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鄢明明

双月刊

1001-4799

hudaxuebao@163.com

86-027-88663900

430062

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与时俱进,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职责,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先进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择优刊载校内外优秀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正确理解世界观——基于精神哲学的思考

    江畅蔡利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观不是指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而是指在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基础上自发形成或自觉构建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根本性总体性观念.世界观存在着真理性问题,只有那种与其对象相一致并且对自己和他者有利的世界观才是真理性世界观,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上有影响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为所有人信奉的常识世界观、为宗教组织内信徒信奉的宗教世界观、为大多数人信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部分人信奉的哲学世界观四大类型.就人们可选择的世界观而言,宗教世界观是完全不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是不完全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哲学本体论才能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但哲学世界观的正确性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哲学家的使命在于为人们提供具有真理性的本体论所支撑的真正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观常识世界观科学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哲学世界观

    虚极之理、自然之性与生物成性:论李荣《道德经注》的道论思想

    张克政盖建民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老子提出道论后,中国古代哲人关于道的沉思一直未曾中断,隋唐道家道教的道论则因其重玄思维而独树一帜.李荣是初唐著名道家道教思想家、重玄学大师,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注》中蕴含着极具特色的道论思想.就道体论讲,李荣区分了常俗之道与本体之道,明确将本体之道界定为虚极之理、自然之理.从道性论看,他所领会的本体之道的性质可概括为超越性、内在性、普遍性,作为性质的外显化,本体之道又具有虚极与自然的特征.自道用论言,他认为道不仅能化生天地万物,而且可为万物之性提供本体论根据.李荣或是明确以作为本体的理界说本体之道的第一人.他以理释道,认为道即理,道生元气,道在气先,其道(理)本体论非常接近宋明理学的理(道)本体论.以李荣为代表的隋唐道家道教思想家的道(理)本体论是向后世理(道)本体论发展的逻辑环节,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道德经注》道论虚极自然道(理)本体论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从康德《永久和平论》到罗尔斯《万民法》

    何怀宏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最能显示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正是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最鲜明,或许还是对人类最讽刺的对照.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考察,需要特别注意具有可行性的规则.借助康德与罗尔斯这两位相隔两百年的哲学家,可以尝试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考察战争与和平的原则规范及其论证.康德在 1795 年出版了《永久和平论》,论述了"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正式条款与和平保证.罗尔斯在 1993-1998 年完成了《万民法》,论述了万民法的基本理念与诸项原则.在聚焦于对这些原则规范的比较和论证的同时,也可参照历史的验证和有关人性的思考,或许能形成一种适应当下国际形势的新的战争与和平的伦理规则.

    战争和平"永久和平论""万民法"道德法则伦理规则

    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以证言反个体主义为视角

    余靖东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英国哲学家米兰达·弗里克的研究,证言不公是一种由听者发起、针对说者的不公现象,主要体现为因歧视性身份偏见而导致的对说者的证言可信度给予不足.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广泛讨论,后续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出了更多类型的证言不公.然而,受限于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听者一侧,而较少关注说者的认知行为及其衍生的伦理影响.与之相对,反个体主义证言知识理论强调在证言知识辩护中,说者与听者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反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可以识别出两类基于说者的证言不公现象,即证言拒绝/忽视与证言操弄.前者指的是说者因为身份偏见而忽略了自身对于他人的证言传递义务,从而拒绝或忽视他人的认知需求,这表明偏见对主体的证言行为的负面作用不仅限于对他人的证言可信度赋予,同时还会影响主体对知识的传递选择;后者则是利用听者的证言感官或证言推理能力误导其证言判断,这揭示了证言可信度判定并非听者单方面理性运作的结果,而是同时取决于说者对于自身形象的呈现.通过将说者纳入证言不公的考察范围,一种更加完整的证言交互图景由此得以呈现,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有的理论框架,也为探寻证言公正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思路补充.

    证言不公反个体主义证言拒绝证言忽视证言操弄

    "物自身"何以通向"有机存在者"——论"自然"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演进

    卢春红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物自身"概念引入先验哲学体系建构后,康德虽表现出梅亚苏认为的"相关主义"倾向,使自然以知识方式被理论化,却也因对"物"的探索而同时开启突破相关主义的征程.在思路推进的过程中,审美判断所提供的逻辑反转构成关键环节.伴随这一判断力由感性化到主观化的双重转换,作为先验原则的合目的性,不再以知性(理性)规定的方式呈现自身,而是以"无目的"的方式呈现出感性品质.这不仅让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向"无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其与物自身的可能关联,也让合目的性原则在由主观化向着客观化的推进中,呈现出自然目的的理论诉求.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有机存在者"承担起作为目的的自然现实化自身的任务,并在对自然的有机化建构中获得物自身的呈现.

    物自身自然无形式合目的性有机存在者

    进化·感知·生成: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陈望道美学思想

    张艺娇张春泉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下,陈望道初步建构了美的"进化—感知—生成"论,这一"创造—生成"论美学思想雏形成为中国实践论美学在萌芽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进化"论围绕美与时代、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探讨审美意识的进化以及美、艺术的社会功能.美的"感知—生成"论以感知实践和现实审美活动为总体视角,从审美心理出发,在具体、直观的对象与主体审美心境之间建立互动、生成关系,探究美的属性和生成过程.该理论的系统性在同时期中国学者的美学论著中是罕见的."境界"是陈望道"美的产生"理论的核心范畴,"美的境界"理论是对中国传统美学中"象"、"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挥.陈望道实践论美学为"美与人的紧密关联"、"'审美关系'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消解和超越"、"美的生成性"、"审美的'多层累'"等实践美学关键论域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思想资源.

    陈望道进化感知生成美的境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美学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来龙去脉、关键节点与创新机制

    陈定家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网络文学历经三十余载的风雨洗礼,其海外传播历程宛如一部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的传奇故事:从初期单部作品的偶然性外译,到网站版权的随机性出售,逐步深化到企业平台有计划地系统化输出,再到如今IP多元化"越界"传播,以及全球性联动式的产业化合作和全版权出海,中国网络文学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科学融入时代前沿的传播策略,在其不断蜕变与进化过程中实现奇迹般的"新质式"发展,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现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中国文化风貌.如今,"中国网文"及其IP系列作品正以包举宇内、席卷八荒的气势,覆盖全世界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驾齐驱的"世界文娱奇观".有鉴于此,审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逻辑起点、"走红"历程及其发展态势,深入思考其面临的显性或隐性挑战,对于我们重新评估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得失,推动网络文学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络文学全版权出海AI翻译海外原创

    网络小说中的电子游戏经验及其反思

    许潇菲周志雄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电子游戏的影响,在主题素材、叙事逻辑、故事空间、文化内蕴、审美范式等叙事层面,我国网络小说与电子游戏有多重借鉴互融,借此创造了新的小说类型——游戏小说.游戏小说对电子游戏经验的融合与转换方式,体现了当代文学审美范式观念的部分转变,也反映了当前时代个体生存体验和群体性精神症候,拓展了网络小说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网络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媒介文艺特征.游戏小说电游经验中也存在叙事套路僵化、品格低劣倾向以及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我们秉持警惕和反思的态度.

    电子游戏游戏小说游戏逻辑虚拟现实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的理论自觉

    张昭军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别具创见.他治文化史,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相互促进,主动构建中国文化史知识体系和个性化理论.他重视宏观探索,提出了"中华文化生态"论和"文化生成"论,结撰《中华文化史》和《中国文化生成史》;善于提炼和运用二级概念,所创制的"中华元典精神"和"历史文化语义学",扩弘史学门径,丰富了文化史学的内涵.理论的深处是思想,冯天瑜治文化史以人文精神为依归.他的论题设置、核心观点和学术基调,均可从他对中国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研究和评判中找到线索.

    冯天瑜文化史学概念史人文精神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中的"近代转型"

    何卓恩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史是冯天瑜学术事业的终生兴奋点,其中"近代转型"的关怀贯穿始终.他走向文化史研究,与文化转型的现实关怀密不可分;他开展的文化史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实际上是重中之重;即使关于文化发生的研究,目光也是投向文化转型的当代进程.冯天瑜是中国文化史"通家",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他秉持王国维式"为知识而知识"的唯实精神,却也将梁启超型的"经世致用"发挥到极致.在这种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史学家的思想底色和思想家的史学造诣.

    冯天瑜文化史近代转型史学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