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科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科学研究
高原科学研究

季刊

高原科学研究/Journal Plateau Scienc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毛茛科有毒植物资源研究

    李彪巩红冬郭淑青成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利用西藏毛茛科有毒植物资源,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鉴定部分植物标本的方法,从西藏毛茛科有毒植物的属种、生态习性、生活型、有毒部位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整理.研究表明,西藏毛茛科有毒植物有10属31种,其中乌头属种类最多,生活型多为草本,有毒部位多为全草或块根,其开发利用前景极为广阔.

    西藏毛茛科有毒植物生态习性应用价值

    光稃茅香典型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对土壤含水率的响应

    吕亮雨蔡宗程施建军雷莎清...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5种不同土壤含水率下的光稃茅香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5个群落共有15种植物,属11科14属,植物群落优势种分别为光稃茅香(Antho-xanthum glabrum)、光稃茅香(Anthoxanthum glabrum)+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光稃茅香(An-thoxanthum glabrum)+西藏沙棘(Hippophae thibetana)+冷蒿(Artemisia frigida)+多裂委陵菜(Potentilla mul-tifida)、光稃茅香(Anthoxanthum glabrum)+短穗兔耳草(Lagotis brachystachya)、光稃茅香(Anthoxan-thum glabrum)+赖草(Leymus secalinus)+冷蒿(Artemisia frigida).该研究选取的样地3的光稃茅香群落丰富度指数Ma、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达到最大,分别为1.53、0.58、1.38,明显高于其他4个样地(P<0.05);样地5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优势度指数d最大,分别为0.63、1.78.样地1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到857.3 g·m-2,较样地2、样地3、样地4、样地5分别高46.47%、112.35%、192.27%、506.60%,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土壤含水率的不同可能是驱动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江源区光稃茅香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

    西藏原始墨脱冷杉林微气候特征

    景梦洁赵旺林刘新圣张林...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墨脱高海拔地带分布了大量的以墨脱冷杉(Abies delavayi var.motuoensis)为主的原始湿润森林,开展森林微气候研究能够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2020年墨脱喜荣沟(海拔2 700m)原始冷杉林林内外的微气候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林内与林外温度、湿度及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及生长季期间的低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气温日变化特征显示,林内日间气温比林外低0.2∼2.7℃,森林表现出降温作用;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林内夜间气温比林外均高0.2∼1.2℃,森林表现出保温作用;从季节变化看,林内外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1月,但林内气温较林外更加稳定;(2)该区域相对湿度较高(>80%),且在不同季节均表现为林内>林外;(3)除冬季外,土壤温度日变化总体呈现与气温类似的日动态,但土壤温度明显滞后约2∼3 h,林内土壤温度总体低于林外;春夏两季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表现为5 cm>10 cm>20 cm,而秋冬两季越靠近地表土壤温度则越低;(4)基于气温定义的生长季长度为208天,明显低于基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56∼268天);(5)2020年,冷杉林内低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分别为1 d、-0.03℃和1h,分别比林外少(低)了6 d、0.86℃和7h.上述研究表明,原始墨脱冷杉林具有明显的保温和缓冲低温事件影响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亚高山天然林的保护和管理中应加强对森林微气候的观测和研究,不断提升天然林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应对能力.

    低温事件气温土壤温度墨脱冷杉林生长季长度

    青海省流石滩斑花黄堇的生长和生物碱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伪玛张曾太乙亥确生斯确多吉...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调查了青海省境内14个县的高山流石滩区斑花黄堇的生长情况(植株数、高度、盖度、单株干重)和生物碱含量,分析了环境因素(海拔、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和人为因素(人为干扰)对斑花黄堇生长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其生长情况和生物碱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海省流石滩斑花黄堇的平均植株数为13株/m2,平均高度为13.85 cm,平均盖度为2.68%,平均单株干重为1.06 g,平均生物碱含量为0.07 mg/g.(2)斑花黄堇的高度和盖度随海拔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斑花黄堇的盖度受日照时数和风速的显著影响,而植株数受风速与土壤全钾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人为因素对斑花黄堇的单株干重具有显著影响.(3)斑花黄堇生物碱含量主要受海拔和生物因素(植株数、高度和单株干重)的影响,表现为随海拔升高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P<0.01),也随其植株数、高度、单株干重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综上,文章揭示了高山流石滩植物群落中斑花黄堇的生长情况和生物碱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对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青藏高原重要药用植物斑花黄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斑花黄堇高山流石滩生长特性生物碱含量

    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王有鑫吴志刚赵培栋张惠芳...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底栖动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是能力优异的指示物种类群,被广泛用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评估和环境监测.文章以"西藏(Tibet)"+"底栖动物或底栖生物(Benthic invertebrate)"作为关键词,对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有关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文献,通过分析文献系统综述了西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以及怒江西藏段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探讨和分析了当前西藏高原河流底栖动物研究状况,为保护西藏河流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高原河流底栖动物西藏高原研究进展

    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研究

    德庆卓嘎尼玛卓嘎次仁次仁曲宗...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的风险隐患点集中在拉萨至林芝路段、泽当至拉萨路段;风险隐患点的路基岩土类型以碎石土为主,风险隐患点与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依次为路面结冰、强降雪、强降雨、大风,尤其林芝段大部分路段为高架桥,冬季易结冰,风险较大.据此,文章提出了一套适合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方法,即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理信息、灾害风险类型等多种影响因子,结合现有的中尺度预报模式及前端预报产品,获得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交通的关键气象要素、区域特征和重点季节,进而划分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高影响天气风险指标,并根据西藏公路交通具体情况进行订正,形成了逐3h、6h或24h发布的未来7 d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风险评估服务产品.

    西藏高速公路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MJO对西藏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罗布列杰班宗黄晓清普次仁...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西藏延伸期降水预报方法少、可预报性低等问题,文章采用带通滤波、时滞相关、合成分析以及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模式对MJO与西藏东部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MJO对西藏东部夏季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其次,MJO第4位相后西藏东部降水有明显的"准20天"低频振荡特征,即在前20天偏低,第20天起降水概率呈指数式增加;最后,对MJO事件和西藏东部个别站夏季降水事件统计关系的个例诊断分析,及后向轨迹追踪模式的模拟证实了降水事件的水汽源头均来自MJO第4位相主体对流区域,进一步验证了MJO活动与西藏东部夏季降水之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内相关.

    MJO西藏东部夏季降水

    低海拔汉族生源大学生高原习服过程追踪调查研究

    边巴彭玥党瑞觉阿拉姆...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追踪调查初入高原的低海拔汉族大学生高原习服相关生理指标并探究其变化规律.方法:于2023年3月9日至9月21日追踪记录西藏大学2022年春季入学的107名汉族大学生的生理指标,并以同年入学的149名世居高原藏族学生,以及2023年秋季入学的74名汉族学生为对照.结果:初入高原低海拔汉族大学生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显著高于世居高原藏族大学生,而血红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在进入高原后分别呈现上升、下降及上升趋势且在两个月后均出现转折点.结论:初入高原低海拔汉族大学生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均呈现趋于习服的一致性变化趋势且具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移居高原人群在进入高原低氧环境约两个月后出现习服.

    平原汉族学生高原习服追踪

    西藏不同地区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婷杜文娟梁蒙程红...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西藏不同地区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西藏民族大学3 428名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测试藏族大学生3 428名,身体素质总合格率为83.34%,其中山南市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为95.53%,林芝为92.05%,日喀则为84.70%,昌都为82.33%,拉萨为78.34%,那曲为75.57%.山南、林芝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率显著高于日喀则、昌都、拉萨和那曲,日喀则合格率显著高于拉萨和那曲.藏族大学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者身体素质合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者,肥胖者合格率显著低于低体重和超重者.单项指标合格率比较发现,立定跳远合格率最高为昌都(60.5%),最低为山南(46.8%);坐位体前屈合格率最高为山南(95.0%),最低为那曲(87.4%);800 m/1 000 m合格率最高为山南(93.9%),最低为日喀则(76.7%).BMI、地区均为身体素质测试是否合格的影响因素,低体重、超重、肥胖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的危险因素,而山南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合格的保护因素.结论:BMI和地区是藏族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藏族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影响因素

    基于体力活动、久坐预测不同海拔7~12岁学生肥胖的风险切点

    韩涛朱元宝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不同海拔7∼12岁学生体力活动、久坐行为与肥胖的关联性,预测肥胖的体力活动、久坐时间风险切点.方法:以世居平原及世居高原各720名7∼12岁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测试及体力活动测评,确定不同海拔7∼12岁学生肥胖风险的体力活动、久坐时间切点值.结果:随年龄增长,不同海拔7∼12岁学生BMI水平呈上升趋势、WHR水平呈下降趋势;高海拔学生检出率为10.00%、低海拔为12.36%,海拔间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χ2=8.167,P<0.05).随年龄增长,各组男、女生体力活动相关指标及ST均呈上升趋势;低海拔地区7∼12岁学生LPA、MPA、VPA、MVPA及TPA水平均显著高于高海拔地区(P<0.05),ST水平显著低于高海拔地区(P<0.05).随BMI上升,体力活动指标均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ST水平呈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高海拔、低海拔男女生LPA、MPA、VPA、MVPA、TPA水平及ST水平均与BMI存在关联性(P<0.05);高海拔、低海拔7∼12岁学生MPA、MVPA、ST水平与BMI存在显著关联.各组男、女生MVPA及ST预测肥胖的切点值分别为97.42 min-1、735.46 min-1、88.59 min-1、771.30 min-1、115.34 min-1、691.92 min-1、92.71 min-1、720.45min-1.结论:体力活动、久坐时间指标与不同海拔7∼12岁学生肥胖发生率存在显著关联,高原7∼12岁男、女生久坐时间切点值高于同龄平原学生,平原7∼12岁男、女生MVPA切点值高于同龄高原学生.

    海拔7∼12岁学生体力活动久坐时间身体质量指数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