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陈洛

双月刊

1006-9410

gxjyxb@sina.com.cn

0771-5656982

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深化合作的策略

    李传起陈良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发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也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可运用SWOT来分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此全面认识和厘清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深化的整体,并通过构建新质产业导向的专业体系,凝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资源、构筑合作平台、优化合作机制等维度持续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深化.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走出去"东盟SWOT路径创新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构建研究

    陈良张成涛蒙昕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构建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政府统筹型、人员流动型和院校自主探索型三种形态,然而,这三种形态无法满足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基于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共生理论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构建具有逻辑的契合性,依据共生理论框架构建了"基础-核心-支撑"三维立体合作发展模式,相应高职院校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的有效性.这一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应聚焦"共生单元"基础稳固,注重"共生界面"核心强化,注重"共生环境"支撑多元等维度推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质增效.

    产教融合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共生理论

    基于DIES项目经验的中—德—东盟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模式刍议

    李小红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DIES项目主要通过与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开展合作对话、成立联盟、能力建设和质量保障等举措,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促进文明互鉴、相互理解和跨国教育合作.当前,德国职业教育全球认可,国际推广布局整体,战略引领路径有效;中国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德、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成效显著,模式成熟;中—德—东盟职业教育多边合作可行且必要.基于德国DIES项目的经验,建议整合中国、德国与东盟国家的优势,建立多边合作机制,推进数字化建设,创新中—德—东盟职业教育多边合作模式,促进中—德—东盟职业资格框架对接,密切中—德—东盟产业合作,从而促进三方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DIES项目中—德—东盟合作职业教育多边合作职业教育国际化

    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研究

    陈学璞唐琳欧造杰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遗址文化、民俗文化、史诗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学等可知,红水河流域保存的大量遗址遗存见证了流域的悠久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流域内各民族民俗文化精彩纷呈:史诗文化以壮族《布洛陀》和瑶族《密洛陀》为代表,展现了壮、瑶等民族的创世神话和历史传说;红水河流域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的策源地,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当代文学方面,红水河流域是文学桂军的高质高产地区,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学期刊推动了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学的发展.研究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多样性,洞察该流域民族文化悠久、丰富、多样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把握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对于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多样性遗址文化民俗文化史诗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学

    学术期刊编辑视角下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辨识与防范

    张惠芳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多样化成因及类型,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与篡改实验结果、不当署名、重复发表及审稿不端等多种形式可知,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破坏了学术界的声誉和信任基础,对科研进步和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对此,编辑可在投稿、审稿、出版等各环节中辨识学术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完善检测软件工具、强化编辑初审与复审力度、建立严格的审稿专家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及改进学术评价体系等综合防范措施,健全以编辑为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其中,技术手段是防范学术不端的基础,强化编辑初审与复审力度是关键,建立严格的审稿专家管理制度是保障,完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必要手段,改进学术评价体系是根本途径,健全以编辑为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是重要支撑.

    学术期刊编辑学术不端辨识防范多方合作机制学术诚信

    信息化时代网络出版规范化的困境及对策

    李海玲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法出版物的长期存在不仅严重侵害公民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成长,也影响文化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转.相较于传统出版,网络出版在出版主体、出版客体和出版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出版一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出版单位的出版效率和公民的信息获取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对于加快信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大价值.网络出版为编辑工作提供了时代契机,为广大公民提供了阅读和出版便利.但随着出版门槛的无限放低,形式逐渐多元、行为日益便捷、后果更加严重的网络出版违法行为日益浮现.网络出版违法包括内容违法和程序违法,二者各有其社会危害.当前我国网络出版规范化面临制度困境和裁判困境,为此,应进一步强化网络平台的"守门人"义务,推动职能部门转变管理方式与理念,实现刑法规制和行政处罚衔接协调,从而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精神力量.

    信息化时代网络出版文化建设刑法规制

    中国数字教材发展中出版社角色的思考

    钱方针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数字教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国家政策对数字教材管理越来越规范,出版社作为数字教材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数字教材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结合相关文献和出版实践研究可知,当前出版社在数字教材发展中充当着的重要角色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出版社应该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做好数字教材顶层设计,制订激励政策;主动拥抱新技术,发挥已有品牌优势,创新出版形式;提升编辑的数字修养,加强编写队伍的数字化转变,积极投入数字教材共性问题探讨和瓶颈性问题研究,促进数字教材发展、推广以及应用,在新形势下发挥出版优势,主动应对数字教材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信息化数字出版技术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出版社角色顶层设计

    微博热搜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探究及对策——基于16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

    徐亚茹张峰峰李忠辉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整个微博平台庞杂的功能相比,微博热搜板块特点鲜明,且功能纯度较高,这集中体现在信息阅读服务功能和社会舆论引导功能.笔者以微博热搜的两个集中功能为依据设计访谈提纲,试图通过对 16 名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探究微博热搜集中功能的应用效能并分析微博热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博热搜确实对大学生产生了利弊参半的影响.微博热搜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时事,拓展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由于微博热搜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泛娱乐化严重,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出现混乱、割裂的局面.基于此,该研究从国家、社会及学校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利用微博热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博热搜信息阅读舆论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访谈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高校助学工作评价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进路

    杨孝旭夏雨清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助学工作评价既是提升资助育人水平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其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资助对象指标、条件指标、精度指标与任务指标是新时代高校助学工作成效评价的构成要素.在评价资助育人成效实践中,发现存在由"传统资助"转向"个性化资助"模式尚未形成的难点、受助对象的精准性有待加强的焦点、评价指标取向价值性淡化的堵点,以及助学舆情管控机制亟待完善的痛点等诸多问题.因此,要解决高校助学工作评价中的现实困境,可从价值取向、现实要求、原则遵循、实践机制等方面入手,即评价助学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系统观念考察助学成效的科学性、以辩证思维强化评价助学工作的专业性、以构建综合性助学评价机制等维度优化助学评价效能,整体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性.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精准助学资助育人评价

    网络社交"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

    李婵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社交"圈层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圈层化"这一现象表现出封闭性与排他性、自由性与局限性、稳定性与层级性等特征,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圈层化"趋势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和泛娱乐化信息不断削弱学生理性思维,圈层壁垒的生成导致思政教育主体难以把握圈层内成员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走向,加剧思想教育引导难度.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空间主动权,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做到:注重主流价值引领,构筑优质校园网络社交圈层;遵循圈层文化规律,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丰富传播优秀文化,拓展主流话语传播内容矩阵;加强道德法治教育,营造风清气朗网络话语空间.

    网络社交"圈层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