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赵文杰

双月刊

1001-8751

kssfc@vip.163.com

028-84216030

610052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华冠路168号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Journal World Notes on Antibiotic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抗生素药学类期刊。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抗生素药物的筛选、合成工艺、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临床应用、生产情况方面的论著、综述、研究简报和行业信息报道等。2005年本刊的影响因子为1.122,2001-2005年5年影响因子为1.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订书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莫沁梓郑珩
    217-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抗菌药物面临日趋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亟需新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抗菌药.抗菌肽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独特的杀菌机制,被认为是对抗多重耐药细菌的潜在治疗药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抗菌肽存在结构不稳定,易被蛋白酶水解等缺点,为抗菌肽的临床转化带来了阻碍.提高多肽结构稳定性可以使用非天然氨基酸修饰、环化等方法,近年来一种被称为订书修饰的特殊环化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包括使用全碳氢链、三唑基或者硫代碳链桥环钉子等.订书结构的引入可以提高抗菌肽结构的稳定性,尤其是α-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增强抗菌肽的活性,还可以抵抗蛋白酶水解,但也存在提高溶血毒副作用的可能.本文介绍了订书肽的结构、合成以及研究中的订书抗菌肽,并讨论了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抗菌肽订书肽环化修饰稳定性结构

    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日慧刘晓凤伍晓乐李思成...
    226-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药物,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对病毒感染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在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中,抗病毒类中药制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中药制剂以其独特的整体效应和多层次、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有效抑制了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且其疗效不会受病毒变异而产生太大影响,对预防病毒感染展现出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对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中药抗病毒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比如中药抗病毒活性的物质基础、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等.中药抗病毒有效成分的筛选及其药理药效的评价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查阅有关文献,以抗病毒作用机制为依据对具有抗病毒活性成分的中药制剂及其有效成分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毒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抗病毒制剂提供参考.

    中药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前噬菌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舒郭宸汐苏昊辰牛涵...
    239-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预测分析8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前噬菌体携带情况和分布特征,以及鉴定前噬菌体编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方法 采用Phaster在线工具对菌株基因组序列进行前噬菌体预测,采用Cadr数据库和Vfdb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注释分析.结果 8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出601条前噬菌体序列,其中完整型304条,不完整型161条,可疑型136条,平均每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至少存在3条完整的前噬菌体.平均每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的所有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长度比例约为2%~4%.61条前噬菌体预测到125个耐药基因,分别来自23个不同家族,产生7种耐药机制.356条前噬菌体共编码545个毒力基因,归类为119种毒力基因,编码78种相关毒力因子,平均每个前噬菌体携带1~2个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少数前噬菌体携带3条及以上.毒力因子的宿主来源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外,百日咳杆菌、微黄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及其亚种、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亚种也占有较高来源比例.结论 前噬菌体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分布广泛且携带多种耐药和毒力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获得、传播和致病性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前噬菌体基因组学溶原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以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药敏对预防CRKP耐药的研究

    侯利霞陆国平
    248-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别以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药敏对预防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耐药能力的研究.方法 筛选2018年1月1日-2019年2月28日某院检验科临床分离的KPC型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17株,选择5株,采用体外抗生素联合传代培养方法,以评价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用药能够降低菌株的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的MIC,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可预防多黏菌素B耐药,第一周时,替加环素联合利福平均延缓了替加环素的MIC增长,单独低剂量使用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在第一周时有4株菌耐药.结论 早期联合治疗可抑制KPC型CRKP的生长,随着抗生素暴露时间的延长,细菌易耐药,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生素合理使用,防止细菌进一步耐药.

    联合用药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抗菌组合替加环素多黏菌素最小抑菌浓度

    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庄化迪赵菊花
    253-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及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当地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凉山地区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就诊的HIV/AIDS合并皮肤黏膜病变患者.检测其HIV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收集性别、年龄以及HIV感染途径等一般资料.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78例研究对象,男性48例(61.54%),女性30例(38.46%),中位年龄31岁(1~68岁).婚姻状况中,以已婚为主(56例,71.80%).艾滋病传播途径中,以异性性行为为主(58例,74.36%).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两者呈负相关(r=-0.328,P=0.012).78例研究对象中,感染性皮肤黏膜病变32例(41.03%),以口腔念珠菌病和梅毒为主;非感染性皮肤黏膜病变46例(58.97%),以湿疹和脂溢性皮炎为主.随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逐渐降低.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 cells/μL时,皮肤黏膜病变发生率高,并常合并2种及以上皮肤黏膜病变.结论 凉山地区HIV/AIDS患者皮肤黏膜病变表现复杂,合并疾病种类较多.因此,针对HIV/AIDS患者需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及早发现罹患的皮肤黏膜病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皮肤黏膜流行病学特征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

    777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郑洁何艳红袁帅隆莉...
    258-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率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01月——2022年12月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777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科室、标本、日期、药敏试验结果,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77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无明显季节性差异,以中老年男性为主.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离自呼吸科(16.99%),以痰液标本为主(48.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占比为21.36%,亚胺培南耐药株占比为6.63%.777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最低(0),其次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为0.39%,然后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约为1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20.4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23.48%~29.34%.777株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从低到高分别为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2020年以前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耐药率低于全国及全省水平.结论 我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随收治病例数减少而下降,故耐药率与临床抗菌药物暴露密切相关,临床需精准评估是否存在感染,精准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征耐药率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抗生素暴露合理用药

    某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郑远明毕艺馨周杰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2017年—2022年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大连市友谊医院2017年—2022年间分离的1865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采用Whonet 5.6软件分析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和药敏情况,采用SPSS22.0软件对细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在痰液标本中的分离率最高(956株,51.26%);临床科室检出率最多的是重症医学科(734株,39.36%).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相对较高,最高是头孢唑啉(69.8%);其次是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最低的是阿米卡星(17.6%).所有20类监测药物的耐药率2019年较低(<60%),在2022年较高,耐药率大于70%有哌拉西林(75.6%)、氨苄西林/舒巴坦(72.8%)和环丙沙星(72.7%).六年间有18种抗菌药物变化显著(P<0.05):2017年—2018年,有8类药物耐药率变化显著(P<0.05),头孢替坦和头孢他啶耐药率明显降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明显升高;2020年耐药率增长明显的是米诺环素和左氧氟沙星;2021年米诺环素耐药率下降明显,庆大霉素耐药率增长明显;2022年有20类药物耐药率都增高,其中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10类药物耐药率增高明显(P<0.05).结论 本院近年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株对20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普遍增高趋势,特别是疫情严重的2022年,加酶抑制剂药物、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上升显著.后疫情时代微生物室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特别注意耐加酶抑制剂、耐三代头孢和耐碳青霉烯类的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临床医师需控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减缓耐药现象.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耐药性抗菌药物多重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某院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率分析

    徐承蒋璐王姝
    27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2022年临床分离的KPN,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检出率,同时比较分析菌株的耐药率.结果 2020年—2022年临床分离的KPN共1 213株,其中134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2020年—2022年CRKP株检出率分别为8.2%(28/342)、7.4%(30/408)和 16.4%(76/463);KPN主要分离于痰液标本,其构成比为61.1%(741/1213),其次为尿液19.5%(236/1213)、脓液6.3%(77/1213),CRKP在痰液标本中分离最多,构成比为47.8%(64/134),其次是尿液23.9%(32/134)、肺泡灌洗液14.9%(20/134);KPN检出的病区分布主要是重症医学科(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及肿瘤科,其构成比分别为23.0%(279/1213)、16.2%(196/1213)、13.6%(165/1213)、7.8%(95/1213).CRKP株检出较高的科室分布是ICU44.8%(60/134)、神经外科23.9%(32/134)、肿瘤科7.5%(10/134)及胸外科6.7%(9/134);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sensi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CSKP)对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41.1%和41.6%.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在2020年—2022年中的耐药率均有逐年上升趋势(P<0.05).CRKP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为48.5%~98.8%,无明显上升趋势(P>0.05),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则呈逐年显著升高趋势(P<0.001);CRKP株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CSKP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院CRKP株检出增多,临床各科室应积极关注,防止CRKP播散流行.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碳青霉烯耐药多重耐药临床分布特征感染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绿脓菌素的表达分析

    胡小爱龙珊珊张丹茄真真...
    27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代谢物绿脓菌素测定方法,并对绿脓菌素含量表达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Inertsil ODS-SP(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分离,柱温40 ℃,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20 μL,流动相为0.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8 nm.结果 绿脓菌素在0.20-10.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绿脓菌素方法检出限为0.10 μg/mL,方法定量限为0.20 μg/mL;在0.22~0.66 μg/mL和1.10~3.30 μg/mL的添加范围内,绿脓菌素的回收率(n=3)为94.85%~113.67%,方法精密度(RSD)小于0.61%.通过该方法初步测定,发现较低浓度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绿脓菌素起促进作用,可能与其耐药机制有关.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精密度和回收率良好,可用于绿脓菌素的检测,对进一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和绿脓菌素分泌量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高效液相色谱法左氧氟沙星表达分析

    注射用米卡芬净钠中杂蛋白检测方法研究

    金杨巧赵燕高华李泽南...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注射用米卡芬净钠中杂蛋白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注射用米卡芬净钠中α-乳清蛋白(α-LA)和β-乳球蛋白的含量,并对上述两种检测方法的线性、定量限和检测限、专属性和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采用a-乳清蛋白检测试剂盒检测制剂中的α-乳清蛋白含量,因制剂中活性成分米卡芬净钠对检测有干扰,加标回收率最高仅为11.8%,导致均未检出.采用AgraQuant® β-乳球蛋白试剂盒检测制剂中的β-乳球蛋白,方法的线性和专属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0.9%~114.9%,方法可行.结论 制剂中的β-乳球蛋白建议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检测,本方法准确可靠,但制剂中的α-乳清蛋白含量建议通过辅料乳糖中α-乳清蛋白的含量进行控制.

    注射用米卡芬净钠杂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