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汤林华

双月刊

1673-4122

shmpd@126.com

021-64451195

200025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Parasitic Diseas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办。本刊是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寄生虫病的病原及其媒介生物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防治研究等方面的论著、综述及进展类文章,介绍国内外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经验、新进展和新动态。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期刊,刊登的文章可在“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或本刊网站下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2基因多态性研究

    张苍林杨亚明叶润聂仁华...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甸拉咱、那威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德宏瑞丽、保山腾冲采集恶性疟患者血样.用巢式PCR (nest-PCR)扩增18S rRNA基因,确定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对检测为恶性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的样本,进行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的扩增并作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结果 共采集89份恶性疟样本,经18S rRNA基因检测,确定间日疟9例,恶性疟78例和混合感染2例.在检测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80份样本中,69例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77例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在MSP-1等位基因中,以MAD20型68.75%为主,RO33型23.75%和K1型20.00%次之.来源于勐腊的样本均未检出RO33型和K1型;MSP-2等位基因FC27型和3D7型的感染率均为91.25%,无明显的优势虫株;MSP-1和MSP-2基因多克隆样本所占百分比与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22.50%、1.81和86.25%、3.51.MSP-1和MSP-2等位基因目的片段多样性与其原虫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496,P<0.05;Spearman's r=0.240,P<0.05).MSP-1和MSP-2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FC27型基因序列3'端发现1个新的APK序列,在3D7基因型序列中检测到1个新的PAT重复序列和其它19个新的序列. 结论 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等位基因存在MAD20型、K1型和RO33型3种类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勐腊样本未发现K1型和RO33型;MSP-2等位基因存在FC27型和3D7型2种类型,其优势均不明显.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裂殖子表面蛋白2等位基因序列分析

    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对人早期胚胎滋养细胞的影响

    姜岩岩赵洪波袁忠英吴缨...
    128-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对原代培养的人早孕期滋养细胞的分泌功能的影响,为疫区育龄妇女及孕产妇的临床寄生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6~10孕周行人工流产术的正常妊娠妇女的绒毛组织;分离、培养滋养细胞;液态芯片ProcartaPlex法检测给予25 μg/ml虫卵排泌抗原(ex/secretory antigen,ES)、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和可溶性虫体抗原(soluble worm antigen,SWA) 18 h后滋养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结果 ES可以明显促进人早孕期滋养细胞分泌IL-6和IL-8,其浓度为(155.58±20.07) pg/ml (t=8.472,P<0.05)和(12.78±2.35) ng/ml (t=8.006,P<0.05),而SEA仅明显促进滋养细胞分泌IL-8,其浓度为(14.18±2.24) ng/ml(t=7.413,P<0.05).SEA可以促进滋养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其浓度为(212.2±14.57) pg/ml(t=15.640,P均<0.05).ES和SWA均可以明显促进滋养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其浓度为(78.56±5.71) pg/ml和(66.61±5.55) pg/ml(t=8.892,6.538,P均<0.05).SEA和SWA均促进滋养细胞分泌组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TIMP-1),分泌量为(1925.93±143.22) pg/ml和(1 749.83±53.91) pg/ml (t=4.417,4.402,P均<0.05). 结论 本研究采用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的抗原作用人早孕原代滋养细胞,发现ES和SEA促进滋养细胞分泌炎症因子;SWA明显促进TGF-β1和TIMP-1分泌.这些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不同时期的抗原影响人早孕期的滋养细胞功能,为加大疫区育龄妇女妊娠期间的监测提供新的线索.

    日本血吸虫抗原人早孕滋养细胞细胞因子

    采用分子筛层析法分离纯化细粒棘球蚴囊液粗抗原

    张颋武洁雯王冬高海军...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离纯化细粒棘球蚴囊液抗原,去除其中的非特异性反应蛋白,探索优化囊液抗原制备方法. 方法 采用超滤法浓缩羊肝细粒棘球蚴囊液制备成粗抗原,并采用免疫印迹实验对囊液抗原进行分析,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条带.随后采用Superdex凝胶柱通过分子筛层析法对囊液抗原进行纯化.用44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7份健康人和10份囊尾蚴患者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实验,评估纯化后囊液抗原的检测能力. 结果 免疫印迹实验发现,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5 000,纯化后去除了该非特异性反应蛋白.纯化后的囊液抗原ELISA检测灵敏度为93.2% (41/44),特异性为94.1% (16/17),约登指数为0.87,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30%(3/10).未纯化前的灵敏度为90.9% (40/44),特异性为88.2% (15/17),约登指数0.79,与囊尾蚴病交叉反应性为60% (6/10).纯化前后ELISA检测的灵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本研究采用分子筛层析法对羊源细粒棘球蚴的囊液抗原进行纯化,去除了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主要蛋白(Mr 55 000),为后续进行囊液抗原标准化、提高检测能力提供了依据.

    棘球蚴病囊液抗原分子筛层析纯化

    四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免疫学分析

    简莎娜艾琳陈韶红蔡玉春...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肌幼虫的虫体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蛋白组成和免疫学特性.方法 昆明小鼠16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45 d后人工消化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制备虫体抗原,幼虫体外培养获得排泄-分泌抗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虫体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的组分,并用感染小鼠血清和旋毛虫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虫病、裂头蚴病、鞭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钩虫病患者血清与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反应,观察阳性反应抗原条带. 结果 经SDS-PAGE分析,4个旋毛虫地理株虫体可溶性抗原和排泄-分泌抗原均有8条主带,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100000、66000、49000、45000、43000、30000、18000、12000和Mr66000、53000、49000、43000、36000、34000、30000、16000.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旋毛虫肌幼虫虫体可溶性抗原与旋毛虫病患者和感染小鼠血清的反应条带以Mr95 000、72 000、53 000、49000、43 000为主,排泄-分泌抗原反应条带以Mr53 000、49 000、43 000、40000为主.结论 各地理株不同抗原的组分和免疫学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虫体可溶性抗原的M 95 000、72 000成分和排泄-分泌抗原的Mr40000成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旋毛虫地理株幼虫虫体抗原幼虫排泄-分泌抗原

    氯硝柳胺在小鼠血浆、肌肉及皮肤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陶奕涂珍张皓冰姜斌...
    142-14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建立氯硝柳胺在小鼠血浆、肌肉和皮肤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药代动力学,为氯硝柳胺抗尾蚴侵袭新剂型的研究及药物残留测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丙酮提取生物样品中的氯硝柳胺,以对硝基酚为内标,以两者的[M-H]-准分子离子峰m/z 324.9788和138.0186为单离子监测(SIM)产物离子进行定量分析,测定氯硝柳胺在血浆、肌肉和皮肤中的药物含量和药时曲线,计算药峰浓度(Cmax)、生物半衰期(T1/2)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小鼠口服200mg/kg氯硝柳胺后在血浆、肌肉和皮肤Cmax分别为(2251.22±31.38)、(250.52±41.99)和(3663.01±1279.52) ng/ml,T1/2分别为(11.07±0.88)、(45.57±0.66)和(14.67±0.31)h,AUC分别为(23 237.± 544)、(8 458±581)和(79093±1 060) ng/(h·ml). 结论 氯硝柳胺在小鼠体内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在皮肤中Cmax及AUC均为最高,说明其易于在皮肤中分布.该性质有利于抗血吸虫尾蚴的侵袭.

    氯硝柳胺药代动力学液-质联用高分辨质谱

    基于16S rDNA和CO Ⅰ基因的3种血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刘琴张仪方圆朱丹...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16S rDNA基因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gene,COⅠ)基因建立3种形态学特征相近的血蜱属蜱类-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 方法 在上海市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蜱样本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从蜱基因组中扩增16S rDNA及CO 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6.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3种血蜱中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 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长角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 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0%~97.2%,96.9%~98.8%;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 Ⅰ序列与GenBank中的褐黄血蜱的16S rDNA序列和CO Ⅰ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98.3%、87.1%~91.9%;铃头血蜱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来自日本的铃头血蜱(AB819170)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7.5%;3种血蜱16S rDNA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8.0%、87.0%、86.9%,CO 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80.4%、80.8%、82.8%.用16S rDNA及CO Ⅰ基因构建系统发生树中,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分别与已知的长角血蜱和褐黄血蜱聚在一起,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 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并能更好地了解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长角血蜱褐黄血蜱铃头血蜱种类鉴定系统发生分析

    信息动态

    151,172页

    广西1例人田鼠巴贝虫感染巢式PCR鉴定及其同事感染调查

    乔岩彭恒朱淮民严继舟...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诊1例国内感染田鼠巴贝虫的病例,对患者周边同事进行调查,初步了解田鼠巴贝虫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方法 提取患者及相关人士血液DNA,共计121份,进行巢式PCR鉴定.以扩增患者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与GenBank中各巴贝虫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率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亲缘关系. 结果 患者感染田鼠巴贝虫病,患者周边同事共40人感染,阳性率为33.06% (40/121);田鼠巴贝虫的系统分类属于感染人的巴贝虫类,与感染牛、犬的巴贝虫亲缘关系较远. 结论 田鼠巴贝虫在患者周边同事中感染率较高,对接触人员具潜在的感染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田鼠巴贝虫巢式PCR分子生物学

    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发育零点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张臣臣张仪朱丹顾文彪...
    156-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幼蜱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育零点和有效积温.方法 将长角血蜱两性生殖株和孤雌生殖株饱血幼蜱置于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发育历期和积温,采用拟合模型方程求出两性株和孤雌株幼蜱发育的零点温度,计算幼蜱发育的有效积温. 结果 长角血蜱两性株和孤雌株的发育零点分别为14.89℃和14.95℃,平均积温分别为(265.08±99.37)日度和(306.90±176.24)日度,有效积温分别为(101.44±147.66)日度和(116.51±116.79)日度. 结论 长角血蜱饱血幼蜱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两性株比孤雌株发育快,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长角血蜱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参数之一.

    长角血蜱发育零点有效积温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研究

    孙道宽李倩王全锋张翠萍...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和传播风险. 方法 采取查阅文献、现场勘察法了解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布局、水位变化、行洪情况.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5个固定点和5个可疑环境点开展钉螺监测;在金湖站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开展钉螺扩散监测.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对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内的渔船民和集散地人员进行血吸虫病监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进行血吸虫病原学检查.采用问卷法对受检人员开展人口学特征和相关因素调查. 结果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年均行洪4.84次93.62 d,具有“冬陆夏水”的特征.2012-2014年共调查有螺面积1 256.68 ha(1 ha =10 000m2),查螺12 7035框,工日1 528个,打捞漂浮物1 470 kg,投放稻草帘320块,调查119条船,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检测1 809人,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检测阳性23人,阳性率为1.27%.其中,检测渔船民1 509人,阳性率为1.26%;检测施工、种植、养殖等人员300人,阳性率为1.3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男性阳性率1.38%,女性阳性率1.08%,两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28,P>0.05).阳性者主要集中在20~60年龄组,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P>0.05).粪检21例,未发现血吸虫病患者.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DDI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5,P>0.05).1 623人有疫区工作史,占调查人数的67.61%;21人有既往病史,占调查人数的1.16%;血防知识知晓率为61.63%,渔船民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x2=16.13,P<0.01). 结论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新三河)存在血吸虫病传播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需建立长期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监测.

    血吸虫病钉螺传播风险淮河入江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