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人文:数字主体的或是人文归宿的?

    任剑涛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常常认为,人文文献的数字化,就是数字人文;或者在数字时代,仍然诉求人文主义,就是数字人文.这是两种基于形式含义的理解.数字人文的形式结构是数字的,实质则是人文的,这是数字时代必须承诺的基本规定性.人文主义为数字时代限定了基本价值,这也是数字时代公共生活的本质要求.换言之,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原则不仅不为数字时代所动摇,相反为数字时代所夯实.这是一个跨越不同技术时代的价值共性.如果数字时代的人文取向被扭曲,公共生活丧失了人是目的的规定性,那么,数字时代就会是一个危害人文价值、颠覆公共世界的可怕时代.杜绝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取,维护"人是目的"的基本价值规定性,乃是在数字时代之中和这一时代之外需要守持的基本理念.这是技术工具不至于成为控制人的方式,将人工具化的唯一正当出路.

    数字时代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规训

    数字时代大众文化中的"游戏性情感"

    蒋磊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游戏性",正是通过游戏,网络大众重塑了感觉结构,使"游戏性情感"成为主导性情感模式.在"网抑云"文化现象中,忧郁感不仅是可分享的,更是可机械复制的,忧郁的书写者通过忧郁文字的复制性生产,实现了对忧郁的超越.在网络爽文中,引发愤怒与制造快感成为一种元叙事层的程序,读者对"爽点"的体验源于这种程序,无关正义.网络虐文的读者在阅读中"自找苦吃",其阅读体验中的"痛感"是无意义的,是对痛苦的"玩弄".游戏化是数字化环境中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它可能改造网络大众的感觉结构,使之在游戏中形成"不严肃"的共有经验.当网络大众普遍达成了"玩游戏"的共识,就可能形成主体互认的、真正的"情感共同体".因此,我们应当保卫"游戏场".

    数字时代游戏性情感不严肃游戏场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

    杨宁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持两种不同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二元思维方式.事实上,讨论人工智能写作主体性问题应该摒弃这种二元思维方式,重新回归到对文学创作论的反思上来.传统文论将创作主体视为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呈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理解创作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从创作原理角度看,思维与语言的同构性使人工智能写作具有了"准主体"性;从审美意蕴角度看,人工智能揭示出审美的公共性问题,为理解文学创作主体带来新的可能.

    人工智能文学终结论创作主体人类中心主义作者之死

    从理性公众到情感公众:数字时代公共领域的理论嬗变

    张淳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贝马斯出版于近六十年前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政治哲学、民主理论和媒介研究等领域有着跨学科的影响.此书构建了公共领域模型,虽然其规范标准的适用性一直存在争议,但它确实经常被用来检验现存国家民主化的可能性.在数字时代,经典公共领域理论的空间想象和以"分"为主的结构性特征受到极大挑战,但是数字媒体作为拉图尔意义上的技术"行动者"无疑重新引入了一种新的公共领域的可能.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公共领域的规范性,调整其标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现实,从而有效地探讨新媒介环境如何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新的民主实践.因此有必要厘清规范性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结构性前提,引入"连接政治"和"情感公众"理论,用数字技术的超强"连接"取代"分离"的空间想象,并将"情感"纳入公共性的考察,以平衡自由主义对"理性"在政治生活中的绝对强调.

    公共领域数字时代连接政治情感公众

    数字时代数据接入权的法律保障研究

    蒋银华赵怡萱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浪潮席卷后的沙滩留下了许多名为"数字权利"的贝壳,引起学界热烈讨论,然而目前尚缺乏像数据接入权一样最为基础的权利概念.因此从新兴权利这一视角出发,宪法人权条款、人格尊严条款和概括限制条款为该权利的证立提供了宪法规范依据.数据接入权相当于公民在数字空间的生命,是个人通过数据与互联网连接形成的参与数字活动的资格,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该权利的实现有赖于数字法律制度的构建,充分发挥国家、平台和用户各个主体参与数字治理的能动性,明晰行政部门职能定位,建立完备的国家监管机制.数据的接入保护宜以分类分级规则为指导,尊重个人隐私权、知情权;同时,侵权责任遵循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并以无过错责任为补充,关注预防性责任应对潜在风险,引入公益诉讼机制,从而为公民的数据接入保护拉起最后一道防线.

    数据接入权数字权利宪法基本权利法律保障数字时代

    中国共产党党内问责制度的发展脉络与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

    陈红梅李娟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党内问责制度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期、曲折发展期、恢复发展期、全面发展期的百年求索之路.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看,党内问责制度的变迁是宏观环境、政治变量、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党内问责制度的变迁,从严治党的政策理念等政治变量推动着党内问责制度的完善,关键节点决定了党内问责制度的走向,路径依赖使得党内问责制度不断强化.总体而言,党内问责制度的演变呈现出体系化、法治化的鲜明特征,展现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抓住"关键少数"为指引、以全覆盖监督为途径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缩影.

    党内问责制度变迁法治化路径依赖历史制度主义

    中国共产党执纪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执纪成本的分析框架

    李少杰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格执纪是中国共产党将纪律文本转变为纪律约束效果的重要方式.执纪效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但既有研究始终未能形成系统解释该问题的分析框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成本分析理论,可以构建执纪成本的分析框架.党的执纪成本是指将纪律建设基础投入充分转化为纪律约束效果的过程所耗费的资源,由信息搜集成本、法规适用成本、组织协调成本、纠错救济成本和抵制投机成本组成.新时代纪检体制改革经验表明,执纪成本过高会降低纪律约束的实际效果.因而要推动党在职权配置、组织调整、建章立制方面的改革,实现执纪成本和执纪效益新的动态平衡,最终提升执纪工作的效率.执纪成本框架为观察党的纪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中观机制.

    纪律建设执纪成本执纪效益纪检体制改革党内法规

    腐败治理绩效公众感知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的实证分析

    罗文剑夏幼根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败治理绩效公众感知是腐败感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公众的腐败治理绩效感知对于推进中国腐败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公众个体—政府行为—社会环境"三维分析框架,运用fsQCA方法对CSS2021 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可揭示引致"高腐败治理绩效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机理.腐败治理绩效公众感知受到多重因素复杂影响,其中新闻媒体信任度、政府经济治理水平、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风气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腐败治理绩效感知"的解释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种:政府—社会驱动型、个人—社会驱动型和综合驱动型.对于东、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腐败治理绩效感知高低的核心条件为公共服务满意度和新闻媒体信任度,中部地区为政府执法公正性,西部地区则为社会公平公正.从城乡区域来看,城市区域腐败治理绩效感知高低的核心条件为政府行政透明,农村区域则为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风气.

    腐败治理绩效感知公众定性比较分析

    "眼前"反腐工作成效与民众"心中"的反腐获得感——作用逻辑与实证分析

    王璞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败治理工作成效是影响民众获得感的关键性所在,外部反腐成效如何具体影响和转化为民众反腐获得感,已成为亟需回答的现实命题.通过构建"反腐工作成效—民众反腐获得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实证数据对反腐工作成效与民众反腐获得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腐败治理的"客观状况"对民众反腐获得感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加大反腐力度会对民众反腐获得感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差异化的廉洁价值观念更是会影响反腐工作的整体效应.而且,纵深推进反腐工作能够提升民众社会经济地位并改善民众的公平感知,有助于提升政府民生服务回应力,进而起到保障和增强民众反腐获得感的现实作用.因此,为进一步保障和提升民众反腐获得感,政府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以民众的实际需求为抓手,精准化反腐工作"供给",保障民生事业有序开展,全面提升政府廉能工作质量.

    反腐工作成效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公平民生回应力反腐获得感

    数智赋能社区应急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基于上海市L街道"社区大脑"建设的案例分析

    李琼肖立志
    10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数智技术理顺社区应急治理内在机理并突破治理阈值,已成为社区应急治理创新的可行路径.上海市L街道"社区大脑"建设催生了以"大数据+网格化管理"为特征的社区应急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前数智化发展的有利契机,既从主体、空间、规则以及方式等维度重塑原有的社区应急治理结构,又将数智赋能落实到社区应急治理的全生命周期,集中体现为社区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恢复等动态接续的行动环节,切实保障社区应急治理全过程的高质量运行.因应数智技术赋能社区应急治理的双重路径,需加强顶层设计、畅通多元参与、保障信息安全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机制建设.

    数智技术社区应急治理结构化理论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