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探究

    林春逸刘丽萍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的过程,既是理论自觉过程,也是实践创新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演变,经历了早期萌芽、基本形成和不断发展等阶段.中国封建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回应"一盘散沙"的时局之困和凝聚民族革命力量的实践之需促使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萌芽.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内在结构和层次等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基本形成.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并探索出一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路径,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纵观整个演变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

    数字赋能边境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机理和实践路径

    胡佳谭薇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基于广西边境安全管理实践案例可见,数字赋能边境安全精细化管理要从决策依据、治理架构、机制运行、治理效能等维度出发,从精准规划、精心搭台、精细引导、精确识别等方面实现边境安全精细化管理过程,塑造边境安全的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开放治理、系统治理等模式.应围绕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壁垒、信息安全保障等阻滞因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安全风险消弭等方面完善边境安全精细化管理体系.

    边境安全数字赋能精细化管理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初探

    严雯静李良品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多元共治"思想体系的守正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丰富与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很多,本文认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需要依靠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切实支持,所以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对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克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形成"多元共治、多管齐下"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逻辑制约因素践行路径

    "一线七治"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张晓华龚永辉吕广文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人口大规模、高频次流动的当下,基于民族互嵌社区场域的治理情境,探索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现实回应.广西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在治理实践中以我国基层社会基本治理体系"三治融合"为原型,以人民为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多元主体在协商共治中将法治、德治、情治、语治、文治、智治等多种治理方式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线七治"的民族互嵌社区现代化治理模式.在"一线七治"模式下,多项机制联动发力,中华中路社区内的信息流与情感流持续交互,丰富充裕的信息与浓厚深切的情感深度融合,实现了各族居民的居住互嵌、语言互通、生活互依、文化互认、情感互融,社区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民族互嵌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化治理三治融合

    激发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越南文化家庭建设及启示——以西原恐怖袭击事件为例

    陈海丽陈元中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6月,越南西原再次爆发的民族分裂事件很快被越南政府平息,并成功抓获所有涉案主犯.事件得以快速处置凸显越南在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这背后离不开越南长期坚持推行的文化家庭建设运动.该运动把家庭视为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以塑造权威认同、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为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家庭在政治、教育、经济、道德、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积极推动家庭社会化,凝聚家庭共识,增强国家认同感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为民族大团结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基础.该运动在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家庭价值观建设、凝聚海内外力量以及规避形式主义和组织协调不足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越南文化家庭建设民族团结西原

    从"共同体""中华民族"两个视角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

    陆春梅王希恩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两部分组成,包含了该两部分内涵."共同体"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群体概念,具有与共同需求相关的情感归属、精神认同以及利益追求等共同性特征,该特征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规则和韧性,正确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特别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在群体意识、利益、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民族"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在语义上是同一事物,因在新时代更加强调政治性和共同性,突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两种属性,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内容的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国家"与"民族"概念的演变逻辑与辨析

    吴玥张继焦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与"民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两个意义相对含混的概念.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历史与当代语境下的国家、民族概念进行知识考古学的分析,认为二词属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范畴和人类共同体,其谱系源头与发展脉络不完全一致:"国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强调国家权威与国家权力、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民族"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强调由共同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自我意识等形成的稳定人们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56个民族的总和与整体,更是在国家大一统和近现代历史发展框架下所形成的国家共同体,应当在包含并超越民族概念的基础上、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应当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推动每一个中国人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既关系到个体是否能对所属民族和国家形成符合阶段性发展的客观认识,也关系到国家能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力量、实现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国家民族国家—民族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

    陈永亮刘雨薇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理论精髓在于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以追求人类解放为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共同体"表现形式.本文从"现实的人""个体与共同体"等方面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主要从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视角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国家

    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现状及其群体差异研究——基于广西8所高校本科生调研结果的分析

    张静陈立鹏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地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重要基石.考察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现状及群体差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奠定实践基础.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整体向好,但缺乏深入性;男女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政治面貌、所学专业类别、学业成绩水平、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差异显著.据此,需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焦点关注,发挥朋辈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积极影响,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积极拓展提升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的渠道,协同家社政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现状群体差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刘玲妍黄敏周玉玲李碧华...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发展是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只有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客观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书同文、语同音、心相通、情相融.文章基于民族地区通用语言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及研究成果,了解当前民族语言教育发展现状,就部分民族地区语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语言教育师资队伍、加大语言教育投入力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课程思政在语言教育课堂的融合程度四条策略,并认为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民族地区语言教育进程,以语言相通促进各族群众的沟通交流和国家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语言教育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