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飞

季刊

2096-4005

slgxbkb@sina.com

0916-2641545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东关陕西学院内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理论及教育科学研究,发表本校各专业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促进院校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学术交流,扶植科研新秀,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网络平台"守门人"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孙禹杰杨建军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网络平台通过数据聚集对用户个人信息以及平台间竞争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大型网络平台基于资源和地位上的非对称性,对平台内活动负有监管的职责;另一方面,大型网络平台存在滥用"数字权力"的风险,故应当加强对其监管.通过网络平台"守门人"制度向部分大型网络平台施加一定的加重义务,有助于优化我国网络平台监管制度.我国现有的网络平台"守门人"制度,一方面在立法中呈现碎片化特征,忽视了各部门法在网络平台监管中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现有网络平台分类分级不甚合理,"守门人"义务主体认定标准过于笼统.为完善我国网络平台"守门人"法律制度,应当革新网络平台监管理念、加强网络平台反垄断监管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协作,建立科学的网络平台分类分级标准、明确"守门人"义务主体的认定标准,构建多元立体的监管模式、加强网络平台的自我监管,以实现网络平台的有效治理,促进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

    网络平台"守门人"制度数字权力平台监管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环境治理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以陕南农村为例

    韩曜乐杨琳闫瑞煜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目标、以陕南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实际为实践基础,加强对陕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实践,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陕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尚不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多元共治责任有待落实;绿色生产方式有待创新等诸多现实挑战.为此,提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和监督制度,增强农村生态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农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实践进路,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陕南经验.

    乡村振兴陕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秦巴山区县域农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高瑞龙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20 年秦巴山区山阳县农旅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发现:2011-2020 年山阳县农业综合评价指数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增长迅猛,自2018 年起已经领先于农业;山阳县农旅产业系统存在显著耦合关系,耦合协调度呈缓慢上升态势,经历了从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再到初级协调的演进过程.基于此,山阳县在农旅协调发展中应重视农业基础作用,巩固旅游业发展成果,引导农旅耦合尽快从初级协调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农业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山阳县

    "以技为喻"释"雕龙"——《文心雕龙》书名再探

    赵忠富
    31-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技为喻"是以百工技艺比譬文学创作的独特言说方式,是《文心雕龙》"象喻"批评最重要的分支与譬喻类型.《文心雕龙》书名中的"雕龙"一词,除与"雕龙奭"的典故相关外,亦是以雕龙技艺比类文学创作的"象喻"言说.在"以技为喻"视阈下考察,刘勰以《文心雕龙》命名其论文钜制,寄寓了三重意涵:一是借古代雕龙技艺渐趋繁复的历史演进以及"雕龙奭"典故的修辞指向,说明"雕缛成体"的文学规律;二是借雕龙技艺"金相玉式""符采相胜"的审美经验,阐述"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理想;三是借"龙纹"沟通天人的媒介作用,确立文学"赞天地化育"之神圣功能.

    《文心雕龙》以技为喻雕龙雕龙奭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穷而后工"意涵再探

    吕梅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穷而后工"作为古典诗学中的重要命题,学界对其理论文脉、思想渊源、学理依据、关联命题、后世接受、域外影响、作家个案等方面皆不乏析论,然却未及细致梳理《梅圣俞诗集序》文本的历史语境和该命题的原初意涵.从语义分析和知人论世的角度重新观照此命题,可掘发出其中潜隐的丰富内蕴."穷"不仅关涉物质境遇,更指向政治仕途,其语义指涉的变化与欧梅二人的政治身份密切相关;"工"不仅指诗歌的技艺之高、言辞之好,更指思想意旨的风雅之正.梅尧臣"穷且工"形象的建构,不仅与其自身的诗歌书写有关,亦有赖欧阳修的一再置评.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穷而后工

    论清代韩愈诗歌经典化的建构与完成

    丁俊丽贺婷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是历史上第二次宗韩高潮,也是韩诗经典化的重要时期.诗学领域,逐渐揭示韩诗在诗歌史上舟楫价值,确立其经典地位;文献领域,编选刊刻韩诗文献,替韩诗辩护,扩大韩诗的影响力,为韩诗经典化提供了文本保障;阐释领域,深入挖掘韩诗的性情面目与艺术价值,不断丰富韩诗经典化的内涵;创作领域,以韩诗为指引,寻绎清诗面貌,学韩模韩,彰显出韩诗的典范意义.在前代研韩基础上,通过诸领域的合力作用,至晚清完成了韩诗经典化的建构.

    韩诗地位韩诗文献性情面目艺术价值经典建构

    寻找和救赎:冯北仲小说的文化隐喻与精神象征——以《去往迪拜的路上》为中心

    邓琪苏涛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北仲的小说聚焦高校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事业和价值追求的现实诠释,透过生命的表层直入人类精神的深层进行反思和追问.以小说《去往迪拜的路上》为中心分析冯北仲小说的内容和人物,可以逐层揭示其创作的深刻内涵和独有品格.首先,以物象隐喻文化的反思以及人物的复杂性格和精神困顿.其次,以人物的内心冲突增进隐喻的文化内涵并揭示人性暗流与精神困境.再者,运用多重物象的文化隐喻加强人物心理的矛盾冲突及精神出路的找寻.最后,以多维叙事视角展现人物灵魂的觉醒以及精神救赎.在小说《去往迪拜的路上》中,作家通过对隐喻和象征两种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在巧妙的结构设计和时空转换中,完成了繁复曲折的小说叙事,揭示了主人公云雀特殊性格的成因与具有普适性的人生哲学.

    冯北仲文化隐喻精神象征心理冲突救赎

    "筹笔驿"非"朝天驿":金牛道筹笔驿地望考

    刘玉国张朝碧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众多古蜀道中,金牛道长期居于主线地位.朝天,地处四川广元北大门,是古金牛道上的重要水陆节点.1989 年9 月,朝天成为广元市辖区——朝天区的区治所在地.筹笔驿,是唐宋金牛道上的著名驿站之一.溯源筹笔驿的由来历史,分析学术界关于筹笔驿相关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法、田野考察法、方音互证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阐释论述了筹笔驿地望当位于嘉陵江上游东岸今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军师村筹笔滩一带,确认"筹笔驿"非"朝天驿".从微观角度对蜀道关岭驿铺地望等进行探讨、研究与修正,有助于增强蜀道研究整体性、协同性和科学性,推动蜀道研究向纵深发展.

    金牛道筹笔驿朝天驿地望考证

    陆懋德《中国上古史》讲稿述评

    邵华陈勇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懋德曾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主讲中国上古史课程,编有《中国上古史》讲稿.讲稿曾以油印本、铅印本形式流传,分上下两册,共十八章,叙述自史前社会至秦统一六国前的主要史事.通过对疑古史学思潮的反思,在上古史重建上,陆懋德倡导以考古器物证史的治学路径.陆懋德从评判求真立场出发,对经学文献的考订,不主一说,务求真实.在考订方法上,对古史材料做"地、时、人"的三层考证.陆懋德的治史路径与史料考订理路,对于当下的上古史研究不乏借鉴和启示.

    陆懋德《中国上古史》古器物证史史料考订

    地方高校师范生混合式学习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刘凤娟李绿山黄雪娇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推进,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至新高度,能深度融通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的混合式学习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常态.师范生是否愿意开展混合式学习直接影响高校教学改革的成效,师范生混合式学习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为深化教学改革力度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分析混合式学习行为意向研究现状基础上,基于UTAUT模型构建范生混合式学习行为意向假设模型,在对地方高校师范生混合式学习现状调查基础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验证测试数据与假设模型中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加强态度能力培养、效果效能提高、物力人力支持以及分层与分科教学等能够促进地方高校师范生开展混合式学习.

    地方高校师范生混合式学习行为意向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