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字为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壮族古籍整理研究

    阳柳艳蒙元耀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壮族方块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运用方块字抄写的壮族古籍是系统记录壮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识读方块字和这些抄本,可了解历史和前人的文化创造,借此追寻壮语的历史演变轨迹,窥探壮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亦可探寻汉传故事演化为壮歌、壮戏的过程,观察壮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心态与接受程度.加快整理壮族的珍稀古籍,深挖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是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壮族古籍整理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教育人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巴战龙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中国教育人类学已经走过百余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不俗成就,用鲜活的事实强有力地质询和否证学科文化的"西方根基论",即认为教育人类学最初产生于西方,就始终离不开西方的陈腐论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性的新判断出发,中国教育人类学应主动作为,通过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示范案例和作出扎实贡献,从而积极履行为中国及全球教育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学科使命.

    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议程历史转向人类教育教育人类学

    族际共同性塑造的地方叙事与互动展演——基于马蹄藏族乡的个案探索

    李洁李捷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的藏族、裕固族、汉族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梳理马蹄藏族乡族际互动的历史脉络,从当地诸族的历史记忆与族源叙事、共同的时空场域下共享的经济模式、共有的信仰与文化表达中,探索族际互动下的共同性凝聚,从而挖掘族际共同性凝聚背后的动力因素,即时空、经济与文化.族际共同性的本质,实为一种地方性塑造的转向.

    族际共同性地方性历史叙事族际互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因时而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对象三重转向

    焦若水许淇星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赋予了民族学新的学科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民族学依托专业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全球化浪潮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多重影响下,以参与观察与个案研究的传统田野调查将难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多元社会文化进行全方位阐释.本文认为,应当积极开展多点民族志研究、城市社区研究与网络民族志研究,推动民族学田野调查在研究对象上寻求转向,使民族学田野调查在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需求的同时,推进民族学"现代化""本土化""应用化"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学田野调查转向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状况研究

    成前倪鑫王鸿儒马璐瑶...
    128-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2021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经济区城市的线上问卷调查数据,从家庭与流动特征、就业收入与消费、健康与公共服务、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社会态度及心理文化等维度考察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现状、剖析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推进路径,指出探究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社会融入状况对于加速其社会融入进程,推动各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青年人口流动社会融入

    互动仪式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逻辑——基于"吃相思"民俗的田野调查

    朱正斌于丹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吃相思"作为都柳江流域黔桂交界区域多民族共享的大型寨际交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民族交流与社会互动."吃相思"民俗的仪式过程中,参与主体通过"拦门迎宾""芦笙互动""饮酒共餐""礼物互惠"等具体仪式链环短暂聚集,以平等互信、热情兴奋的状态融入到仪式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能量,形塑了芦笙文化符号,生成了互惠共生的道德标准,在集体欢腾中实现了群体团结.因此,在具体的民族社会交往互动中,应关注民族交往的互动情境、交往主体的情感能量、民族认同的集体符号、平等互惠的道德规范等方面,发挥情感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纽带作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仪式情感"吃相思"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生成基础与叙事体系建构

    杨振家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论断在话语叙事层面回应了中华文明何以实现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文明语境中"西方中心主义"的难题以及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将向何处去的议题.从生成基础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两个结合"中的思想资源,在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体系,要处理好历时性与共时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总体性与具体性的关系,在时空叙事、比较叙事、方法叙事的建设中筑牢叙事根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话语生成叙事体系文化主体性

    基于系统思维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赵潜李芳芳
    15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典型代表之一,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文明体系,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多个方面.这一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主要源于其具有的五大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奠定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突出的创新性赋予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突出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明特性;突出的包容性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元素和发展视野;突出的和平性凸显了中华文明主体的文化交往态度.这些特性不仅相互交织,而且在系统层面上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向前发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坚守和发扬这五大特性.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系统思维现代化

    政统·政见·政论:司马迁大一统观的理论建构与历史思辨

    魏三原
    163-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司马迁是中国大一统观的重要开创者,其鸿篇巨著《史记》不仅秉持着肯定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历史叙事,同时基于"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动机与政治关怀,对大一统政治展开了详尽的理论建构与历史思辨.司马迁大一统观在"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的学理基础上,对大一统政体、政权、王权予以政统合法性建构,为促进大一统稳定提出了民族一统、思想融合、礼法并行等具体政见,以"述往事、思来者"的理性思辨为保障大一统长治久安提供了可执古御今的历史性政论智慧.司马迁大一统观是其思想阐释与历史实录的统一体,对今时中国政治及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可借鉴意义.

    司马迁大一统形上建构政治关怀历史思辨

    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互助共济之"讨"研究——基于"讨"契的考察

    盘应福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江流域民间"讨"契,包含了民间财产之"讨"的诸类型,主要包括产业之"活讨"与"绝讨",以及"佃讨"型山林合作经营和民间借贷之债款"取讨".历史上乡村社会互助共济之"讨",不仅指乞求他人施舍财产与接受他人馈赠财产的多种表现方式,还包含山林合作经营和债权主张等资源配置方式.清水江流域民间"讨"制度,蕴含了多种物产流动方式、债权主张等,属于乡民自行设计的一种特殊应用性制度安排,应是当时实现乡村社会互助共济的最佳方案之一.乡民之间通过"讨"来促成社会资源的调剂,以实现民间自救或增强家庭抗风险能力,有效地实现乡村社会互助共济;可深化对传统时期乡村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

    清水江互助共济资源调剂契约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