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陈洛

双月刊

1006-9410

gxjyxb@sina.com.cn

0771-5656982

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三重逻辑

    谢丽丽王小娜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基本原则.高校思政课坚持这一原则的价值逻辑在于推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化问题;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化问题;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解决思政课边缘化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是高校思政课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理论性和实践性作为思政课的两个内在属性,相互联结、相互促动,它们之间具有双重一体性、辩证统一性、交互作用性、育人目的性、思政课的规范性等鲜明特点,这些内容构成高校思政课坚持这一原则的理论逻辑.高校思政课坚持这一原则要在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链为主线,以学生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构成的问题链为主题,以与学生生活方式同构的载体链为抓手,形成"三维同频共振"的全时空教学新模式、"三环闭合互动"全过程互动新方式,"三化联通互促"的全方位育人新载体,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

    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探索

    秦端茜戚如强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理论课堂与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社会"大课堂"相连接的重要渠道.文章认为,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工作,要充分认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强调运用地方民族元素深刻讲好"道理"的必要之举,以"大思政课"提升民族地区教学效能的现实之需、适应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育人队伍培养的应有之策,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基本遵循,强调地域特殊性与教育普遍性相融合、学法传统性与教法创新性相融合、情感高认同与文化重传承相融合,从由内而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交融的高阶性、整合地域资源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性和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挑战度入手,探讨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建设的着力点.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

    艺术院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探析

    章燕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艺术院校实现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抓手.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上都具有协同性;二者协同发展既能形成合力,又能发挥协同效应.作者结合艺术院校青年学生特点,探究协同理论在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内涵、困境,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提出构建协同发展新理念、构建协同发展新模式、创新协同发展新载体,汇聚协同发展育人合力,提升育才成效.

    艺术院校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劳模素材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案例分析——以"恪守职业道德"的教学为例

    敖叶湘琼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劳动模范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劳动模范精神面貌的外在呈现.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了发挥其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将劳模素材融入教学,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该文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五章第三节第二目"恪守职业道德"教学为例,通过建构线上线下混合交互式教学模式,基于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四方面的设计,以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延展三环节实施,实现劳模素材融入教学.劳模素材融入教学,不只是在于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化,以助学生理解,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在实践中感悟价值真谛,达到思政课对青年学生价值形塑的目的.

    劳模素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屈慧洁
    137-14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科学的课程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在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整个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理工科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相对薄弱的方面.采用文献研究法,参考其他优秀学者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相关法规政策为指导,初步形成了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接着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修订和优化,最终得到形成共识的 5 个一级指标,11 个二级指标所构成的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构建出一个全面的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依托该评价体系,对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为高校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评定工具,也为其他学科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课程思政计算机课程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教学评价评价体系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课程思政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刘子祥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促进学生社会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朝着一定方向发展改变的过程.以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为例,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式进行,会发现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居多、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问题.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需经历认知差异、失调、冲动、失调减少四个典型的心理过程,据此以普通心理学课程中的"创造思维的内涵和发展阶段"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详细介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树立问题意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需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运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经验分享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以测量学生认知差异的变化量为重点的教学评价机制.

    认知失调课程思政普通心理学思政元素教学设计评价机制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

    杨春丽
    149-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首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三方面的价值,即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有利于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其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要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运用的方法.最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路径要从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学习、拓宽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正向作用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大学生立德树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罗家珩罗盛东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应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民族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内容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和逻辑的研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为此,该文围绕民族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等方面,阐明了在民族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课程融合机制、加强学科间交流对话机制和发挥民族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高校课程思政本科生教育

    混合式教学课程中思政路径的探索——以中国古代小说课程为例

    郗韬
    159-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小说课程中,大量的优秀作品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思政教育不能很好转化为实际行动等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系统性设置思政元素,并较多运用情境教学与新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付出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让师生都忙起来.另外,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对课程思政有重要影响.

    课程思政中国古代小说课程情境教学新学习方式

    师生协同发展: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路径探析

    肖安宝黎胜文
    16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其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具体要求,使以"师"为导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为深入人心.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教学就是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坚持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动的主体地位,将"教"与"学"转化为师生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使师生之间构建起一种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切实有效地调动大学生在思政课中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大学生在思政课上学习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师生协同发展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