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朱冬三

双月刊

1673-4416

fmujuan@163.com

0731-84472665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创刊,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泌尿外科和肾内科于一体的医学科技类期刊,主要介绍国外泌尿系统领域的最新理论、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直接为我国从事泌尿系统(含泌尿外科与肾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的专业人员服务。本刊栏目包括论著、临床报告、综述。本刊已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肾细胞癌组织中PBX1、MEIS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孙峰翟玉章颉亮黄仁祥...
    85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患者癌组织中前B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1(PBX1)、MEIS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6例R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获取的癌组织标本纳入RCC组(96例),将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纳入癌旁组(9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的PBX1、MEIS2表达情况.统计分析PBX1、MEIS2表达与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R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RCC组的PBX1、MEIS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75.00%(72/96)vs.34.38%(33/96),71.88%(69/96)vs.40.63%(39/96),均 P<0.001].RCC 分期为 Ⅲ 期、WHO/ISUP分级为3/4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BX1阳性表达率、MEIS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RCC分期为Ⅰ~Ⅱ期、WHO/ISUP分级为1/2级、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P<0.05).RCC分期为Ⅰ/Ⅱ期、WHO/ISUP分级为1/2级、无淋巴结转移、PBX1阴性、MEIS2阴性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RCC分期为Ⅲ期、WHO/ISUP分级为3/4级、淋巴结有转移、PBX1阳性、MEIS2阳性患者(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Ⅲ期(HR=2.389,95%CI:1.444~3.954)、PBX1(HR=3.699,95%CI:1.941~7.049)、MEIS2(HfR=4.145,95%CI:1.885~9.115)是R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BX1、MEIS2在RCC患者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RCC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评估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

    癌,肾细胞PBX1MEIS2

    SAPB与QLB联合全麻用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镇痛的效果研究

    辛佳映白雪波李兆国
    859-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与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麻醉方法将患者分为低位前锯肌组(行SAPB联合全身麻醉)和腰方肌阻滞组(行QLB联合全身麻醉),每组各7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用量、视觉模拟评分(VAS)、恢复质量评分-15项(QOR-15)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SAPB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腰方肌阻滞组(均P<0.05).术后2 d,低位前锯肌组患者的QOR-15评分高于腰方肌阻滞组[(106.26±5.02)分vs.(103.26±6.22)分,P<0.05].低位前锯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腰方肌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1%(4/70)vs.17.14%(12/70),P<0.05].结论 SAPB 与 QLB 联合全身麻醉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中均能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但SAPB在操作简便性、起效速度、患者恢复质量及安全性方面表现更优,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肾肿瘤腹腔镜检查前锯肌平面阻滞腰方肌阻滞

    ARHGAP10基因在透明细胞肾癌中的表达水平、预后影响以及免疫作用

    何虎陈强潘进洪朱建国...
    863-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ARHGAP10基因在透明细胞肾癌(ccRCC)中的表达水平、预后影响以及免疫作用.方法 通过检测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中ccRCC组织和正常邻近组织中的ARHGAP10表达水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低表达组(269例)和高表达组(270例).同时通过TIMER数据库验证ARHGAP10的差异表达.采用多变量方法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ARHGAP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ARHGAP10与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网络使用在线STRING网站构建.使用TIMER和GEPIA数据库研究ARHGAP10表达与浸润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基因标记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的年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期、OS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CGA数据库中,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的ARHGAP10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RHGAP10基因表达水平与性别、病理分期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是否远处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ARHGAP10基因低表达的ccRCC患者在测试队列中表示出较短的OS(P<0.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ARHGAP10表达与病理学阶段、组织学分级、年龄等都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01).多变量Cox分析结果显示,ARHGAP10表达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也显著相关(均P<0.05).ARHGAP10的表达水平与ccRCC中CD4+T细胞(r=0.32)、CD8+T细胞(r=0.224)、巨噬细胞(r=0.218)、嗜中性粒细胞(r=0.155)和树突状细胞(r=0.133)的浸润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但与肿瘤纯度和B细胞无关(均P>0.05).结论 AR-HGAP10表达不足与ccRCC的进展、预后不良和免疫细胞浸润受损有关.

    癌,肾细胞ARHGAP10基因生物标志物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间歇导尿对卒中后尿潴留的膀胱功能及泌尿系感染的影响

    韩凤王雪争赵燕陈彦忠...
    869-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间歇导尿对卒中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及泌尿系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卒中后并发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间歇导尿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膀胱功能和泌尿系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00%(47/50)vs.80.00%(40/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均明显提升,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的上述指标提升较对照组更显著(均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2例(4.00%),对照组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8例(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1,P<0.05).结论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间歇导尿治疗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卒中尿潴留电刺激疗法间歇导尿

    miR-129-5p对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胡建军赵夭望陈毅夫刘宇...
    873-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29-5p调节TGF-β1途径对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收集的6例尿道下裂患者的术后尿道狭窄瘢痕组织和6例初次手术修剪的正常尿道组织样本,采用qRT-PCR法检测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瘢痕组织和正常尿道组织中miR-129-5p和TGF-β1 mRNA的表达;通过TGF-β1诱导尿道成纤维细胞构建过度增殖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miR-129-5p的差异性表达以及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miR-129-5p的差异性表达对TGF-β1下游蛋白α-SMA和Collagen-Ⅰ表达的影响.结果 尿道下裂术后尿道狭窄瘢痕组织中miR-129-5p和TGF-β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道组织(均P<0.01);通过TGF-β1诱导成功构建了尿道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细胞模型;在过度增殖细胞模型中,miR-129-5p过表达可对抗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P<0.01),miR-129-5p抑制剂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P<0.01),并且使TGF-β1下游蛋白α-SMA和Collagen-Ⅰ的表达上调(均P<0.01).结论 miR-129-5p通过TGF-β1途径抑制尿道狭窄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增殖.

    尿道下裂尿道狭窄miR-129-5p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PCT、IL-6、IL-8、IFN-γ与泌尿外科患者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的关系

    何昆仑于千刘燕李东...
    87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泌尿外科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水平与发生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使用导管辅助治疗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相关泌尿道感染将患者分为对照组(84例)与感染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的PCT、IL-6、IL-8、IFN-γ水平;分析PCT、IL-6、IL-8、IFN-γ水平与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联合诊断对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IL-6、IL-8、IFN-γ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CT、IL-6、IL-8及IFN-γ水平与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呈正相关(均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四种指标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两种指标联合诊断(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相关因素包括导管留置时间、使用抗生素、PCT、IL-6、IL-8及IFN-γ水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长≥8 d、PCT≥3.98 ng/mL、IL-6≥15.42 pg/mL、IL-8≥116.34 pg/mL、IFN-γ≥26.63 ng/mL是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抗生素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CT、IL-6、IL-8及IFN-γ水平与泌尿外科患者发生CAUTI呈正相关关系,在患者收治进泌尿外科期间及时对以上指标进行辅助检测,有利于尽早发现患者是否发生泌尿道感染,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泌尿道感染导尿管降钙素原白介素-6白介素-8

    盆底四维超声对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术后下尿路结构的评估及尿失禁的预测价值

    张中喜邹平唐泽平栗世兴...
    882-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引起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危险因素以及盆底四维超声对患者术后下尿路结构的评估及SU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136例术前无尿失禁诊断的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新发SUI将患者分为术后无新发SUI组(94例)和术后新发SUI组(42例),经盆底四维超声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下尿路结构,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OP患者术后新发SUI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 术后患者的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小于术前(P<0.05);在最大Valsalva动作时,术后的肛提肌-尿道间隙和尿道旋转角度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均P<0.05);术后新发SUI组患者的糖尿病史、巨大胎儿分娩史、V-膀胱颈移动度、V-尿道旋转角度、V-肛提肌-尿道间隙均显著高于术后无新发SUI组,盆腔手术史比例低于术后无新发SUI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盆底四维超声的下尿路结构观察指标(V-膀胱颈移动度、V-尿道旋转角度、V-肛提肌-尿道间隙)以及具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糖尿病史和盆腔手术史均是术后新发SUI的危险因素(均P<0.05),4种盆底重建手术方式是术后新发SUI的保护因素(均P<0.05),并且各因素之间无共线性关系;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有效性.结论 利用盆底四维超声可以对患者术后的下尿路结构有更清楚的了解,对术后新发SUI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盆腔器官脱垂四维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尿失禁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凌勇赵越梁雪冰陈晓丽...
    88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289例确诊为GDM的孕妇,对GDM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DM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9例GDM孕妇中有32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病率为11.07%.洁净中段尿培养共检出32株病原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53.13%(17/32)],其次是无乳链球菌[15.63%(5/32)].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A1c)均是GDM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是GDM孕妇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76,95%CI:1.066~1.526,P<0.05).结论 TG与GDM孕妇尿路感染的发生有关,临床上可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孕妇糖尿病尿路感染

    婴幼儿血清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对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诊断价值

    冯孝强席翠萍苏斌杰
    89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UTI)婴幼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并分析二者对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UTI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VUR将患儿分为UTI组(70例)和UTI合并VUR组(48例),根据国际儿童反流协会分级系统将VUR患儿分为低级别反流组(20例)和高级别反流组(28例).分别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PCT水平,采用PA600 lifotronic蛋白分析仪检测SAA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白蛋白(Alb)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T、SAA及二者联合检测对UTI合并VUR的预测价值,对影响VUR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UTI合并VUR组的血清的PCT、SAA水平较UTI组升高(均P<0.05).高级别反流组患儿的血清PCT、SAA水平较低级别反流组升高(均P<0.05).血清PCT水平预测VUR的界值是0.89 ng/mL,灵敏度为70.80%,特异度为90.00%,曲线下面积(AUC)为0.872(95%CI:0.810~0.935,P<0.05),血清 SAA 预测 VUR 的界值是 235.58 mg/L,灵敏度为 72.90%,特异度为 54.20%,AUC 为 0.732(95%CI:0.639~0.825,P<0.05),血清 PCT 联合 SAA 预测 VUR的灵敏度 85.40%,特异度 87.10%,AUC 为 0.906(95%CI:0.851~0.961,P<0.05).血清 PCT高水平、SAA高水平是影响UTI患儿VU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UTI合并VUR患儿的血清PCT、SAA水平较UTI患儿显著升高,PCT、SAA水平对UTI合并VUR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UTI合并VUR诊断的辅助检查指标.

    泌尿道感染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膀胱输尿管反流

    极重度弱精子症患者睾丸来源精子对IVF-ET结局的影响

    刘项李罗娟史圣甲张倩...
    895-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极重度弱精子症患者行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时,若射出精液中找不到活动精子及卷尾精子,使用经皮睾丸精子抽吸术(TESA)获取的精子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收治的136对极重度弱精子症和74对完全不动精子患者并于本中心行ICSI助孕患者夫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女性配偶取卵日的男方精子来源将男性患者分为射精进行性活动精子组(Ep组,精子活力<1%,可找到A或B级且形态正常精子,68例)、射精非进行性活动精子组(En组,精子活力=0%,可找到C级或卷尾且形态正常精子,68例)和睾丸精子穿刺组(TESA组,射出精液中无活动及卷尾精子,行TESA,74例).分别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和IVF-ET结局.结果 Ep组的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正常受精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高于En组,而流产率低于En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ESA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均低于Ep和En组,而活产率、正常受精率高于Ep和En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极重度弱精子症患者若射出精液中找不到活动精子及卷尾精子后改行TESA-ICSI并不影响卵母细胞受精、胚胎质量.此外,与使用活动精子或卷尾精子相比,其新鲜移植后的临床结局也无显著性差异.

    弱精子症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