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侗族大歌中的音乐、环境和地方

    英倩蕾余沁毓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大歌是一种以侗语演唱的重要合唱形式,是记录和传承重要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百科全书及传播科学知识的方式,其歌唱也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侗族大歌这类艺术形式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揭示环境与更广泛的地方之间的联系.贯穿在侗族大歌中的演唱、地方和环境间的各种联系,展现了侗族世界观的方方面面,以不显眼但又重要的方式展现了音乐、地方和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侗族大歌音乐环境地方联系

    胡塞尔的想象和幻象

    马克·里希尔曾仲权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里希尔分析论证指出,在胡塞尔那里,想象是对没有物理载体的图像客体的一种"感知表象",是感知表象式的拟象.而幻象和想象的区分虽不是严格确定,但还是有区别的.想象仍然有其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而幻象则没有当下不在场的图像主体.幻象显现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多变性或变形性;二是在所谓连续的时间过程中非连续性的闪现;三是在同一个假定的时间连续体中具有间歇性;四是他们的显现是不存在的虚无.但是,幻象需要在想象行为中显现,尽管幻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被其所代现的现实存在的图像主体.在戏剧表演中,戏剧人物是无法直观、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演员只能具身化这种不可形象化的戏剧人物.演员只有在具身化这一并不存在的感知幻象过程中进行移情,他才是好演员.

    胡塞尔想象幻象虚无具身化

    艺术与真理:对海德格尔"艺术作品本源"的澄清

    郭建平李军毓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作品的本源》一直以来对于研究海德格尔哲学路径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因其标题即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故其也常常成为讨论艺术以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甚至将海德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定义为"艺术=真理".这种简化式的论述背离了海德格尔的初衷,难免与其背后的哲学、艺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偏颇.海德格尔反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对艺术即模仿的理论解读,批判笛卡尔以来,尤其是在康德那里所凸显的主体性创造的艺术观.他借由物、用具的视角分析、拆解了传统对物质、材料的贬低和驳斥,认为只有在艺术作品中物才得以彰显,而非被抛弃.他认为只有进入循环之中才能发现并进入艺术作品之中.在当代论述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中,或许更加应该被思索的路径不是从哲学到艺术,而是从艺术到哲学.

    《艺术作品的本源》艺术真理艺术作品本源解释

    当代艺术理论的价值论争与西方美学新变

    安燕玲段运冬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艺术中的美学变体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美学的基本命题和观念予以排斥,并以美学与时代生活的连接来推动艺术在当代的话语重建,不断扩展艺术的领域和美学的研究视野.围绕艺术的价值是取决于它所产生的审美体验还是诉诸于艺术之外的社会功能这个问题,引发了比尔兹利与古德曼关于"审美"与"认知"的价值争论.实际上这代表了美学领域中两种观念的抗衡与博弈,这种纠葛体现在对前卫艺术价值的美学认知上.前卫观念冲击了以美为主要价值的艺术观念,消解了美学传统价值的理论体系,加速了整个当代西方美学范式的转变.

    艺术价值前卫艺术价值梯级全球美学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研究

    黄清喜谢奕昕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钟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一直报以拳拳之心.他毕生都为民间艺术奋斗不止,对傩文化发展给予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贡献,对傩文化的发展起着奠基性作用.从钟敬文对傩舞傩戏的科学归类、傩文化思想精髓的阐述、包括傩戏傩面在内的民间艺术的定位、傩戏向戏剧演变的一般规律的概括等学术研究,能够勾勒出他的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是人民文化的瑰宝.

    钟敬文傩文化学术思想民间艺术

    萍乡傩文化的源流与当代传播

    金海峰陈俊霖
    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萍乡地处"吴头楚尾",襟山带水,历来水陆交通便捷,南北多元文化于此汇合、交融,催生了萍乡本土的多种非物质文化.在萍乡众多的非物质文化中,最古老且具神秘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当属萍乡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萍乡傩文化逐渐形成了傩庙、傩面、傩舞三位一体的傩文化体系.因此,萍乡傩文化自然成了江西傩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萍乡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萍乡傩庙傩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播

    仙侠世界:《仙剑奇侠传》的跨媒介叙事及其精神价值

    施畅汤君妍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兼具武侠情怀与言情特质的仙侠世界可谓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想象.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于1995年横空出世,该游戏凭借其唯美视觉与浓烈情感,以及武侠内核与成长叙事,打造出了颇具东方美学风格与侠义精神价值的仙侠典范.近年来,关于仙侠世界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前赴后继,一个恢弘壮丽的仙侠世界被精心构筑并不断扩展.其中最令人触动的是侠骨与柔情的交错纠缠,以及关于道与情的价值讨论.在越来越原子化的当代社会,仙侠作品逐渐出现精神价值流失、情感困境凸显等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仙侠故事及其跨媒介叙事实践或将成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途径.

    《仙剑奇侠传》跨媒介叙事仙侠世界游戏批评

    《外太空的莫扎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白文龙刘嘉伟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陈思诚导演的奇幻喜剧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广受好评.该片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老少咸宜的形式,让大家在享受欢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濡染、心灵润泽.影片呈现出乐教思想、大同理想、君子人格等儒家文化底蕴;解放天性的教育观、道法自然的世界观等道家文化底蕴;大千世界、因缘际会、慈悲观世等佛家文化底蕴.

    《外太空的莫扎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创作艺术经验

    《西线无战事》: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抢演""银星"与"风化"

    冯波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在1930年代前后的热译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跨文化事件.较之作品译介本身,本地化的戏剧、电影传播格外具有意义.话剧改编的"抢演"与对"银星"的追慕是《西线无战事》轰动一时的重要推手.戏剧、电影改编的"即视感"深化了作品主旨,"银星"也成为延伸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导引.而围绕影戏可能"有伤风化"的"非议"不仅稀释了文学作品浓重的"非战"意味,也赋予了文本更为丰富的现代意涵.在本地化权利协商中,西方文学经典与戏剧、电影改编的互动为我们展现了戏剧、电影如何建构同时解构文学经典性的复杂辩证关系.它不仅是对文学现代发生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倾向的质疑,更是对现代文学多元簇生的文化生态的正视.

    《西线无战事》"抢演""银星""风化"

    先锋与恪守:《玩偶之家》在当代中国的舞台实践

    惠子萱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玩偶之家》是19世纪挪威戏剧家亨利·易卜生所著的一部社会问题剧,讲述了女主人公娜拉在婚姻中从顺从、觉醒到愤而出走的故事.因其无法替代的经典性,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界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改编、阐释、上演持续不断.2019年上演的话剧版《玩偶之家》是"批评剧场"与"先锋剧场"的结合:人物、台词依旧,主题、舞台设计改弦更张.导演王欢在尊重经典内核的基础上追问一种全新的"观看艺术",他打破以"摹仿"为目的、以再现为基础的"虚构性在场"的戏剧框架,运用视听觉符号的意象化叙述策略,延伸了舞台空间,消泯了观众"被情感"的欣赏惯例,在戏剧文本与舞台形式双向剥离与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经典内核的延续性恪守与当代表演的先锋性探索.

    《玩偶之家》视听觉空间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