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秦陇之声的文化书写——张君仁教授访谈

    张君仁杨银波
    1-9页

    西方古典乐:萨义德音乐批评的起点

    李盛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批评作为萨义德整体批评实践的关键部分对于我们认识萨义德批评的丰富性非常重要.终其一生,萨义德对"西方古典乐"怀有持久的热爱,后者构成了萨义德音乐言说的起点.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静态的对象,更是与社会交织缠结的活动.因此,一般被认作是无异议的"西方古典乐",从能指到所指都充斥着显而易见的历史性,萨义德对它的偏爱与他流亡的历史经验及由此生发的美学趣味密切相关.历史和萨义德对"西方古典乐"的上述"两个选择"成了理解萨义德音乐批评无可规避的问题,也为我们思索"古典乐"的起源及其被遗忘的过程、"西方"与"经典"的自明性关联、萨义德的动态经典观和知识分子批评家的公共责任,构筑了一个合适的"开端".

    萨义德音乐批评西方古典乐经典流亡

    吴小如述学文体与京剧批评理论的建构——以"传"为考勘

    姜岩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小如是京剧票友、评剧人士,又是文化学者、大学教师,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戏曲活动中,一个突出成就是自觉开展广泛而独到的京剧批评,建构以"传"为中心的理论谱系,具体包括批判"不传"、勉励"传人"、号召"真传"三个维度,由此打开了"传"所蕴含的丰富的张力空间.据此,他还创造了若干戏曲研究的新术语,使"旧剧"跳出新旧分立的二元逻辑,转而向内开拓"传"之路径,而剧评、伶评等文章"小道"也成为吴氏最具代表性的"述学文体".吴小如的京剧批评及其理论化,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以降,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整体思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今日戏曲传承与创新必须直面的理论遗产与历史资源.

    吴小如"传"之理论述学文体京剧批评京剧学人

    未来音乐——致一位法国朋友(弗·维约),我的歌剧脚本的散文译本前言

    理查德·瓦格纳刘丽霞
    30-53页

    米仓山南麓的行傩逐疫习俗探析

    杜建华王屹飞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广元米仓山南麓流行着多样态的民间祭祀戏剧,如提阳戏、旺苍端公戏等,历史上行傩逐疫、驱祟祛病是其祭祀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各种以祛病除邪为目的的巫傩技艺表演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今,这种傩祭活动中驱邪逐疫的价值功能正在发生转化:原来的民俗信仰内涵逐渐减少,行傩逐疫的成分明显弱化,而技艺表演、猎奇观赏、祈愿美好生活的成分正在不断增加.

    行傩逐疫法事技艺价值转化

    云南镇雄邹氏端公源于江西考略

    王勇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镇雄县泼机镇的邹氏端公,是云南较早发现、传承久远的端公坛班.该坛班源于江西,于明朝天启年间传入镇雄,距今历400余年,传承19代.昭通端公戏是一种祭祀戏剧,具有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祭戏一体的特点.在邹氏端公的祭祀活动中,出现了鲜活的当地少数民族形象,他们不仅在祭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端公戏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这说明邹氏端公在镇雄的存在和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地方化、民族化的烙印.昭通端公戏的存在,既与汉族移民有直接关系,又与区域性的文化生态小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镇雄邹氏端公端公戏移民传承祖源地

    20世纪90年代中国法治题材电影中的"公共交往"

    徐海龙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法治题材电影,诞生于中国社会法治建设承上启下、剧烈变革的历史时期,展现了古老中国乡土宗族礼法与现代法律观念和城市文明的冲突.法治题材电影中的角色关系主要围绕法律维度的公共交往而展开,因此法治题材电影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公共观念的重要文本.所谓公共交往,即发生于公共空间的行动主体的交往活动.法治题材电影中警察与罪犯、原告与被告是典型的公共交往双方.长期以来,中国的法治电影所呈现的警民之间的公共关系本身都是"伪公共交往",是私人生活圈子的放大和幻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法治电影中,平复冲突、维持秩序的手段是"仁、义、礼"的感化和教化,而不是诉讼和折狱.在新世纪以来的法治题材主旋律电影中,"执法角色"面对的依然是情法分立的难题,但这类角色往往以更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来解决难题,体现出中国执法队伍和法治社会的美好发展前景.

    法治法治题材电影公共交往

    韩国政治电影的生成演变、叙事主题与价值诉求

    段卫东侯梦佳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国政治电影在韩国电影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仅得到韩国国内观众的喜爱,而且还博得世界观众的认可.韩国政治电影是受韩国的历史、军人执政、财阀政治和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电影类型,这使得其叙事主题也体现为对国家政治的表达、对社会阶层的展现、对生存环境的反映三方面.这样的叙事主题背后则是透露了韩国国民反思历史、追寻民主道路和韩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的价值诉求.

    韩国政治电影叙事主题政治环境

    薅草锣鼓歌郎表演的三重性源流考释

    文飞白雪梅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薅草锣鼓是以"更互力田"为目的的传统农事音乐活动,歌郎作为薅草锣鼓传播与传承的主体,在其"表演"过程中呈现出"神圣性""娱乐性""权威性"的三重性特点.《周礼》中职官系统的"司祝""龠章"与"鼓人"对于"歌郎"这一"角色"的最终形成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这表明,在"礼崩乐坏"后国家用乐并没有消失,而是与俗乐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从而演化出具有更强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中华礼乐文明.

    薅草锣鼓歌郎源流

    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性与多元文化——以中国台湾地区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高中音乐教科书内容为例

    刘小鼎蔡宗德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与多元文化是近年来各国音乐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在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为音乐教育政策、教育资源分配或教育方法上的不同,造成音乐教育的主体性与多元文化无法达到平衡的状态,许多从事民族音乐学教育的学者因此开始反思与批判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方向.本文主要以我国台湾地区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的高中音乐为例,从音乐主体性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我国台湾地区高中音乐教科书中的内容与特色、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高中音乐教科书中的内涵与实践、主体性与多元文化在两地高中音乐教育中的核心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呈现出当下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教育民族音乐学音乐主体性多元文化音乐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