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视域下的音乐创作——相西源教授访谈

    汪胜付相西源
    1-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旅体验类栏目中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司若王嘉晖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体验完美融合,无论是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城市美食还是历史节庆,传统文化都为文旅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注入了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借助科学技术,传统文化和文旅栏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高度融合,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听盛宴.此外,创作者不断更新设计理念,突出文化特色的同时,结合多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力度.文旅体验类栏目依托不同的文化载体,打造系列栏目,形成品牌IP,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挖掘文化深度,不断创新,让观众切实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文旅体验类栏目技术融合理念创新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建构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探究——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

    徐辰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 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和2023 年上映的《流浪地球 2》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在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幻灾难片中,《流浪地球》系列呈现出与西方同类科幻片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风格:家国大义高于个人诉求、坚守家园与故土、重视家庭血缘和师徒传承、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中国元素.《流浪地球》系列所传达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既有东方思维的烙印,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华传统文化叙事路径

    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字自我的建构路径与未来向度

    赵璐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自我建构具有易接入、交互性与实时性的特点,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模式,甚至与日常生活的"自我"融合在一起.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字自我的建构路径,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语言、意义传递和故事结构元素生成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数字自我;以数字自我作为中介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我认知;以数字自我的建构为契机,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建立人机结合的融合"人格",向未来"数字传统—现代——未来融合个性""跨文化、超时空""跨人格智能"数字身份认同的生活世界敞开.

    数字自我人工智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批评的边界——以名誉侵权为中心的讨论

    宋亚洋刘德龙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批评中常出现从对于作品的分析评论扩展到对作者人格、行为的讨论,让艺术创作者感到人格受到冒犯,发生名誉权纠纷等法律问题.以名誉侵权为视角,厘清艺术批评中"侮辱""诽谤"的法律界定,从司法实务案例对名誉侵权的认定中给艺术批评找到法律"红线",从而定位艺术批评的合法边界,对艺术批评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批评名誉权边界

    数字技术赋能艺术市场发展:特征、困境及优化路径

    王鎏鑫王琦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线上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通过对国内艺术品线上模式案例与数据进行分析,数字赋能艺术市场发展体现在营销平台化、消费者扩大化与需求个性化和定制化,以及艺术品经销商与相关机构运作高效化等方面,同时也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运营主体思维转变不充分、数字核心技术有待提升与应用不足等问题.对此,在线艺术市场发展既应完善艺术品电商模式,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也要通过政策支持与健全法律法规进行市场体制建设,还要实现艺术机构与相关产业的运营思维转变,以及提高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水平,多维推动艺术市场良性发展.

    数字技术数字赋能艺术市场

    艺术伦理学研究的三个核心范畴——兼谈当代剧场中的道德舆论

    宋铮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伦理学研究以艺术善为起点形成了一个概念群.与一般善相比,艺术善有其独立性.如果不承认这种独立性,就取消了艺术伦理学研究的合法性,同时也会给艺术活动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从艺术品的角度看,艺术善主要指形式上的完善.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艺术善主要指内在的良善.艺术的完善与良善的统一就是巧夺天工与精益求精的内在一致.艺术道德与一般道德不同,总体而言是一种向内把握艺术善的再生性道德.艺术伦理作为艺术道德要依从具有精神控制力的东西,也面临着世俗化、庸俗化问题.目前,我国多种艺术伦理并存,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这也给某些人以探索新型的艺术伦理为口号践踏伦理道德、谋取私利创造了机会,这种情况所引发的旷日持久的道德舆论,只有在新的伦理生态下才能平息.

    艺术善艺术道德艺术伦理道德舆论

    科学与个体的影像: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的生成

    陈晓任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学本的西部考察恰逢中国本土民族学兴起的关键节点,其影像作品与考察报告也共同参与到本土民族学的学科建构过程之中.庄学本既是一名摄影师,又是一名民族志考察者,其影像上的诸多特征正是由摄影与民族学的知识交汇带来的.庄学本摄影作品既是民族志"科学影像"与摄影美学彼此渗透的尝试,也是在集体图像的整体性描述上对个体面貌的还原.民族学理论为庄学本的影像提供了学术支撑,使庄学本的影像呈现出民族学与摄影学的双向互动特征;庄学本的学术成长路径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志在发展时期以学致用、服务边政的应用性倾向.

    庄学本民族志摄影学科建构科学影像摄影美学

    "人类世"视域下的《阿凡达2》与多物种民族志想象

    李彬杜文钦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1784 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虽然潘多拉魔盒里的灾祸已在"人类世"被不幸释放,但《阿凡达》作为重要的影像人类学载体,以多物种民族志想像的关怀作为集合,关注"主体间性"的影像书写对人类与非人类二元边界的超越作用,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同一个生活的异域星球,展现了多物种共同体作为主导力量的救世景象.

    《阿凡达2》人类世人类学想象多物种民族志

    在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穿梭——韩君倩导演访谈

    韩君倩龚艳孙佳敏
    80-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