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常生活语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由、内涵和路径

    郑文正阿依吐松·苏旦
    8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生活是人们最直接、最多样化的生活场景,以民族语言和方言为主的日常生活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容忽视的研究领域.日常生活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生活形式,日常生活语言的多元一体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日常生活语言在语言向度、思维向度、文化向度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互联网、艺术三个主要方面补全日常生活语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短板,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寓语于民突破保存多样日常生活语言的难点.不论是从有机意识、集体意志的政治认同层面还是生活形式的共识和异议层面看,协同推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与发展日常生活语言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常生活语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共同体国家通用语言

    广西凭祥市越南跨境劳工的适应研究

    周大鸣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地区开展跨境劳务合作,通过劳务派遣形式吸纳越南富余的劳动力有序来华务工.本文以广西凭祥为田野点,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比跨境的越南农工、散工、厂工和服务业从业者这四类不同工种的劳工在日常工作、社会交往、文化习俗"三重适应"中展现出的差异化适应,进而厘清越南劳工加入到流动秩序再生产中的逻辑.

    越南劳工跨境流动适应

    跨边集体林权纠纷情感治理实践逻辑与机制研究

    卢晓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边集体林权纠纷因情况特殊、历史复杂,是乡村纠纷解决硬骨头.黔桂交界区域高频次的寨际交往培育了地方共同体情感,这为乡村情感治理提供了基础.政府创新利用地方文化创设平等对话平台,唤起正向情感和公共价值.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互嵌融合、双方平等互惠等是情感治理实践的内在逻辑.恰当利用地域文化是关键前提,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共同体是必要条件,理性治理与情感治理兼顾是基本原则.此三要素成为情感治理生效的基本机制.

    跨边集体林权纠纷情感治理打同年

    从清代民族图志所载西南"土产"看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马国君李红香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民族图志西南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田野调查点到理论起源地——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建构源头的大瑶山

    覃慧宁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并深刻影响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背景下,本文回顾了由费孝通开启的对大瑶山的田野调查研究及著述,并梳理费孝通的调研活动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社会和民众多方面的影响,认为这一地区对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意义,他们的调查写作则记录下了大瑶山社会走向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程.大瑶山的田野研究及其学术知识文本的生产与传播,对金秀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治理,建构本土民族文化认同、凝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产生多重影响.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瑶山的田野民族志及其研究者群体与被研究者群体交往交流的互惠关系具有典范性意义,可丰富广西乃至我国各民族地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实践模式的理解.

    费孝通大瑶山田野调查多元一体互惠

    家族、村落、市场:三重"原生"社会网络的式微与重塑——以桂西北仫佬族聚居地为例

    朱国义戴婧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网络的演变是透视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窗口.基于对桂西北仫佬族地区家族、村落、市场三重圈层关系的考察,发现社会流动、现代文明以及媒介技术加剧了"原生"社会网络的式微与重塑,由亲缘、地缘构成的关系网络和互助体系日趋松弛,呈现出时空延续、非地域化、市场化等特征.在民族地区迈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重塑仫佬族新社会网络的"根"与"魂",将"原生"社会网络的重塑与新社会网络的构建并行并重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仫佬族三重圈层原生网络式微重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

    孟凡丽郭妍淇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共同创造时代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时之举.文化记忆理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的目标指向、价值准则、实践依托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功能可以追溯中华民族独有的记忆图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不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目前,将搭建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内容框架、发挥以传统节日仪式为主导的宣教特效、建构特色场域为基点的文化回忆空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建构的具体实践路径,不断推进"两创"工作深入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记忆建构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体性的递变——基于对"土家族撒叶儿嗬"代表性传承人的考察

    谭志满欧阳娟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实践与乡村社会发展等领域互嵌程度的不断加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逐渐从单一文化事象的承载者、实践者和传授者向传统文化传承的引领者、乡村文化的代言人和社区秩序的调适者拓展,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文化引领型新乡贤的特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性递变与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开放性、非遗传承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也正是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体性递变背景下,不同文化群体在主体间性的观照中提升了文化自觉与自省,维系了非遗传承的有序状态,激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乡贤主体性

    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表征、危害及治理

    李俊斌王欣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网络成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网络空间呈现出用虚拟文化代替民族文化、用碎片文化割裂民族文化、用娱乐文化销蚀民族文化、用外来文化冲击民族文化等表征,产生了摒弃崇高的先进的文化价值追求、削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认同、矮化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等危害.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通过培育正确的网络空间民族文化观、掌握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主动权、防范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渗透、推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发展等方式,营造风清气正、生机勃勃的网络文化生态.

    数字时代网络空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牧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转化的文化资本.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也可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国家凝聚力.文章结合广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典型案例,从抗战文化、革命文化和边防文化三方面分析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价值,并提出广西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应有之策:促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融合;协调好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环境;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质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文化民族地区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