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

    南帆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解读是人文学科的基本方法,文学阐释的很大一部分是对文学文本的阐释."积极的阐释"与"消极的阐释"是文学阐释的两种理论姿态."积极的阐释"频繁出场不仅是由于现代阐释学的转向,而且与理论的推动存在密切关系.文学之所以成为"积极的阐释"最为活跃的一个区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阐释的理性语言与感性体验不对称."积极的阐释"放弃文本的有机整体观念,并时常跨越审美愉悦的羁绊而另行制造各种新的话题."历史语境"既是阐释发生变化的依据,也是阐释稳定持续的依据.多数"积极的阐释"作为失败的思想实验而沉没,而少数"积极的阐释"则可能充当某种文化革命的先声.

    积极的阐释消极的阐释理解的前结构相对主义历史语境

    论阐释的主体之维——中国文学阐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李春青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释主体原本是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们讳言作者,讳言主体,影响所及,阐释学似乎也就大大淡化了对阐释主体的关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高度关注阐释主体的"前见"(偏见)对于阐释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但对阐释主体的意识行为之于阐释过程的重要作用却似乎不大关注.根据中国阐释传统的经验,阐释主体问题始终处于阐释思想与实践的核心位置.由于社会境遇和个人遭际以及个性的差异,面对同一阐释对象,不同的阐释主体会得出大不相同的阐释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阐释主体自觉选择的产物.因此注重研究阐释主体本身的诸种特性与局限,例如主动与受动、显在与隐在等等,应该是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基本特色之一.

    阐释主体阐释关系主动与受动隐在主体显在主体

    文学阐释学:文化研究的挑战及其视域拓展

    颜桂堤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以来,众多新型理论观念纵横驰骋于文学阐释场域之中,持续制造了巨大的理论震荡.文化研究的崛起,不仅对文学阐释学构成了巨大的理论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赢得了开阔的阐释视野和强大的思想能量.文化研究的多元阐释观念和阐释方法同时也诱发出"过度阐释""强制阐释"等问题.文化研究究竟是一种"强制阐释",抑或是对阐释的有效拓展?显然,并不能将文化研究简单等同于"强制阐释",辩证看待二者的关系意义重大.文化研究表明,强大的阐释能力对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的理论更新和话语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方面,文化研究不仅推动了当代学界对文学阐释学的批判性反思;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促使我们将意义问题和文学阐释学置于更广阔的知识谱系中加以考察,进而推进当代中国文学阐释学的话语体系建设.

    文学阐释学文化研究理论挑战强制阐释视域拓展话语重构

    文本世界的构成及其解释性的自我占有——论利科的文本诠释学

    李建盛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 世纪作者定向的浪漫主义诠释学和 20 世纪解释定向的本体论诠释学关注意义和真理而不重视文本分析,20 世纪的文本理论重视文本分析而拒绝意义阐释,保罗·利科认为以往的解释理论倾向构成了诠释学的"僵局".利科批判性地综合诠释学与文本理论的洞见,认为文本的自律性与文本的指称性有机构成了文本的世界,提出走向一种文本的诠释学,这是利科诠释学重新定向的重要贡献.但利科提出的返回文本世界并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构的观点,实际上未能充分探讨他所谓的诠释学自我占有的重新语境化的复杂性,限制了解释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封闭了文本诠释学应有的更大更丰富的可能性空间.利科文本诠释学对于今天中国文学诠释学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做出学理性的探讨.

    文本自律性指称性文本世界诠释学

    作为行动的诗学:"模仿论"重释

    戴登云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柏拉图为前驱的西方哲学/诗学传统开创了一种基于认识者视域的知识论哲学/诗学范型.这种思想范型的语言论基础,即"模仿论"所体现的思维混乱与指称错位.艺术"模仿"并非镜像式的映射,而是创制性的行动."模仿论"的误识,对存在的行动属性以及文学的创制属性构成了遮蔽.行动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建构-重构,意味着"关系"的持续发生.由于"关系"笼罩了一切,行动就必然体现为一元性的过程和双重性的环节.行动是一元性与双重性的纠结,是语言和时间的交织.在文学行动中,世界呈现为一个差异错置的互文性体系,主体被形塑为一种"关系千万重"的多重主体,历史被创构为一种典范秩序/失序的层垒叠加史.所有这一切,都为一种新的哲学/诗学范型或文明论想象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柏拉图模仿论文学行动关系本体论

    后人类主体前史——行动诗学中的主体虚化进路

    刘阳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后人类理论的三个主要分支,生态批评、动物研究与思辨唯物主义都没有完全离开人的因素,并提出了后人类主体经由何种共同进路而形成的问题.主体总是在现实中从事着行动的力量,因而就文学领域而言,后人类主体以行动诗学为前史.传统至今的行动理论,普遍将主体视为从正面规定了行动方向和展开行动过程的实体,在不得不还原其各种变量因素时,这些理论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实则只是在加强预设的同一性与总体性困境.从根本上转换思考角度,让前后行动的界限由实体化状态变成虚化状态,消解界限意识的关联性立场,将行动重构为实体性的主体在差异性重复中溢出虚体的事件,这样才能贯通起当代理论围绕重复与差异展开的各种研究路径,并通向后人类主体.

    后人类主体行动虚化重复

    解构的行动属性和行动效应——以英语世界鲁迅批评为中心

    李石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构作为"行动",本质上是一种有力的阅读书写行为,同时表现出对文本阐释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作者意图的反叛冲动.解构的行动效应,在20 世纪80、90 年代英语世界鲁迅批评的"解构范式"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一,在理论立场上,通过质疑鲁迅的写作意图以挑战或消解文学的革命与启蒙意义;其二,在文本阐释上,对"鲁迅/叙述者"的阶级位置进行严厉的审视,甚至有意"制造"鲁迅与民众之间的阶级距离,从而揭示鲁迅笔下启蒙者的自我怀疑、否定以及行动上的"无能".我们需要反思英语世界鲁迅批评的伦理失范问题,避免一种预设的、二元对立的批评立场,而应以切合中国语境的、对话的、整体性的立场重审鲁迅的写作,在肯定启蒙价值的基础上为鲁迅阐释重新安置一个稳定可靠的批评视角.

    解构主义英语世界鲁迅批评行动诗学国民性批判

    捍卫语言的多样性——论《雪崩》辩护巴别事件的启示

    程广云卫莹莹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尔·斯蒂芬森科幻小说《雪崩》的主题是为巴别/信息启示录事件作辩护.巴别/信息启示录事件就是上帝变乱人类语言.数字时代的人文危机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学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可以归结为最后一个方面.今天,人类一方面通过理想(人工)语言尤其是数学语言支配科学,另一方面则追求日常(自然)语言统一.数字时代加速了人类语言统一的进程,重建巴别塔已成定势.捍卫人文知识的关键在于捍卫日常语言.捍卫语言的多样性,就是捍卫思想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这就是所谓巴别/信息启示录事件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雪崩》巴别/信息启示录事件数字人文

    多元面相与都市"怪物":论柴纳·米耶维的都市"新怪谭"

    王一平温馨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柴纳·米耶维是当代科幻"新怪谭"潮流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米耶维的《鼠王》《伪伦敦》《新巴黎的最后时光》等作品中,作者或想象了伦敦的鼠族等非人族群,或描绘了由被弃之物构成的"伪伦敦",或展示了在巴黎获得生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中的"怪物".由此,米耶维展现了怪诞可怖的都市面貌,展示了被隔离在人类的认知之外却又无处不在的"怪物他者",破除了人类对城市的绝对占有式的、否弃多面性的观念,也迫使人们直面和承认内生的他者.同时,作品又赋予了这一多元混杂的都会以某种合法性,给予被科学和艺术等所催化出的怪物以生命——这些不被接受的怪物,往往与真正的"恶"进行着对抗.由此,米耶维提供了对多元都市面相的新奇审美体验,并否弃了托尔金式的作品中逃避现实的"抚慰"意味,强调通过对"多面世界""怪物他者"的书写,来观照甚至改变现实,达成某种乌托邦理想.

    柴纳·米耶维科幻怪谭《鼠王》《伪伦敦》《新巴黎的最后时光》

    人类世、气候小说与批判的敌托邦

    王瑞瑞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概念提出的积极意义在于向人们阐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逼近眼前的现实.气候小说作为对人类世时代气候变化事件的文学回应,正在逐渐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类型.敌托邦是作家进行气候小说创作的常用模式.许多描写气候变化的敌托邦作品验证了汤姆·莫伊兰对"批判的敌托邦"的理解,为当代气候小说构建了重要的理想类型学框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气候小说体现了"批判的敌托邦"的典型特征."批判的敌托邦"通过营构敌托邦未来世界,生动展示了气候危机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剧了资本和权力对下层人民的操控,进而引发了更为严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它采用了开放的形式策略,激发多元的对立抵抗,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已经变化了的世界中乌托邦希望的可能性.

    人类世气候小说批判的敌托邦保罗·巴奇加卢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