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机理、鲜明特质及价值意蕴

    张帆呼翠翠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机理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鲜明特质的基本内涵有绵延不断的自主性文明、创新进取的自我更新机制、民族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和协和万邦的世界意义等方面.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历史传承与历史厚度的具体呈现,也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化发展,还以新型文明形态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是不断扩展人类文明发展框架昭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机理鲜明特质价值意蕴

    贵州共同富裕与民族团结双驱动发展路径研究

    丁海玲赫泉玲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实现共同富裕,贵州实施政府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特色示范区配套建设和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使贵州的发展呈现出共同富裕与民族团结双驱动的发展格局.共同富裕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抓手和强大驱动力量,民族团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凝聚力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健康、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贵州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精准配套施策、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与民族团结双驱动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为推动贵州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持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内涵.

    贵州共同富裕民族团结双驱动发展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理论特质、实践样态与内在机理——基于贵阳市花溪区社区治理的考察

    周鹏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破解党建与社区治理"两张皮"困境,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花溪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地方实践创新为深入探究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经验事实支撑.通过对这一经验事实进行剖析可以发现,统合多元治理主体以促成集体行动、统合引领场域以积聚引领合力、统合引领工具以提升引领效能、优化引领生态以助力统合引领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内在机理.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统合特质实践样态内在机理

    干旱环境下各民族饮食文化共享共有特点研究

    杨圣敏闫晓蓉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北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也是全球的干旱区之一,生活在干旱区的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的生活习性都具有干旱区文化的特点.将干旱区这些民族的传统饮食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民族饮食进行对比时,饮食适应环境的特点就更加分明.当前现代化快速推进,在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各地区间的饮食习惯显然也受其影响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西北各民族的饮食也愈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干旱区环境饮食文化

    春节节日文化氛围延续的地方性表现:安顺屯堡"抬汪公"民俗文化活动的考究

    肖远平肖志鹏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安顺屯堡的"抬汪公"传统节日活动是屯堡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年在正月十八前后举行.虽已经过了元宵节,但该活动仍然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的关注,体现贵州屯堡文化的地方质性,即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对祖先的历史贡献之认可以及传承祖先精神的必要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因而应充分发挥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民俗文化地方性屯堡抬汪公

    多民族互嵌格局中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董继梅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各民族在历史的交往交流交融进程中,形成了多民族互嵌的格局.文章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对云南这一多民族互嵌的区域社会进行分析,从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三个维度,探讨多民族互嵌格局中各民族存在的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关系问题.厘清边疆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中所起到的凝聚整合作用及其逻辑关系,有助于区域社会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推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多民族互嵌格局中,集体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挖掘、开发和利用多民族互嵌格局中集体记忆的认同资源,是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一种有效路径.

    多民族互嵌格局集体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

    空间建构与仪式表达——以贵州雷山文化空间生产及活动展演为例

    李胜杰仇润鹏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文化空间是人们举办传统节日仪式活动的场所,是各民族集体记忆和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进入21世纪后,在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雷山县通过复制、嫁接典型民族节庆、传统建筑和服饰文化符号等方式,在城镇修建新的节日活动场地.在当地政府、民间团体和各民族群众的协作努力下,通过节日期间的仪式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转型发展后的节日空间及其仪式活动在建构民族文化景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来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既提升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自觉,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又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民俗节日空间建构活动展演仪式表达

    侗族大歌传承的意义及范式研究——以黎平县侗族大歌为例

    杨毅冯慧敏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展演舞台从侗寨鼓楼走向央视舞台,再步入维也纳金色大厅,以独特的民族多声部复调音乐闻名世界,为世人所称道,这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当前,侗族大歌的传承危机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大歌赖以依存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歌演唱的主体——歌手越来越少;大歌传承的载体——"歌班"组建困难;新的娱乐方式带来的严重冲击等方面.如何传承好侗族大歌,不但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成为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认为,侗族大歌的传承范式目前主要有非遗保护机构传承、歌班传承、家族传承、节日传承、融合传承五种.

    侗族大歌历史记忆传承范式文化意义

    明清时期滇东北土司地区的社会发展

    方铁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云南变迁史上,云南东北部是一个较特殊的类型.秦汉以来的2000余年间,这一地区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的变化.明清两代情形亦不尽相同,以曲靖一带为界,明代云南东北部的南、北部发展差距明显.因有交通动脉普安入黔旧路经过,曲靖及其以南地区始终为明朝所控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乌撒、乌蒙、芒部等地改隶四川,四川官府鞭长莫及,上述地区仍被土司势力盘踞,经过其地的乌撒入蜀旧路亦险阻难行,致使经济增长相对滞后.雍正年间清廷在乌撒、乌蒙、芒部等地改土归流,并积极进行移民.改土归流后的一段时间内上述地区的发展仍较缓慢,到清代中期后发展速度加快.因外来人口大量进入,主要从事开矿、垦荒等经济活动,严重破坏了土壤与植被,其地的经济发展又面临新的挑战.

    明清时期滇东北曲靖

    传承和发展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三重逻辑——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

    张雪何星亮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遗产中记录了历史上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章从三个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理论逻辑的角度阐述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是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二是从历史逻辑的角度探讨内蒙古巴彦淖尔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三是从实践逻辑的角度分析巴彦淖尔市传承和保护民族地区优秀历史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路.

    历史文化遗产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