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微生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微生物
全国工业微生物信息中心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工业微生物

全国工业微生物信息中心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李爽

双月刊

1001-6678

gywsw@periodicals.net.cn

021-64820315,64822988转3007

200233

上海桂平路353号

工业微生物/Journal Industrial Micro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应用生物工程高新技术在工业微生物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进展,推动我国的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穿心莲内酯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陈艳萍黄冬怡黄婷婷廖伟菊...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新剂型制备技术可更深入地研究穿心莲内酯的药用价值。文章采用熔融乳化-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穿心莲内酯纳米脂质载体,并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按1∶1比例复配,将吐温-80作为活性剂,药脂比值为1∶20,在75℃水浴下乳化60 min。该研究为开发穿心莲内酯提供了理论依据。

    穿心莲内酯纳米脂质载体表征工艺优化

    酵素菌肥对碧螺春茶园不同土壤层生物活性组分的影响

    王健阙小峰梅啸金亮...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有机肥(CK)、有机肥配施酵素菌肥A(A1)、有机肥配施酵素菌肥B(A2)和有机肥配施酵素菌肥C(A3)4种施肥模式,研究酵素菌肥对茶园表层和次表层土壤活性组分的影响,具体包括有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磷)、土壤胞外酶活性(酸性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以及微生物(细菌和真菌)数目等。结果表明,与单纯施用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酵素菌肥可使土壤表层和次表层的各项生物活性组分指标显著提高,同时酵素菌肥不仅可显著改善表层土壤的各项生物活性组分,而且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也远远大于次表层土壤。此外,3种酵素菌肥效果不同,且A1的处理改善效果最优。

    酵素菌肥土壤改良土壤生物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层

    新农科背景下"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曹慧袁敏郝丽玲吴秀秀...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培育符合现代农业高层次高水平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文章以食品专业"食品微生物检验学"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及现有问题,并积极探索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前沿性、优化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等。这些教学改革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新农科"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教学改革探索

    MBR技术在处理企业生活污水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曾达林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急剧增长,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同时可用水资源逐年减少,也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明显制约。因此,急需通过污水净化工艺,使出水满足相关饮用标准和城市、工业回用水水质标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利用。MBR工艺的高效净化和截留功能,可使一般污废水、杂水实现循环利用,还可实现污水纯化的前处理。基于此,将MBR技术应用于企业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水资源,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 MBR的原理及特点,并提出了 MBR在处理企业生活污水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研究发现,MBR的应用可以对企业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理,使其达到排水水质标准。

    企业生活污水膜生物反应器案例

    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食品物性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李卓思马悦董庆利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是食品类专业教育实现全面发展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食品科学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基于食品物性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食品物性学教学改革,建立了"三环九步"的教学模式,以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从6个不同角度去理解、领会和应用知识。改革采用线上线下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结合的多元化形式,并将思政元素与科教创新实践融合到教学体系中,既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专业能力过硬和道德素质良好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政建设混合式教学食品物性学教学实践

    嗜热链球菌S-3高密度生长培养基优化

    刘从莹艾连中熊智强闫露露...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嗜热链球菌一般可用于发酵食品的生产环节。基于此,文章对传统的LM17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改良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种类、含量等,实现了嗜热链球菌S-3的高密度生长,满足了工业发酵要求。研究通过比较乳糖、半乳糖、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碳源,确定最优碳源为乳糖;酵母浸粉为固定氮源,将其与牛肉浸粉、大豆蛋白胨和酵母浸粉分别复配,发现酵母浸粉与牛肉浸粉复配是最佳搭配。文章构建了嗜热链球菌S-3全基因尺度代谢网络模型,以预测尿素替代β-磷酸甘油二钠的效果。验证结果显示,尿素能显著提高嗜热链球菌S-3的生长速率。最终改良培养基中的物质包括:10 g/L乳糖、10 g/L酵母浸粉、15 g/L牛肉浸粉、3 g/L食品级尿素、1。1 g/L MgSO4·7H2O。为研究最优配制比例,对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优化及正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乳糖15 g/L、牛肉浸粉15 g/L、酵母浸粉11 g/L、尿素4 g/L、MgSO4·7H2O 1g/L时,发酵效果最优,放大培养后的OD600已由优化前的4提高至5。

    嗜热链球菌培养基优化高密度发酵

    基于硝酸铈调控红法夫酵母产虾青素的发酵优化

    王新宇马佳雪郭赛汪文俊...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虾青素因其超强的抗氧化、抗癌等活性以及优良的着色能力,在食品、医药、饲料及化妆品等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红法夫酵母展现出了生产天然虾青素的巨大潜力,而其代谢调控和发酵优化策略对虾青素的生产有着显著影响。文章以硝酸铈为化学诱导子对红法夫酵母产虾青素进行调控,并优化了培养基和发酵操作方式。结果表明,当摇瓶条件下硝酸铈在第12时添加的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虾青素产量与初始对照相比提高了 34。92%,且硝酸铈介导的红法夫酵母胞内,活性氧质量分数及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crtE、crtⅠ、crtYB和ast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同时,基于硝酸铈的调控作用,文章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发酵培养基的3个主要成分葡萄糖、酵母浸粉、硝酸铈进行了优化,并发现当各元素质量浓度为葡萄糖24。1 g/L、酵母浸粉1。4 g/L、硝酸铈45。9 mg/L时,虾青素含量为1。244 mg/L,比初始对照提高了 50。11%。此外,还在5 L机械搅拌发酵罐中采用了分批-补料发酵操作方式。实验显示,虾青素产量高达13。28 mg/L,比分批发酵和初始对照分别提高了3。67 和 16。54 倍。

    虾青素红法夫酵母硝酸铈发酵优化响应面法

    风险议题融入初中生物教学初探

    曹丽
    18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庞大的信息传递网络,引发了当今对科学技术可能会带来社会与伦理道德风险的思考。在生物教学中融入风险议题教育,可在传统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师生科学素养。文章从初中生物教师的视角出发,浅析生物教学中融入风险议题教育的意义,梳理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风险议题,并探索风险议题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思路,以明确初中生物教育的新方向。

    初中生物教学风险议题科学素养科学与社会

    基于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

    邓洁朱华高进涛陈莉...
    18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教育"新形势下,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已难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为解决此问题,文章对BOPPPS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并发现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教师教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生物化学实验BOPPPS混合式教学

    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结合PARAFAC指示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有机质变化

    何俊辉卢显赫
    19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技术,研究含油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经过生化处理后的组成特征及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炼油废水以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类荧光组分为主;生化处理后,出水的芳香族含量和腐殖化程度提升,同时类酪氨酸化合物被有效去除,而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化合物则难以被去除;代表类酪氨酸的C1组分占比急剧降低,而代表类色氨酸的C3组分占比增加。其中,C3组分可作为指示废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变化的指标。

    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平行因子分析炼油废水组成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