物过敏性疾病的调查对象在回答常见过敏食物识别、过敏临床管理类题目时正确率较高,反向答案症状识别类题目正确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介于4。48~42。80之间,P<0。05)。结论 家长对儿童食物过敏的症状识别、诊断、临床管理有较好的认知,但在如IgG检测、低敏配方时长等方面认识有待提高,应避免造成过度诊断及过度饮食限制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食物过敏儿童认知问卷调查

    维生素D缺乏对新生儿血糖血脂、炎症指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薛丹陈佳何先凤杨进宇...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生儿血糖和血脂水平、炎症指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的96例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检查的孕中后期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80例孕妇为对照组,跟踪至两组孕妇正常分娩。对比两组新生儿的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量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Ponderal指数(PI),分析维生素D缺乏对新生儿血糖血脂、炎症指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FP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8、3。210、2。414,P<0。05),而两组新生儿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16、5。554,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及P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01、6。580、3。852,P<0。05);两组新生儿头围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母体维生素D缺乏可能引起新生儿血糖和血脂浓度水平升高,影响炎症指标和新生儿的体质量、身长,因此孕期维生素D缺乏时应注意适当补充。

    维生素D新生儿血糖和血脂炎症指标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