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计卫舸

季刊

1671-1653

kdxbskb@163.com

0311-81668296

050018

石家庄市裕华东路70号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是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刊物。该刊是在我校主办的《高等教育研究》办刊20周年的基础上,于2001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本刊遵循“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求真创新的精神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为科学和教育事业服务” 的办刊宗旨,开展人文社科研究。主要刊登高等教育研究、政治、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史学、哲学、艺术、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等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读者对象主要是广大高等院校教师、管理者,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院所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服务创新演化博弈研究

    尤欣赏杨思尚洁瑶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旅游服务资源闲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发展动力,而数字经济是盘活文化旅游服务资源的有效途径.地方政府与企业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服务发展的主要参与方,其行为决策将对地区文化旅游服务发展产生影响.在提出数字技术同文化旅游服务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入本地公众亲和力与政府应急响应两个变量,构建地方政府与企业双方博弈模型,讨论不同情况下决策组合的演化均衡,并通过Matlab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结果表明:当公众亲和力极低时,地方政府与企业都会选择消极策略;随着公众亲和力的升高,地方政府与企业策略选择的态度逐渐积极,直至最后同时选择积极策略,构成双赢局面;当地方政府积极宣传与不积极宣传所得到的应急响应效益之差较小时,地方政府与企业策略选择由公众亲和力大小决定;当地方政府积极宣传与不积极宣传所得到的应急响应效益之差较大时,地方政府与企业可能会同时选择消极策略.

    数字经济文化旅游服务演化博弈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三性"原则目标的影响研究

    王千红杨舒涵
    11-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6家商业银行2013-2022年经营数据为样本,把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用熵权法量化后作为被解释变量,引入商业银行性质作虚拟变量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研究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三性"原则 目标指数的影响和"三性"原则 目标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的推行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有抑制作用,对盈利性和流动性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推行绿色信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互相促进,盈利性抑制流动性的提升,流动性促进安全性的提高,但安全性对流动性和流动性对盈利性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目前推行绿色信贷业务时商业银行性质对商业银行"三性"原则目标产生的影响不大.

    绿色信贷商业银行"三性"原则目标熵权法

    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罗康明周利平苏红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识别了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为提升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指明 了方向.其次,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从政府体系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提取了 10个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影响因素,采用ISM模型分析了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最后,应用MICMAC模型计算出各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并据此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公众需求、政策制度、大数据治理意识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驱动型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公众需求为最根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对提升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影响因素ISM模型MICMAC模型

    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耦合协调演化研究——以广西为例

    李广宏王儒鑫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广西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21年广西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整体上从"基本失调"转向"基本协调",空间上存在区域异质性;耦合协调度的绝对差距缩小,极化现象得到缓解;耦合协调度的发展演化受邻域状态类型影响,不同类型邻市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西江经济带内部差异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区域差异形成的主因由区域间差异转变为区域内差异;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排序为教育驱动、投资驱动、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拉动、政府调控、对外开放驱动.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动态演化广西

    论蓝碳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法律实现路径

    李松洋张长龙
    44-5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碳金融赋能共同富裕可以提高绿色低碳生产力,促使普惠与低碳相统一,实现人民群众共享蓝碳金融的发展成果.蓝碳金融主要通过发展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国际碳交易与创新衍生工具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效益、稳定效益和保障效益,从而赋能共同富裕.蓝碳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有三方面:制度对蓝碳资源的产权归属规定不明确;非国家主体参与国际交易的法律不健全;蓝碳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碎片化.应对挑战的法治路径包括: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蓝碳资源的法律属性与主体;从国内、国际层面为非国家主体参与国际交易提供制度保障;系统性地完善蓝碳金融衍生工具的信息披露制度.

    蓝碳碳金融共同富裕法经济学

    基层人民法院诉源治理的理念革新与路径优化

    高景芳吕勇信陈雨诗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几年的实践,基层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果,但也呈现人民法院的职能与界限缺乏清晰性、角色和职能存在模糊性、人民法院事实上成为诉源治理的主导者、诉前治理异化等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革新基层人民法院诉源治理的基本理念.应该看到:诉源治理进程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诉源治理的根本目标不是解决法院"案多人少"问题,而是纠纷的终极化解;诉源治理旨在进一步加强纠纷解决的多元性.据此,基层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应重点通过审判实质化解纠纷,着力完善纠纷"诉前调解"机制,积极融入构建诉源综合治理大格局,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化解乡土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提速智慧法院建设.

    基层人民法院诉源治理审判化解诉前调解综合治理

    高空抛物罪的司法适用省思

    雷堂庞博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高空抛物行为单独入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障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的高度重视.司法实践中,认定高空抛物罪存在内涵和边界不够清晰明确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符合犯罪构成的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准确区分民事侵权行为与刑事犯罪行为、此罪与彼罪,避免过度适用,从而真正贯彻立法本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与宣传引导,防止泛化而成为"口袋罪名",真正打击高空抛物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高空抛物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认定要点

    "不能胜任"条款的司法适用——以《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款为视角

    阿依提江·哈力里杨晓萍
    65-7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不能胜任"解雇案件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不能胜任"条款概念模糊、司法认定标准不统一的困境,这导致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用人单位解雇权行使的失衡.对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手段对"不能胜任"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消除歧义.同时,在裁判实践中审判机关不能机械适用"不能胜任"条款.具体而言,审判机关应坚持客观说立场,避免将主观因素作为主导依据;以合法性及合理性为评判标准,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考核制度,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针对"不能胜任"劳动者的培训和调岗,依据其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进行认定,使这些补救措施起到促进劳动者能力提升或岗位适配的作用,从而平衡劳动者权益保护与用人单位管理自主权之间的关系.

    "不能胜任"条款《劳动合同法》劳动解雇认定标准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河北省高校高质量专利培育路径研究

    王晨李慧敏付龙帅张冬丽...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专利反映了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水平.加强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对于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专利数据分析发现,河北省高校高质量专利存在"单一领域数量不多,各领域专利数量差距大"的数量问题、"高引用专利少"的质量问题.目前高质量专利培育主要包括自我驱动型、组织创新型、市场导向型等三种模式,在这三种模式基础上提出"自身改制+市场导向"培育模式,需要加强科研人员的意识培养、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实施"质量优先"的专利转化与激励举措、加强技术转移队伍建设.

    "双一流"建设高质量专利河北省高校

    高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演进、价值遵循与实践路径

    蒋平刘丹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历程,大致经历了"因势而新"的课程思政理念提出阶段、"因事而化"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路径探索阶段和"因时而进"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形成阶段.高校在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政策演进中,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科学回答本源之问、方法之问和方向之问,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价值遵循.为此,深化高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按照"目标趋同、价值共同、行动协同"的理念,增强高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优化"协同育人共同体"结构和整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力量,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高校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