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医学院学报
海南医学院
海南医学院学报

海南医学院

刘军保

月刊

1007-1237

hnyxyxb@126.com

0898-66893391

571101

海南省海口市学院路3号

海南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海南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95年,现为月刊,年刊登近600篇省内外医(药)学科研、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科研论文。近几年发展迅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被11个国际检索数据库和12个国际文摘收录,美国《化学文摘》收录中国医学学报频次排名第1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报》影响因子排名第22位,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排名第24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黄灵仙方调控肝内胆管细胞炎症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庞浇安俞渊付军叶桂源...
    1201-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大黄灵仙方对肝内胆管细胞炎症模型大鼠MAPK/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关键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肝内胆管细胞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9组,每组大鼠5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组、p38MAPK组、NF-κB+p38MAPK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除空白组外,余下各组大鼠均在胆总管注射5 mg/kg LPS制备肝内胆管炎症模型。第7天灌胃结束后取大鼠胆管树,采用HE染色观察其炎性程度,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蛋白及mRNA表达量。结果:HE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肝内胆管组织和细胞炎症明显,加入大黄灵仙颗粒和信号阻断剂后肝内胆管炎症状态较前改善,总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组、NF-κB组、NF-κB+p38MAPK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ASK1、CX3CL1蛋白及mRNA表达量下降,MKK3 mRNA表达量上升以及p38MAPK组IKKα和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MKK3 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与大黄灵仙颗粒组比较,p38MAPK组、NF-κB组、NF-κB+p38MAPK组、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 ASK1、CX3CL1 mRNA表达量下降,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MKK3 mRNA表达量上升(P<0。05)。与大黄灵仙颗粒组相比,p38MAPK组的IKKα蛋白表达量下降,NF-κB+大黄灵仙颗粒组的ASK1、MKK3蛋白表达量上升(P<0。05),而NF-κB+p38MAPK+大黄灵仙颗粒组的CX3CL1 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大黄灵仙方可缓解LPS诱导的大鼠肝内胆管炎症反应,促进胆管细胞的修复,从而达到降低PIS发生及术后复发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中的IKKα、ASK1、MKK3以及CX3CL1关键炎症因子的活化有关。

    大黄灵仙方胆管炎症IKKαASK1MKK3CX3CL1

    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贾献玲王海霞邹佳辰王学健...
    1210-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造模组(n=34),建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组、清热燥湿组、健脾和胃组、燥湿消痞组、模型组,每组 6 只。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 4 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吉姆萨(Giemsa)染色以观察Hp定植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饮食与饮水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胃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可见大量Hp定植,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 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升高(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Hp定植减少,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P<0。05),且在上述指标中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中清热燥湿组优于健脾和胃组和燥湿消痞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升高(P<0。05),健脾和胃组优于燥湿消痞组和清热燥湿组。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胃黏膜中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减轻胃黏膜组织损伤,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清热燥湿药组在抑菌抗炎方面效果最佳,健脾和胃组药物在调和脾胃,增强人体免疫方面作用最优。全方配伍使用,发挥辛开苦降甘补的协同作用,充分体现中医学中"扶正驱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炎症抑菌

    基于RNA-Seq探讨清解化攻方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

    朱晓东陈国忠卢洁冯敏超...
    1220-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高通量RNA-Seq探讨清解化攻方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钠方法建立SAP模型,HE观察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大鼠胰腺和回肠组织病理改变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血淀粉酶、脂肪酶、DAO、内毒素水平;RNA-seq测序检测各组大鼠回肠组织差异性表达基因,筛选清解化攻方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屏障损伤的核心基因、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和回肠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经清解化攻方干预得到显著改善;ELISA结果提示清解化攻方能够显著改善SAP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DAO、内毒素含量(P<0。05)。RNA-Seq结果显示SAP组与BG组差异基因有2 623个,经QJHGD处理后表达明显下调的基因有175个,主要有Tnip3、Lpo等,而上调的基因有320个,主要有aicda、Tnn等,参与调节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并干预TJ、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结论:清解化攻方可能通过调节Tnip3、aicda等关键基因及调控TJ、细胞凋亡、Toll样受体等多条信号通路起到抑制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损伤作用。

    RNA-Seq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损伤清解化攻方

    原发性失眠患者奖赏网络关键核团在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的改变

    孙曌冉彬艳阚丽娜黄禄宇...
    1230-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原发性患者奖赏网络区域中脑腹侧被盖(Ventral ttegmental area,VTA)以及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c)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28例原发性失眠比较26例健康对照组脑功能成像的改变,并分析中脑腹侧被盖以及伏隔核功能连接的改变与失眠的情绪障碍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比较原发性失眠患者对比健康对照组,VTA与NAcc全脑的功能连接均降低,与VTA-l功能连接增降低的脑区为双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额回,与VTA-r功能连接增降低的脑区为双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额回、右侧中央前回,与NAcc-l功能连接降低的脑区为双侧丘脑、辅助运动区,与NAcc-r功能连接降低的脑区为双侧丘脑、小脑。结论:睡眠障碍会显著降低奖赏网络中VTA与NAcc的功能连接,说明长期睡眠障碍可能影响在原发性失眠患者奖赏处理能力,导致失眠患者情感功能发生障碍。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广泛性焦虑障碍脑功能前扣带回前额叶

    miR-21-5p靶向BNC2调控食管癌的恶性生物行为的研究

    邓雨函阳梦吴振华李卉...
    1236-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miR-21-5p靶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身份转录因子(BNC2)调控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SCA)细胞增殖、迁移、侵袭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miR-21-5P和BNC2的相对表达量并用统计学分析其是否存在表达差异。用miR-21-5p mimics和miR-21-5P inhibitor和阴性对照(NC包括mimcs NC、inhibitor NC)分别转染ECA109、KYSE30 两个食管癌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功能试验CCK8,Transwell等实验方法观察当miR-21-5p过表达或敲低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是否受到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miR-21-5P的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21-5p与靶向基因的负向调控关系。结果:q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癌旁组织,BNC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性降低,而miR-21-5P则显著性升高,CCK8、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当miR-21-5P过表达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増强,反之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也就是说,miR-21-5P在食管恶性肿瘤中起着促癌基因的功能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21-5P的靶基因为BNC2,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miR-21-5P与野生型BNC2′-UTR靶向结合,qRT-PCR和WB实验结果表示在食管癌细胞中,当miR-21-5P过表达时,BNC2的表达量降低,当miR-21-5P被敲低时,BNC2的表达量升高。这些结果显示miR-21-5P与BNC2存在靶向关系。结论:在食管癌中,miR-21-5p直接靶向BNC2,其调节作用可能从而导致癌症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

    食管癌miR-21-5PBNC2预后肿瘤微环境

    《海南医学院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海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1245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壮骨止痛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陈诗淇王意坚陈瑶蔡昕瑶...
    1246-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壮骨止痛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基于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的药物作用靶点与GeneCards、TTD和OMIM数据库中PMOP疾病靶点交集的PPI网络,并借助Cytoscape软件,将该网络可视化处理,得到"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同时,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间的结合能力。实验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采用mirco-CT和HE染色技术研究壮骨止痛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并通过RT-PCR技术评估关键靶点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壮骨止痛方活性成分与疾病共同靶点69个。其中关键靶点为PPARG、PTGS2、ESR1等。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揭示核心活性成分为豆甾醇、异补骨脂素、熊果酸、齐墩果酸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两者有较强结合能力。GO功能分析得到主要生物功能为对激素的反应等。KEGG富集主要相关通路为癌症的发病途径、雌激素信号通路等。CT扫描、HE染色可得壮骨止痛方能有效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RT-PCR显示壮骨止痛方组PTGS2mRNA表达显著升高,PPARG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壮骨止痛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PMOP,其成分主要为豆甾醇、异补骨脂素、熊果酸、齐墩果酸,并通过代谢途径、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作用于人体INS、AKT1、PPARG、PTGS2、ESR1发挥疗效。

    壮骨止痛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涛郑盛杨涓毛孝周...
    1259-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伏诺拉生(vonoprazan,VPZ)联合阿莫西林方案(VA)与基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截至2023年9月14日的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方案与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1篇文献,共3 033例患者;通过意向性治疗(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和按方案治疗(per-protocol,PP)分析评估根除效果,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方案与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相当(P>0。05),但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合并发生率:11。5%vs。25。3%,RR=0。46,95%CI:0。39~0。54,P<0。001),亚组分析显示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14 d疗程方案比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更高(ITT总体根除率:91。8%vs。82。6%;RR=1。09,95%CI:1。03~1。17,P<0。05;PP总体根除率:95。6%vs。86。7%;RR=1。08,95%CI:1。02~1。14,P<0。05)。结论:伏诺拉生联合阿莫西林双联方案可被推荐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伏诺拉生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免疫检查点治疗在前列腺癌的应用及进展

    苏超揭育祯王飞
    1266-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TME)通常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特征,包括T细胞功能受损、免疫抑制性细胞浸润以及免疫检查点的过度表达,因此改善TME对于提高免疫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免疫监测、基因组学分析和TME特征的评估可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然而,治疗效果因患者差异较大,个体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策略,特别是针对TME的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及多层次的治疗组合,旨在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这一常见癌症的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前列腺癌免疫检查点治疗肿瘤微环境

    CCN家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

    陈瑶魏佳莉
    1271-1275,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一类以进行性肾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在明确糖尿病为肾损害病因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KD)前提下,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白蛋白尿,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大于 3个月,或肾活检符合DKD病理诊断,可诊断为DKD。细胞通讯网络(CCN)家族蛋白是一组细胞间基质蛋白,参与调解生长、凋亡、衰老、自噬、迁移、分化和炎症等重要细胞病理生理改变。新近研究显示,CCN家族蛋白在DKD大鼠肾脏模型中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其在DKD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和肾间质纤维化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CCN家族蛋白介导DKD肾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以探索DKD潜在的治疗靶点。

    CCN家族蛋白糖尿病肾病上皮-间充质转化肾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