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尿道等离子整块切除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魏希锋陈超张淼高平生...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泌尿外科治疗的79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ERBT治疗(39例),对照组行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cTURBT)治疗(40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律行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术后3、6、12、24个月行泌尿系彩超、膀胱镜检查.观察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及闭孔发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逼尿肌可见率高于对照组[92.3%(36/39)vs.52.5%(21/40),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大出血、膀胱穿孔发生.观察组肿瘤复发5例(12.8%),对照组复发14例(35.0%),两组2年内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2年累计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与cTURBT相比,ERBT是治疗NMIB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组织病理标本中的肌层可见率明显提高,可在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在临床推广应用.

    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经尿道等离子

    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网状Meta分析

    李杨东范毛川张少华孟祥贞...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行膀胱内灌注治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 PubMed、SpringerLink、The Cochrane Library、OVID、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不同药物治疗NMIB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文献语言仅限定为中英文.对不同干预措施治疗NMIBC后的肿瘤复发率、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26篇RCTs,包含4 403例患者,涉及6种干预措施:卡介苗(BCG)、表柔比星(EPI)、吉西他滨(GEM)、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C(MMC)、羟基喜树碱(HCP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BCG者治疗后的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使用EPI和MMC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复发率的累计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BCG、THP、GEM、EPI、MMC、HCPT.使用BCG者治疗后的2年复发率均低于使用GEM、EPI、THP、HCPT及MMC者,而使用GEM者低于使用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年复发率的SUCRA依次为BCG、GEM、EPI、THP、MMC、HCPT.使用GEM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低于使用EPI和MMC者,而使用BCG者治疗后的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均高于使用GEM、EPI、THP、HC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膀胱刺激征发生率的SUCRA依次为GEM、HCPT、THP、EPI、MMC、BCG.对于6种不同药物治疗NMIBC所引起的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CG治疗能降低术后NMIBC患者的1、2年复发率,但并不能降低膀胱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GEM治疗在降低1、2年复发率的疗效仅次于BCG,但能有效预防膀胱刺激征及血尿的发生.

    膀胱肿瘤卡介苗膀胱灌注膀胱刺激征血尿

    术前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与膀胱癌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李浩宋祥伟张鹏张鹤骞...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术前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与膀胱癌(BC)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全面检索关于术前AGR与BC预后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7月20日.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人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研究AGR与BC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1 716例B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水平AGR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S)(HR=2.97,95%CI:1.38~6.40,P=0.005)、无复发生存期(RFS)(HR=3.33,95%CI:2.14~5.17,P<0.001)、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HR=3.82,95%CI:2.07~7.07,P<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PFS)(HR=3.72,95%CI:2.33~5.93,P<0.001)均存在相关性.此外,术前低AGR组与高AGR组的年龄(OR=2.073,95%CI:1.454~2.955,P<0.001)、肿瘤长径(OR=1.691,95%CI:1.343~2.129,P<0.001)、淋巴结转移(OR=3.060,95%CI:1.912~4.899,P<0.001)和 MIBC 分期(OR=1.957,95%CT:1.018~3.763,P=0.044)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低水平AGR与BC患者较差的生存结局和不良的病理特征相关,AGR值有望成为BC的预后判断指标.

    膀胱肿瘤白蛋白白球比

    GL-EBR术对NMIBC患者复发和进展的影响

    雷晓航王鸿渊张建国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绿激光整块剜除术(GL-EBR)对非肌层浸润膀胱癌(NMIBC)患者复发及进展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3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7例患者行TURBT治疗(对照组),61例患者行GL-EBR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根据病理结果的肿瘤级别情况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高级别TURBT组(A组,17例)、高级别GL-EBR组(B组,21例)、低级别TURBT组(C组,60例)、低级别GL-EBR组(D组,40例),对比不同肿瘤级别亚组之间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膀胱穿孔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例数少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肿瘤级别的亚组分析中,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1%(8/21)vs.76.5%(13/17),P<0.05].C组和D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L-EBR手术治疗NMIBC安全有效,术中出血量小,可降低术后复发率,特别是肿瘤级别较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绿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剜除

    血清PDCD4、Rac1水平联合CT扫描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刘凯罗红兰柯楠徐子魁...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联合血清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Ras相关C3肉毒菌素底物1(Rac1)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膀胱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血清中PD-CD4、Rac1 mRNA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PDCD4、Rac1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CT扫描联合血清PDCD4、Rac1水平对膀胱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PDCD4 mRNA低于对照组,而Rac1 mRNA高于对照组(均P<0.05).CT联合PDCD4、Rac1检测诊断膀胱癌的准确率为93.48%,灵敏度为93.04%,特异度性为94.00%,高于CT检测或血清PDCD4、Rac1联合检测.膀胱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血清PDCD4 mRNA低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而Rae1 mRNA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均P<0.05).CT联合PDCD4、Rac1检测诊断膀胱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5.65%,灵敏度为89.65%,特异度为97.67%,高于CT检测或PDCD4、Rac1联合检测.结论 血清PDCD4、Rac1水平联合CT扫描检测可提高诊断膀胱癌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和特异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膀胱肿瘤PDCD4Rac1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淋巴结转移

    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分析

    尧义郭善明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氩氦刀冷冻消融的21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评估患者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前列腺磁共振成像(MRI)及全身骨扫描,并记录生化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血清tPSA、IPSS评分和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的血清tPSA水平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2±0.013)ng/mL vs.(0.096±0.174)ng/mL,P<0.05];术后1年复查前列腺体积由术前(44.85±19.66)mL缩小至术后(19.90±11.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局部进展或转移,2例术后出现远期并发症,1例出现生化复发.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局限前列腺癌疗效确切,且能缓解尿路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可选择方式.

    前列腺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术前列腺特异抗原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对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Dickkopf-1及α-FR的影响

    潘润阳王顺民苏文星张剑平...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对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Dickkopf-1及α-叶酸受体(alpha-folate receptor,α-F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36例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治疗,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前后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相关指标、血清Dickkopf-1和α-FR水平、不良反应、复发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的控制率为55.88%(38/68),缓解率为79.41%(54/68);观察组的控制率为79.41%(54/68),缓解率为94.12%(64/6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体液免疫细胞指标(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CD4+和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Dickkopf-1和α-FR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血清Dickkopf-1和α-F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月内对照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6%(15/68),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2%(13/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丝裂霉素膀胱灌注热化疗联合瑞柯恩钬激光电切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效果显著,可增强抗肿瘤作用,有效改善临床疗效、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Dick-kopf-1 和α-FR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和缓解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膀胱肿瘤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膀胱切除术Dickkopf-1α-FR

    新辅助化疗前后SⅡ指数变化对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

    周泽光徐伟陈一峰党博文...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变化对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因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在本院进行新辅助化疗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新辅助化疗前1 d和新辅助化疗后第21天的血常规结果计算SⅡ,随后依据SⅡ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SⅡ升高组(40例)和SⅡ下降组(60例).分析SⅡ变化与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分析探讨影响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SⅡ升高组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20 pg/L、淋巴转移、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比例均高于SⅡ下降组(均P<0.05).SⅡ升高组的术后临床缓解率(62.50%)明显低于SⅡ下降组(83.33%)(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总生存率为78.00%,其中SⅡ升高组的1年生存率(65.00%)明显低于SⅡ下降组(86.6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SA、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及SⅡ变化与患者的1年生存率均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SA≥20 μg/L、淋巴转移、术后并发症、术后辅助化疗缺失、SⅡ升高均是影响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前后SⅡ指数变化可作为评估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预后的有效指标,且SⅡ指数升高时提示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预后不良.

    前列腺肿瘤化疗免疫炎症指数

    急诊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对急性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戴青松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急诊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SAE)对急性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术前行急诊SAE的患者设为SAE组,而35例未行急诊SAE,直接行腹腔镜肿瘤剜除术的患者设为非SA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情况、术中应激反应指标、手术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SAE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肾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非SAE组(均P<0.05).SAE组患者的术中血肾素、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非SAE组(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Scr均较术前显著升高,eGF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术后3个月SAE组患者的Scr显著低于非SAE组,eGFR显著高于非SAE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2/30)vs.8.57%(3/35),P>0.05].结论 对急性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SAE后,择期行腹腔镜下肿瘤剜除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降低患者术中应激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肾功能保护,值得临床应用.

    错构瘤肾动脉栓塞术破裂出血

    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应用于肾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蔡海晶张成伟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应用于肾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106例肾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术中维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为12 mmHg;试验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根据手术过程动态调节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对比两组的肾动脉阻断前后血压、心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变化及手术前后肾功能、生活质量变化,记录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血压、心率、气道压力、PaCO2及PE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肾动脉阻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第3天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管理可有效减少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肾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减少肾动脉阻断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保护肾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对循环及呼吸系统无显著影响.

    肾肿瘤二氧化碳气腹压力肾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