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孙绍先

双月刊

1004-1710

hdxbbjb@vip.126.com

0898-66279237

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就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于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译本的传播出版及影响的历史考察

    虞海波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为阐述唯物史观的经典文本,一直是中国翻译、传播与解读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的进程中,从摘译到全译再到修订,《序言》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序言》的传入改变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影响着我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序言》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其翻译也不断完善精准.虽然目前该文的翻译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翻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序言》基本内容和地位如何理解"问题依旧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和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回顾这一历程对于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译本传播出版

    冯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突出贡献——以人性论的创新性探索为例

    刘润东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契作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人性论做了三方面的创新性探索.首先,丰富和扩展人性概念的内涵:借助"智慧"说研究人性问题,创新性阐发天性与德性概念,认为人性的发展过程即形成人道的升华过程.其次,揭示和阐发人性论的核心要义:揭示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性论的核心要义,通过对象性活动的展开揭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与文化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最后,把握和培养自由的德性:以自由劳动为核心塑造人的本质,通过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把握人的本质,借助天性到德性、德性复归天性的双向活动过程培养人的本质.冯契对人性论的创新性探索,促进了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西方人性论的进一步会通与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冯契马克思主义人性论

    数字资本主义中生命主体的沉寂与反抗——基于米歇尔·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

    王溯戴雪红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数字资本主义与生命政治接榫,一种看似自由、包容、文明的数字-生命政治的治理模式已然形成,但身处其中的生命主体并未实现真正的自由,反而在数字-生命政治机制的运作中经由数字化的扩张沦为虚体,并在无感知的境遇下奔赴进符合治理层面要求的框架内,逐渐从现实的个体降格为透明的数据抽象物.在此背景下,从福柯生命政治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生命主体的存在形式与生存方式随着数字化全景敞视监狱的构建以及数字资本主义治理机制的运作发生了改变.同时,数字-生命政治机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标志着数字资本主义权力机构实现了从个体生命到整体人口的完全掌控,导致生命主体的自由发展以及向自身的复归成为一种美好幻想.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施加于生命主体之上的权力布控,可以从对数字化生命样态、数字化权力形式、数字主体差异化发展的批判入手,同时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回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中生命主体面临的困境的全面审视,从而寻求生命主体反抗的路径.

    数字资本主义生命主体生命政治米歇尔·福柯

    环境规制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了吗?——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

    郑展鹏刘笑言王雅柔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理论阐释环境规制在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非线性传导机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我国省域能源利用效率,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制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二者之间呈U型非线性关系.环境规制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均存在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的U型特征.文章为推动我国实现环境保护和能效提升的双赢局面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环境规制能源利用效率面板门槛模型超效率SBM模型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基于民族地区85个县调查数据的分析

    王国洪丁赛马盛楠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我国民族地区85个县的调查数据,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旅游资源禀赋指数、交通区位指数、旅游服务水平指数、政府支持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并进一步运用两步GMM法实证分析了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一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旅游资源禀赋与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未出现旅游资源诅咒现象.二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交通区位的改善促进了游客人数的显著增长,而在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交通区位的改善反而抑制了游客人数的增长.三是民族地区旅游服务水平整体不高,且各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服务水平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政府支持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应汇聚各方合力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将生态旅游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持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旅游资源交通区位旅游产业

    酒店服务失误和服务补救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区位与声誉的调节作用

    白祥蒋梦莹彭亚萍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酒店服务失误、服务补救、服务补救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区位及声誉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可控制失误对失误不满意的影响并不显著,不可控制失误对失误不满意具有显著性影响,区位和声誉对于服务失误及失误不满意并无调节效果;(2)心理补救及实质补救对服务补救满意均有显著影响,区位及声誉对于服务补救及服务补救满意具有负面调节效果.

    服务失误服务补救结构方程

    数字素养、正规就业与工资性收入——基于CHFS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

    王乾坤张春华侯冠宇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Probit、OLS、2SLS等模型研究了数字素养对劳动者就业决策行为、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通过引入信息获取、风险偏好、社会资本等中介变量实证检验了数字素养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素养可以显著提高劳动者进入正规就业渠道概率、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2)数字素养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信息获取能力、风险偏好、社会资本水平等途径影响劳动者就业决策及其工资水平;(3)数字素养的促进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家庭差异、城乡差异、城市差异;(4)数字素养除了可以直接影响劳动者工资水平外,还可以通过促进其正规就业产生部分间接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字素养正规就业工资性收入高质量就业

    媒体关注能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吗?——基于"去杠杆"背景的分析

    林炳洪李秉祥张涛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制度性媒体关注可以弥补制度性监管的不足,但能否对杠杆操纵发挥治理效应却至今尚未得到揭示.基于"去杠杆"政策实施背景,以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媒体关注对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媒体关注可以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削弱这一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与过度负债企业中,媒体关注对杠杆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媒体关注主要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缓解融资约束与降低财务风险来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研究结论为明晰媒体关注对杠杆操纵的治理机制,并从非制度性监督视角解决企业债务隐藏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去杠杆媒体关注杠杆操纵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监察与刑事诉讼证据衔接问题研究

    卫跃宁王玮玮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的核心在于证据的衔接.《监察法》的出台为二者在证据衔接方面搭建了基础性框架.但由于相关规定较为粗疏,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理解分歧和适用难题.基于对条规的法教义学分析,《监察法》赋予了监察证据刑事诉讼准入资格,将《刑事诉讼法》纳入监察取证规范渊源,设置了体现监察取证特点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针对实务中仍然存在的证据种类不一、取证规范差异、审查基准不同等突出问题,两法还需立足于整体的法秩序框架,在兼顾司法规律和监察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价值上趋于合理又协调一致的证据衔接路径,实现监察与刑事司法价值层面的衡平与贯通.

    监察刑事诉讼证据衔接价值贯通

    可能与现实:元宇宙技术下的网络隔空性侵问题研究

    刘永强樊祜玺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相关技术中特别是脑机接口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各种网络隔空性侵行为特别是网络性交行为成为现实可能.网络隔空性侵行为的构成要素主要是行为工具("网络社交平台类"和"远程情趣设备+网络平台"类)、性接触程度(五级)和行为类型(五类).目前现行刑法对网络隔空性侵行为只能以猥亵类犯罪规制,无法适用强奸罪和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反思现行刑法对性侵犯罪的规制体系,提出以"性器插入—被插入中心论"的观点来划分性交行为和猥亵行为的界限,建议扩大强奸罪和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行为对象范围,改强奸罪为强制性交罪.通过构建新的性侵犯罪刑法规制体系,以应对元宇宙技术下各种复杂的网络隔空性侵行为的出现,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性侵犯罪国际标准的构建.

    元宇宙隔空性侵行为刑法规制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