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消化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消化病杂志
国际消化病杂志

邱德凯

双月刊

1673-534X

xiaohuafence@sina.com

021-33262058

200031

上海市建国西路602号

国际消化病杂志/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消化系统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读者对象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表层剥脱性食管炎的研究进展

    尚如敏吕飞丁祥武
    27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层剥脱性食管炎(EDS)是一种罕见、良性的鳞状上皮病变,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原发性疾病、药物等因素有关.内镜检查联合活体组织检查是常用的EDS诊断方法,食管造影、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用于辅助诊断EDS.EDS病变常累及食管黏膜上皮层,禁食、抑酸、镇痛及保护黏膜等是常用的EDS治疗方法,该病患者的预后较好.该文就EDS的病因及其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表层剥脱性食管炎病因内镜活体组织检查诊断

    伏诺拉生预防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徐畅丁祥林张德庆
    283-286,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及部分黏膜下肿物的首选治疗方法.ESD的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但术后出血风险较高,抑酸剂作为预防ESD术后出血的首选治疗药物已达成共识.相较于PPI,伏诺拉生作为一种新型抑酸剂,具有起效迅速、抑酸作用更强、更持久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为胃部ESD术后出血的预防措施提供了新选择.该文就伏诺拉生预防胃部ESD术后出血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伏诺拉生PPI

    早发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陈艳云周秀彦
    287-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早发性胃癌(EOGC)的发病率却不断升高.EOGC已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由于其无明显症状,导致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致使患者的预后较差.该文就EOGC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早发性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因素

    胃底腺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雌激素、孕激素的相关性

    曹豆豆年媛媛韩艳玲孟宪梅...
    290-295,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底腺息肉(FG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FGP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ERβ、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21 年 5月至 2022 年 10 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胃镜检查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为FGP的 534 例患者设为FGP组,另选择同期经胃镜检查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 175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入组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其中42例患者的FGP组织和22例患者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Rα、ERβ和PR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GP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探讨FGP组织中ERα、ERβ、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多数FGP的直径<0.5 cm(71.5%);多发性息肉(62.0%)较单发性息肉(38.0%)多见;好发部位为胃体[362 例(67.8%)],其次为胃底+胃体[98例(18.4%)];息肉形态以山田Ⅰ型(65.1%)、Ⅱ型(34.3%)为主.FGP患者多合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26.2%)、反流性食管炎(21.5%).FGP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有无饮酒史、吸烟史、PPI使用史、Hp感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年龄 41~60岁、PPI使用史(>12个月)均是FG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是FG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FGP组织中ERα、ERβ、P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并且FGP组织中ERα、ERβ、PR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女性、41~60 岁、长期服用PPI(>12 个月)均是FG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是FGP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ERα、ERβ、PR的表达均与FGP发生有一定相关性.

    胃底腺息肉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孕激素受体

    BMAL1和miR-55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吕赛华张兴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中芳香烃受体核转运体样蛋白 1(BMAL1)和miR-552 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 92 例胃癌患者设为胃癌组,40 例胃良性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胃癌组的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对照组的胃病灶组织.另选取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RGM-1 和胃癌细胞(AGS、Hs746T、MGC-803 及SGC-790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种组织和细胞中BMAL1和miR-552表达水平.分析胃癌组织中BMAL1和miR-55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胃癌组织中BMAL1 和miR-552 表达对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MAL1和miR-552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胃癌组织中BMAL1 和miR-552 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对照组胃病灶组织(P均<0.05),各种胃癌细胞中BMAL1 和miR-552 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P均<0.05).低分化、肿瘤最大径≥5 cm、T3~T4、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Ⅲ~Ⅳ期患者的BMAL1 和miR-552 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肿瘤最大径<5 cm、T1~T2、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Ⅱ期患者.BMAL1 预测胃癌患者死亡的截断值为 2.0,敏感度为 81.2%,特异度为 93.6%(P<0.05);miR-552 预测胃癌患者死亡的截断值为 1.0,敏感度为 97.6%,特异度为 74.2%(P<0.05).低分化、肿瘤最大径≥5 cm、T3~T4、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BMAL1 表达≥2.0、miR-552 表达≥1.0 均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均<0.05).胃癌组织中BMAL1 表达≥2.0 且miR-552 表达≥1.0 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BMAL1 表达<2.0 或miR-552 表达<1.0 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5.3±5.2)个月比(31.4±6.6)个月,Log-rank=14.677,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BMAL1和miR-55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T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生存期均有相关性.BMAL1 表达≥2.0、miR-552 表达≥1.0 均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有潜力作为胃癌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胃癌芳香烃受体核转运体样蛋白1miR-552临床价值

    miR-15b-3p靶向CMTM6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郭晶王迪董石
    302-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iR-15b-3p靶向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 6(CMTM6)对胃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MKN-1 及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 中miR-15b-3p和CMTM6 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5b-3p和CMTM6 的靶向关系.将BGC-823 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做处理)、miR-15b-3p抑制剂组(转染miR-15b-3p抑制剂)、miR-15b-3p抑制剂+shRNA-CMTM6 组(转染miR-15b-3p抑制剂和shRNA-CMTM6).分别采用MTT实验、细胞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GES-1 细胞相比,SGC-7901、BGC-823 和MKN-1 细胞中miR-15b-3p和CMTM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miR-NC+CMTM6-WT组相比,miR-15b-3p抑制剂+CMTM6-WT组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5b-3p抑制剂组细胞中miR-15b-3p和CMTM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miR-15b-3p抑制剂组相比,miR-15b-3p抑制剂+shRNA-CMTM6组细胞中miR-15b-3p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CMTM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5b-3p抑制剂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细胞侵袭数目减少,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iR-15b-3p抑制剂组相比,miR-15b-3p抑制剂+shRNA-CMTM6 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细胞侵袭数目减少,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iR-15b-3p表达下调可通过靶向CMTM6 而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EMT进程.

    胃癌miR-15b-3p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6上皮-间充质转化增殖侵袭迁移

    血清IIRPCs、CCL11和Chemerin水平与炎症性肠病复发相关性的研究

    李红刚秦军胜
    310-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IIRPCs)、CC趋化因子配体 11(CCL11)、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水平与炎症性肠病(IBD)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10 月西安凤城医院收治的 214 例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 122 例,克罗恩病(CD)患者 92例.根据治疗后是否复发将UC患者分为UC复发组(54 例)和UC未复发组(68例),将CD患者分为CD复发组(41 例)和CD未复发组(51 例).比较UC复发组与UC未复发组、CD复发组与CD未复发组的临床资料,以及IIRPCs、CCL11和Chemerin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IRPCs、CCL11 和Chemerin水平对IBD患者疾病复发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血清IIRPCs、CCL11和Chemerin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其与IB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UC复发组的改良Mayo内镜评分,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IIRPCs、CCL11、Chemerin、D-乳酸、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水平,以及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UC未复发组,而血红蛋白(Hb)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低于UC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复发组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WBC、ESR、CRP、IIRPCs、CCL11、Chemerin、D-乳酸、内毒素、DAO水平,以及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CD未复发组,而Hb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低于CD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IRPCs、CCL11 和Chemerin水平预测UC复发的AUC分别为0.641、0.696和0.662(P均<0.05),其预测CD复发的AUC分别为0.728、0.720和0.691(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IRPCs与CCL11 水平呈正相关(r=0.678,P<0.001),IIRPCs与Chemerin水平呈正相关(r=0.730,P<0.001),CCL11与Chemerin水平呈正相关(r=0.664,P<0.001);血清IIRPCs、CCL11 和Chemerin水平分别与疾病活动度评分,WBC、ESR、CRP、D-乳酸、内毒素、DAO水平,以及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而与Hb水平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血清IIRPCs、CCL11 和Chemerin在IBD复发患者中均表达上调,且其水平变化与粪便菌群、肠黏膜功能均密切相关,该3项指标对于IBD患者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血清学标志物炎症性肠病复发疾病活动度免疫炎症相关蛋白复合物CC趋化因子配体11脂肪细胞因子

    茯苓酸调节JAK2/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李雯张文利王利兵
    31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茯苓酸(PA)调节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STAT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3(SOCS3)信号通路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 10 只SD大鼠设为对照组(NC组),其余 43 只大鼠采用CCl4 灌胃法(2 mL/kg)构建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随机选取 3只大鼠验证造模成功.将其余 40 只肝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肝纤维化组、PA组、香豆霉素A1(C-A1)组、PA+C-A1组,每组均10只大鼠.各组均每日干预1次,连续 7 d.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血清炎症因子、肝功能标志物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和肝纤维化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肝组织中JAK2/STAT3/SOCS3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COL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NC组大鼠肝脏结构正常,染色红润,胶原沉积较少,未见胶原纤维增生,肝小叶结构和肝窦均无明显病变,肝窦无扩张或充血,门静脉区无炎症细胞浸润.与NC组相比,肝纤维化组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脏肿胀,表面有许多小结节,胶原容积分数、IL-2、IL-6、IL-17A、ALT、AST、碱性磷酸酶(AL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以及α-SMA、COL3、磷酸化JAK2(p-JAK2)/JAK2、p-STAT3/STAT3、SOCS3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肝纤维化组相比,PA组的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情况均有改善,并且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C-A1组则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PA组相比,PA+C-A1组的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和肝纤维化程度均加重,并且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PA可能通过抑制JAK2/STAT3/SOCS3信号通路对大鼠肝纤维化起到改善作用.

    茯苓酸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肝纤维化炎症反应

    MTHFD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高川何志刚马敏俊谢碧云...
    324-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 2(MTHFD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2020 年 4 月至 2023 年 8 月于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癌切除术的 58 例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手术切除的HCC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MTHFD2 表达水平.另选取正常肝细胞系LO2,以及人肝癌细胞系HepG2、Hep3B和SMMC-772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THFD2 表达水平.将HepG2 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给予缓冲溶液)、si-NC组(转染si-NC)和si-MTHFD2 组(转染si-MTHFD2),比较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选取 30 只BALB/C-nu/nu雄性裸鼠,将转染 24 h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 细胞种植于裸鼠右侧腋下,每周测算瘤体体积,4 周后剥离瘤块称重.结果 HCC组织中MTHFD2 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70.6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O2 细胞相比,HepG2、Hep3B和SMMC-7721 细胞中MTHFD2 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HepG2 细胞中MTHFD2 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最高.与空白对照组和si-NC组相比,si-MTHFD2组细胞中MTHFD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转染72 h和96 h后,si-MTHFD2组的光密度(OD)450 值分别低于空白对照组和si-NC组(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和si-NC组相比,si-MTHFD2 组的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侵袭细胞数目减少,细胞中磷酸肌醇 3 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p-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培养 3 周后,si-MTHFD2 组裸鼠体内肿瘤体积分别小于空白对照组和si-NC组(P均<0.05).培养 4 周后称重结果显示,si-MTHFD2组裸鼠体内肿瘤质量分别小于空白对照组和si-NC组(P均<0.05).结论 下调MTHFD2 表达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成瘤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负调控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有关.MTHFD2 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肝癌细胞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2增殖迁移侵袭成瘤能力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血清降钙素原联合miR-217对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王晓伟王栋
    332-337,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miR-217 与急性胰腺炎(AP)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分析两者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 2020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47 例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AP组.根据AP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33例)、中度组(71 例)和重度组(43例),另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85例)和预后不良组(62例).另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147 名志愿者设为健康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PCT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血清miR-217表达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P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CT和miR-217表达水平对AP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AP组的血清PCT、miR-217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重度组的血清PCT、miR-217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中度组相比,重度组的血清PCT、miR-217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血清PCT、miR-217 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胰腺坏死范围、血尿素氮(BUN)、PCT和miR-217 均是AP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CT和miR-217 联合检测预测AP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854,分别大于单项检测,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最高.结论 血清PCT和miR-217 表达水平均与AP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于AP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急性胰腺炎降钙素原miR-217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