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生物与感染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生物与感染
微生物与感染

闻玉梅

季刊

1673-6184

jmi@fudan.edu.cn

021-54237633

200032

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

微生物与感染/Journal Journal of Microbes and Infection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抗感染免疫等在临床、基础及实验检验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和研究进展,供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科研、教学、临床、检验工作者、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从事卫生事业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18-2021年长春市沙门菌的分子特征及全基因组分型研究

    孙炳欣李月婷武艳立宋亚男...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2018-2021年长春市主动监测获得的沙门菌株的分子特征,揭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沙门菌暴发溯源提供一定的依据.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105株沙门菌的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whol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wgSNP)、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全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mplet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cgMLST).本研究共分析了沙门菌的144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沙门菌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SPIs)基因相对稳定;非分泌系统的毒力因子在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中的携带率相差较大.105株沙门菌的cgST型别和ST型别完全相同,共13种.主要流行株肠炎沙门菌(ST11)和沙门菌I 4,[5],12:i:-(ST34)与国外流行株亲缘关系密切.本研究证实了长春市沙门菌携带的毒力基因较稳定,主要流行株在不同时间、来源的标本中均有分布,二者分子特征与国外流行株一致,沙门菌的血清型别与其ST型别、cgST型别密切相关.

    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基因

    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晶关丽李晶晶江水明...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提供更多参考.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临汾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继发肺脓肿患者共35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是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高毒力组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经典组(P<0.05);高毒力组毒力基因型aero和rmpA+aero比例均显著高于经典组(P<0.05).肺脓肿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与合并糖尿病和多部位感染关系密切;同时该类感染主要毒力基因型为aero.

    肺脓肿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危险因素临床特征

    基于AAV的乙肝病毒复制模型在不同遗传背景小鼠中的免疫学反应比较

    王晓萌邬敏袁正宏张小楠...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主要风险因素.尽管目前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难以彻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因此探究HBV感染的免疫机制,特别是宿主遗传背景的作用,对开发新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AAV8-rcccDNA小鼠模型,对比FVB/N×C57BL/6与DBA/2×C57BL/6两种遗传背景小鼠中HBV感染免疫反应的差异,探究了宿主遗传背景在HBV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FVB/N×C57BL/6小鼠呈现免疫耐受状态,表现为持续的HBsAg表达和低HBsAb水平,而DBA/2×C57BL/6小鼠模拟了急性感染恢复状态,具体为HBsAg转阴、HBsAb阳性及病毒复制中低水平.本研究证实了在HBV感染治疗与研究中考虑宿主遗传背景差异的必要性,并指出适应性免疫系统调控在HBV治愈中的潜力,AAV8-rcccDNA小鼠模型的改进为模拟人类HBV感染免疫状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有望助力HBV治疗策略的优化及研发.

    乙型肝炎病毒AAV8-rcccDNA模型小鼠模型遗传背景

    "一健康基金"成立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87页

    某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的相关性研究

    马红艳黄开远胡姣月周美容...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了某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其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院感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梳理2017-2021年该院分离的临床菌株,采用WHONET 5.6及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院2017-2021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622株,其中CRPA 91株,检出率为14.63%.CRPA的科室分布以呼吸科(31.87%)、重症医学科(23.08%)、神经外科(18.68%)为主.标本类型分布,以痰和肺泡灌洗液为主,占81.32%,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和尿液,分别占6.59%和5.49%.年龄分布以≥80岁(25.27%)和60~79岁(29.67%)人群最多见.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1年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高度正相关(r=0.82,P=0.086).临床科室分布,神经外科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正相关(r=0.78,P=0.122).该院所分离CRPA检出率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呈正相关,为避免常见感染菌和定植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DDDs相关性研究

    基于精准感控的遏制细菌耐药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冯婷婷朱丹王丹崔泽林...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可参考、可复制的精准感控技术规范化管理体系,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提供助力.本研究以微生物监测管理体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体系的构建为抓手,以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形成基于院感、医务、临床、药学、检验、护理等多部门联动的精准管理策略,并不断优化.对上海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送检的病原学标本、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该体系的实施效果.构建并逐步完善了多部门联动的精准感控管理体系后,相较于2017-2019年,2020-2022年住院患者治疗用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由61.55%升高至64.17%,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明显下降;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43.32(2018年)降至40.39(2022年).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精准感控的多部门联动管理体系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遏制细菌耐药.该体系可为医院感控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并在医疗机构内推广应用.

    精准感控细菌耐药管理体系

    《微生物与感染》征订启事

    《微生物与感染》编辑部
    103页

    腹膜透析患者细菌性腹膜炎继发黄曲霉感染1例

    王强江月饶桂华赵芳...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曲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侵袭性曲霉菌病、慢性肺曲霉菌病、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亦可引起皮肤、骨骼等部位感染及曲霉毒素中毒.曲霉引起的腹膜炎相对少见,但其严重程度和病死率相对较高,它与腹膜透析患者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关.目前,国内尚未见由黄曲霉引起腹膜炎的报道.本文报道了1例腹膜透析患者细菌性腹膜炎继发黄曲霉感染的病例,通过菌种的精准鉴定以及准确的药敏试验结果,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本病例报道旨在加深对黄曲霉的认识,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检测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曲霉腹膜透析腹膜炎药敏试验

    小型无绿藻引起的多发性皮肤感染1例

    刘佳星刘娅汀孟玲宁徐学静...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经由小型无绿藻(Prototheca wickerhamii)所致的多处皮肤严重感染病例.通过对患者右手背糜烂处深部皮肤组织样本进行培养,在35℃体积分数5%CO2环境中培养48 h后于血平板上可见白色干燥菌落生长,经革兰氏染色油镜下可见呈紫色球形或卵球形菌体.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可见浅紫色奶油样菌落生长,经乳酸酚棉兰和钙荧光白荧光染色后于油镜下均可见桑葚胚状的内生孢子,最后该菌经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及VITEK MS质谱仪鉴定为小型无绿藻(P.wickerhamii).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及药敏试验结果,先后使用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病人皮疹明显好转并顺利出院.

    小型无绿藻无绿藻病皮肤感染

    评选优秀论文通知

    《微生物与感染》编委会
    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