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国学与美学的文化自信——王岳川教授访谈

    王岳川时胜勋
    1-11页

    艺术批评何以"定义"艺术

    王天乐高桢桢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何为艺术"目前一直未有明确定论,"为艺术下定义"也成为当代艺术批评界争论不休的经典话题.批评家们从"艺术是什么"逐渐转向了"艺术在何种情形中发生"的事件性判断,这一转变可将艺术生产过程明晰化.由此说明艺术现象涉及"艺术"与"艺术性"问题,两者是历史与审美的统一.艺术的历史问题在审美观照的艺术批评中不断展开,这使得"何为艺术"的艺术性反思重新定义艺术,并提供着艺术创作的价值命题与历史想象,也为何为艺术话题本身获得了更多阐释可能.

    艺术定义批评历史审美

    "自由的现象学"与艺术现象学——从《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论及艺术本源问题

    颜军陈燕倩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思想家君特·费格尔在《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一书中指出,虽然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导问题,但自由问题才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主题.因此,如果把海德格尔哲学称之为"现象学",那么,这种哲学也可叫做"自由的现象学".费格尔谈到他对自由的关注受到了艺术的启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后期的艺术之思.费格尔把自由视为一个自由的敞开域,这实际上正是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的某种规定.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是万物如其所是得以显现的自由境域,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互相映射的游戏.这种关于艺术的现象学思考,不仅奠定了海德格尔在当代艺术现象学中的核心地位,也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视域.值得注意的是,经由费格尔强化了的"自由"概念,让我们隐约窥见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出发的艺术现象学的价值旨归.

    《马丁·海德格尔:自由的现象学》艺术现象学自由艺术本源

    作为文化事件的《啼笑因缘》——兼论"张恨水现象"的生成

    李婕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30 年代,小说《啼笑因缘》的成功迅速扩展至颇具吸引力的大众传媒电影中.影视改编引发影视公司的争夺战,在社会上掀起巨大舆论风潮,爆发相关真假电影版权的"双胞案",由此形成《啼笑因缘》在文化界引发的文化事件.这场文化事件不只是作家个人意志的产物,也是报刊编辑、作者与读者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不同媒介的立体互动作用之下,《啼笑因缘》不断被重塑,引发讨论热潮,推进"张恨水现象"的生成.

    《啼笑因缘》电影改编文化事件"张恨水现象"

    "技巧隐形":安德烈·巴赞的电影语言论

    李蕊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德烈·巴赞是电影"技巧隐形"观念的重要倡导者.作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重要阐释者,安德烈·巴赞推崇电影语言运用中的技巧的隐形,与此相应,安德烈·巴赞在他的电影评论中,表现出了对情节的消失、故事的消失、演员的消失、场面调度的消失等方面的赞赏.安德烈·巴赞的这些观点,既与他对新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追求有关,也出于他对某种"技巧隐形"观的激情赞赏.安德烈·巴赞把新现实主义的语言策略和叙事风格视为是一种没有技巧和痕迹的风格追求,通过透明含混的能指系统和了无痕迹的电影语言运用来实现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安德烈·巴赞对"技巧隐形"的追求,体现了对审美原则的坚持和对艺术价值的尊重.

    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新现实主义美学技巧的隐形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刘可文沈松钦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以其强烈的渗透性和隐蔽性,让电影影像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景观统治日常生活的工具.为了将电影从景观的迷境中拯救出来,居伊·德波将电影作为武器,通过追问电影本质,向景观的单向度炫示展开论战.在景观的统治下,德波认为电影的本质不是艺术,而是首先表现为影像的自反性.德波在电影创作中通过反对影像来反对电影,其目的是反对景观的视觉统治.德波认为电影是重现历史的有效载体,他试图利用虚假的连续性来表现整体的历史,使历史在电影中重新焕发活力,进而让大众整体地感知世界.德波认为电影是挣脱景观的利器,他曾多次宣称电影艺术已死,但并非宣告电影艺术真正的消亡,而是为了重新建构电影艺术,召唤电影摆脱景观的控制,最后完美地回归其艺术地位,这是德波围绕电影本质采取的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居伊·德波景观电影

    "跨文化戏剧"视角下英语学界的梅兰芳研究综述(1990-2023)

    徐玮张婷婷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京剧大师和文化使者,梅兰芳曾访问日本、美国和苏联.尤其1930 年访问美国、1935 年访问苏联,更是将中国戏曲推向世界,使中国戏曲获得西方戏剧界"他者"的认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东西方戏剧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梅兰芳在海外的深远影响,不囿于出访演出一时,时至今日仍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论题.自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英语学界从国际传播和跨文化戏剧等角度,将梅兰芳表演艺术放置于东西戏剧的世界格局及文化语境中进行诠释,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通过梳理30 年来英语学界关于梅兰芳研究的重要成果,分析其所呈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特点,或可在方法论上推进我们对东西戏剧交流研究的认识.

    跨文化戏剧梅兰芳海外研究

    中西戏剧"曲唱体"与"对话体"的叙事比较

    欧阳江琳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戏剧语言及其运作形式互不相同,中国戏曲以"曲唱"为中心,西方话剧以人物"对话"为主要手段.依据戏剧语言的双重属性,在文本语言层面上,中西戏剧无论是"曲"还是"话",都属于诗歌语言形态,形成了诗性叙事传统.二者皆表现为深层义的隐喻叙事,积淀出诗体语言与角色话语相适应的规则.在口头语言层面上,中西戏剧因"唱""说"的声音媒介不同,话语功能与语言速率各自有异,这导致中国戏曲叙事内容倾向艺术化、娱乐化,叙事节奏偏慢,西方戏剧侧重故事本位叙述,叙事节奏偏快.

    中西戏剧曲唱体对话体戏剧语言戏剧叙事

    中外戏剧经典的生成与跨文化传播

    刘茂生朱慧敏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发展有其独特的方式与路径,戏剧更有其经典生成与发展过程中观众、舞台、展演等独特元素的参与.文学经典的生成需要经过漫长的理解与阐释的历程,戏剧因其特殊的演示方式而具有可以跨越语言障碍的交流与传播方式.从人学转向、审美与伦理内涵,跨文化阐释与传播分析,可以助力中外戏剧交流与互动,丰富世界文学文化研究.

    中外戏剧经典生成与发展"人学转向"审美与伦理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美国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呈现——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赖日升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3 年,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携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并大获成功,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跨文化展现,对20 世纪的中外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该剧的"表现主义"创作手法还是其综合使用舞美、灯光、音乐等虚实结合的演绎手段,都高水平地反映了现代西方戏剧在编排和表演中的巨大优势.《推销员之死》和紧接其后其他国外经典剧目在中国剧场的先后上演,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我国的戏剧工作者,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戏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美戏剧交流经典戏剧跨文化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