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保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保科技
环保科技

董泽琴

双月刊

1674-0254

gzhbkjcn52@tom.com;hbkj2013@163.com

0851-5507192

550081

贵阳市金阳新区铜仁路1号

环保科技/Jou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贵州省惟一的环境科学期刊。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是开展环境科学领域内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活性污泥中指示性丝状菌分离纯化的研究

    吴华清伦碧英孙美玲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中成制药企业处理工业废水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纯化技术获得一株指示性单一丝状菌,设置菌体生长温度为20、24、28、32、36 ℃,pH为3.0、4.0、5.0、6.0、7.0、8.0和9.0,测定不同生长条件下菌体的菌落数量及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结果显示:温度为28 ℃,pH为7.0~8.0时,该指示性丝状菌生长状态最佳.同时将纯化后丝状菌接种于活性污泥中处理废水,运行一段时间,主要监测指标为MLSS 2.67 g/L、SV 20%、SVI 74.9 mL/g,出口水质达标,为BOD525 mg/L,COD 68 mg/L,SS 20 mg/L.

    活性污泥指示菌分离纯化工业应用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枫湖入湖口湖岸缓冲带微生物学特征分析

    饶程刘鸿雁
    6-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红枫湖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境下的4条主要支流入湖口缓冲带处布点采集土壤样品,采用HiSeq测序对土壤细菌16S rRNA V4区和真菌ITS1区进行测序,并结合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与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恢复红枫湖湖岸缓冲带植被生态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显示,4个缓冲带中共发现细菌种类有53个门、813属;真菌种类有6个门、406属,各缓冲带在门水平上的组成相似,共同的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菌门(Cyanbacteria)等,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在细菌属水平上,麦翁河缓冲带土壤中的硝化与反硝化细菌含量(7.13%)高于其余三个缓冲带.4个入湖口缓冲带中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指数排序为:HL>MX>MW>YC;真菌的多样性指数:YC>MX>HL>MW.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n=12,r=0.567,p<0.05),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全盐量呈显著正相关(n=12,r=0.622,p<0.05).因此,不同的植物组成对湖岸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产生影响,同时人类垦殖活动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红枫湖湖岸缓冲带高通量微生物多样性

    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碳核算方法及降碳效果研究

    唐致远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背景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低碳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构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核算模型,研究了浙江省某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探讨了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降碳路径.研究发现: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直接碳排放以CH4为主,占总碳排放量的68.67%;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外购电力,占总碳排放量的21.06%;使用不同电网排放因子核算得到的碳排放强度介于1.32~1.40 kg/m3,浙江省的电网排放因子下降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CH4焚烧和燃气发电措施,可使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45 kg/m3和0.33 kg/m3.

    碳核算碳减排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排放因子

    基于GIS的地表水水质走航监测研究

    吴嘉鹏许亚璐楼振纲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水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引入无人监测船等高新技术,依托多参数分析仪和流动注射分析设备,同时借助水下侧扫声呐技术与人工检查手段,对浙江某地河段水域空间实施全方位、高密度的实时、实地水质走航监测.结果表明,走航监测能够全面、快速掌握所监测河段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支撑绘制出各指标浓度变化趋势图,结合现场声呐扫描和人工排查结果,筛查出该河段受污染区域、主要污染因子及其可能的污染来源,为精准开展河段污染整治、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更为翔实、可靠的依据.

    走航监测多参数分析仪流动注射侧扫声呐地理信息系统(GIS)浓度趋势图

    渭南市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席粉鹊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7-2021年间对渭南市大气降水的pH、电导率及离子浓度(F-、Cl-、NO3-、SO42-、Na+、NH4+、K+、Mg2+、Ca2+)的监测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和PMF模型进行离子组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城区和乡村两个站点降水量加权pH和电导率5年均值分别为6.14和6.12,141.4 μS/cm和137.9 μS/cm,虽无酸化现象,但降水污染程度较严重;城区站主要离子Ca2+、SO42-、NH4+、NO3-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26.0%、24.9%、15.0%和10.1%,乡村站主要离子Ca2+、NH4+、SO42-、NO3-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26.6%、23.3%、22.1%、15.1%;总离子浓度城市站高于乡村站;5年间的SO42-/NO3-均在0.5与3.0之间,污染物排放类型为硫酸-硝酸混合型.相关性分析表明SO42-与NO3-,Ca2+与Mg2+,Cl-与Na+相关系数较高,其有相关来源;Ca2+与SO42-、NO3-相关性大于NH4+与其相关性,表明Ca2+对致酸阴离子SO42-和NO-的中和作用大于NH4+.PMF源解析效果较好,解析结果显示大气降水离子主要来源于海盐、农业排放、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扬尘、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Ca2+主要来自扬尘源(51.10%),NH4+主要来自农业活动源(68.60%),SO42-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源(44.00%),NO3-主要来自机动车排放源(67.00%).

    大气降水离子浓度化学特征相关性分析来源解析

    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工程案例分析

    李永腾严松吴淑娟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零散工业废水是指中小微企业生产过程中日均排放量不足3吨,不属于危险废物且经批准或备案的工业废水,具有水量少、浓度高、波动大的特点.东莞市某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中心,通过采用"分类物化预处理+高级氧化+A2O+MBR+高级氧化+反硝化滤池+曝气生物滤池"的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稳定达到项目排放标准.

    零散工业废水集中治理FentonMBR曝气生物滤池

    北方地区县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情况调研与分析

    何思源何志军马建河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7月至8月,实地调研了北方15座县镇级污水处理厂,分析了各厂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情况和污泥脱水设备应用情况.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北方部分欠发达地区县镇污水处理厂仍存在如下共性问题:工艺设计质量偏低、操作管理较粗放、进水水质较复杂且不稳定、基础资料管理不规范、专业型人才缺乏、设备维护不到位.综合分析调研结果,提出了如下对策及建议:优化工艺方案、强化运行人员培训、规范化维护保养设备、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县镇污水处理厂调研问题对策建议

    某历史遗留焦化厂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分析

    白衡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某历史遗留焦化厂地块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进行污染识别,分初步调查、详细调查和补充调查共布设46个土壤点位,5个地下水点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浓度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 B36600-2018)一类筛选值,地下水不存在污染物超标现象;综合分析得出土壤污染面积为2882 m2,污染土壤方量约4000.5 m3,需尽快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土壤污染焦化厂污染调查

    锰污染治理大数据平台研究——以铜仁市为例

    王珊田蓉张莉
    51-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领域中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技术革新.大数据技术作为"数字生产力",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资产,具有数据集成处理、智能分析、服务科学决策等功能.但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生态环境领域下的锰污染治理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构建基于锰污染治理大数据平台,需将生态环境监测、数学算法、数值模型等多种学科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为此,本文以铜仁市为例,分析铜仁市生态环境领域大数据技术运用情况,提出在原有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基础上,搭建锰污染治理大数据平台框架.该框架以涉锰区域的涉锰因素(锰矿山、锰企业、锰渣库、地质环境)与锰污染影响因素(河流、井、地下水、土壤)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汇聚与分布式计算等,以期实现锰污染治理数据分析、突发环境事件预报预警应用服务为目标,旨在解决锰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为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生态环境锰污染治理大数据技术铜仁应用

    企业ESG评级影响力研究综述

    杨沛马文略曹燕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级为代表的环境评级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可.本文探究环境评级对于组织机构的影响力,即提升环境绩效的实际作用.通过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从收入激励、可衡量性、执行力和溢出效应四个方面论证了环境评级对组织机构的环境绩效的正面影响.同时指出,尽管环境评级存在规模偏好、指标模糊、弱一致性等影响因素,但其对环境绩效的贡献依然可观.结论认为环境评级在提升企业环境治理水平、促进市场竞争、参与全球化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并对环境评级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进行了展望.建议权威机构建立标准化和本土化的企业环境评级体系,促进环境评级与环境监管的有机结合,以及企业注重发挥评级作用推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评级ESG环境绩效企业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