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孙绍先

双月刊

1004-1710

hdxbbjb@vip.126.com

0898-66279237

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就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于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载与此岸性认定

    宋志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载率先改变儒释道三教并用格局,告别宗教时代,推进中国哲学史进程,揭开宋明理学新篇章.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回应佛教,创立气本体论,证明此岸世界的唯一性和真实性,重申一元世界观,迈出了宋明理学思潮的第一步.他提出的太虚即气说和天人合一说有新意也有局限.由于气在价值上中立,限制张载的视野,难以对儒家伦理提供本体论担保,不得不让位于天理本体论.

    张载太虚即气此岸

    蜕变与开端——《学问的进展》与现代政治哲学

    朱琦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问的进展》是西方哲学从古典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文献.培根一方面质疑理性的绝对权威和哲人的沉思生活,另一方面着力提升方法在哲学/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从而开启了哲学的现代蜕变.培根力促修辞学与哲学的合一,如此哲人与智术师的关键区分便不再有效;当修辞学不再讲高贵的谎言,也就不再能服务于真理.修辞学与哲学的再度合一,意味着传统哲学与修辞学的退场、新的哲学与修辞学的诞生.哲学的蜕变化解了哲学与城邦的张力这一经典问题,从而消弭了古典政治哲学,开启了现代政治哲学.

    《学问的进展》哲学修辞学蜕变现代政治哲学

    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像"——以于连、毕来德与沟口雄三为中心

    张靖杰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思想的异质性始终与中国学者如何介入世界学术的问题相关.就此而言,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可以提供一种研究的范本.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将"中国"相对化、特殊化,试图以东-西思想的"间距"实现对西方中心的解构;作为其对立面的瑞士汉学家毕来德则立足普遍性,反对于连过分强调"中国"的异质性.然而,无论采取特殊或普遍的进路,两位汉学家都将中国作为"他者"进行相对化的处理,由此实现对西方思想的重构或补充.与之相对,日本汉学家沟口雄三主张"作为方法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定位比上述两位汉学家而言要少了一些话语霸权的意味.并且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不同语言之间如何对话,经由外语如何进入中国思想,不仅构成了汉学家们的方法论核心,同时也能为如何通过汉语做哲学带来启发.

    汉学于连毕来德沟口雄三

    现代儒家文化的传统与创变——以熊十力本体论为视角

    曾嘉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精神,对比柏格森看待"生命冲动"的解读,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别开生面.现代新儒家立足中西文化交流,以彼此之优长互补彼此之偏,救时代之弊.熊十力哲学以儒学生命之"本"融贯了现代性的要求,从而实现儒家精神的返本开新,成为儒家文化现代化尝试的开篇之作.

    熊十力本体论中西文化新儒家柏格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

    刘伟兵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新时代以来既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中领导力量、文明主体、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等方面内容,还在社会主义生态、价值、治理三个文明维度进行了创造和创新.不仅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续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了中华文明的斗争品格,丰富了中国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为现代文明如何全面建设以及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愿景蓝图,并就全球治理提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确定了现代文明的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明中华文明

    列宁人民文化观的中国化论析——基于文献介译的考察

    代依晴俞良早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民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在列宁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通过文献介绍和文本翻译的方式传入中国,不断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接触、接受、认可、认同,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探索中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和行动准则.以列宁及其文化著述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爬梳列宁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关于人民文化观的介译,进一步彰显其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列宁人民文化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王晓蕾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关于三种共同体的批判性反思具有导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价值.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与分工发展水平的不同,经历了从原始共同体到货币共同体,从资本主义货币共同体即"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共同体的进程,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世界历史走向.因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基础或现实的理论支撑:共同体的历史发展的价值指向与其社会有机结构所建立的科学性,既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了一种存在论的基础,同时又以一种价值观规范指导我们共建共同体的实践.新时代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等不断推进全球化的主张与切实措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体现,展示出勇于开拓与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主人公精神.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矛盾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的分析框架

    刘珉胡鞍钢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式绿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共5个国家公园,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本文基于矛盾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指出国家公园管理的要义在于"承认矛盾""化解矛盾"和"激励相容""互利共赢",本质上"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要好,"多个积极性"比"两个积极性"好.当前具体问题包括:(1)法律法规缺位,针对出现的新情况管理无据可依;(2)社会公众对国家公园的定位和性质存在疑虑;(3)地区叠加和管辖分立造成的管理"弱化"和"虚化"问题;(4)土地权属不清和地类分布复杂不利于管理决策;(5)投入资金不足和资金管理使用不合理仍是主要制约因素;(6)内部机构设置和管理转型没有完全到位;(7)保护和发展的冲突依然突出.政策建议:(1)建立良好的委托-代理关系;(2)建立完善的内在管理体制机制;(3)建立完备的共享开放信息空间;(4)分步实施、分类管理、提高质量、提升品牌.未来,中国要分"三步走"加强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国家公园到公园国家转型,最终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绿色现代化国家公园

    基于产品空间分析的我国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蒋国洲吴蓓蓓饶琼娟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路径依赖理论,使用2000-2020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新鲜水果类数据,构建中国水果产品的空间结构图,分析中国水果产品空间的路径依赖表征.研究发现:我国水果产品生产和出口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水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既成路径对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据此,依托生产要素禀赋,巩固和强化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是我国水果产业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提高我国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水果产品路径依赖产品空间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时空差异及集聚特征

    刘潇潇李占风郭本初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个子系统构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分析了2008-2017年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及集聚特征.结果显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发展态势是逐渐向好的,但其增幅差异大,大部分省份的增长率处于20%~30%,增幅最高的为湖北省;五个子系统的建设水平,基于省域视角10年间变动过程有所起伏,但总趋势向好.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除了资源环境方面外,其他四个子系统建设水平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全局空间相关性,其空间效应显著,且其空间效应很大部分取决于8个局部地区的空间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COV-AHP法Moran's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