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底线公正视角下农村低保户精准定位的实践困境——以精准扶贫背景下武陵山区F镇为切入点

    魏爱春李雪萍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底线公正强调对社会成员基本权的保障.低保兜底作为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条重要路径,在保障绝对贫困人口基本生存权、维护底线公正中作用显著.从底线公正视角看,农村低保制度虽在保障民生、消除贫困中卓有成效,但其在具体落实中也存在背离底线公正的社会事实,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武陵山区F镇在"低保户"的清理整顿与重新认定中产生了一套异于制度文本的运作逻辑.此套运作逻辑在实践中体现为违规保的存在以及基层政府在低保评定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此种情况的出现造成对起点平等与过程公平的背离,影响社会资源的不正义分配."低保户"的精准定位需要兼顾起点平等、过程公平与结果正义,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保障弱势群体权益,保证社会稀缺资源的分配正义,彰显底线公正.

    底线公正农村低保制度起点平等过程公平结果正义

    "家里外人":家政工身份转换的人类学研究——以阈限理论为视角

    周群英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产阶级和家政工因家务分工而相遇,她们在家庭功能上相互补充文化上相互分离.家庭成为身份转换和阶层划分的微观政治场域.本研究提出"雇主为什么不敢得罪保姆、她们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怎样的转换、阶层边界如何划分?"的问题.研究发现:既养又育的工作特性使家政工成为"阈限人",其身份转换为"家人";阈限主体从"家务分工"和"育儿风格"两方面界定阶层边界,构建家政工"外人"的等级秩序.研究得出:尽管"交融"是周期性和暂时性的,地位逆转的阈限并没有消解社会结构的等级,但却有缓和阶层矛盾、实现社会结构有序运行的功能,即使这种改变发生在道德层面而非经济层面.

    家里外人家政工身份转换阈限

    灾害文化记忆的建构:路径、逻辑及社会效应——以海原大地震为例

    雷天来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害文化记忆以象征性客体为载体,是人类灾害记忆的"外在维度",往往能折射出国家权力、地域社会文化传统间的交互关系.海原地震灾害文化记忆建构主体分别为宗教人士、地方精英和地方政府,宗教人士与地方精英分别以宗教逻辑和地方自觉逻辑对灾害进行建构,影响范围较小;而地方政府意欲采用"去人格化"和"景观化"的灾害文化记忆建构逻辑来推动地方发展,并据此对另两类文化记忆进行取舍、整合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政府面临目标设置失效的挑战,其主导的文化记忆之建构主体、面向、形式均脱离民间语境和日常生活,更未能为地方社会提供身份认同,灾害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未被发掘,体现着当代中国灾害记忆建构的一类矛盾和危机.

    灾害文化记忆海原地震

    塑造观念:以人类学的想象力重新审视多维历史现象

    许中波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近当代的人类学经典论著,"人类学的想象力"贯穿了民族志田野研究与表述的始终.全球化时代,人类学的想象力应着眼于能否提升个体对宏观事物的理解,能否明晰自我处境之于整体的位置,以及能否给予多维历史现象从微观到宏观的建构过程.在早期人类学家的知识理路中,列维·斯特劳斯以其对人类实践行为的抽象理论,再现了人类学想象力原始训练的程式.在此意义上,西敏司和谢佩尔·休斯等对"甜与死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体现了人类学想象力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建构效力.回到现象生活层面,人类学想象力仍旧可以重新阐释与刻画人所熟知的惯常现象,包括仪式、传统、空间等蕴含权力意像的形态.因此,通过人类学的想象力重新审视和观照民族历史与全球化知识生产,正是为了使人们具备深层次的心智品质,塑造更具解放意义的全球观念,从而使所有人一起协商文化的意义,共享文明的成果.

    人类学想象力思维训练政治经济体系空间政治理解历史

    甘肃岷县锁龙乡青苗会祭祀仪式的地方文化逻辑

    石奕龙王娜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岷县锁龙乡赵家庄月露滩湫神圣母娘娘庙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三日举行青苗会的年度祭祀仪式,当地人建构这一祭祀仪式有其地方文化逻辑,即使由少女成神的水神娘娘具有丰产的象征,使地方的道德之士与水神娘娘联姻,从"人"转化为"半神",从而成为水神娘娘的人间代言人.

    甘肃岷县锁龙乡青苗会六月会地方文化逻辑

    中国饮食文化里的豆腐及其相关产品

    陈志明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豆腐及相关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吃的花样可谓精彩纷呈,多种多样,应有尽有.本研究拟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阐释豆腐作为饮食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豆腐的制作历史、制作和销售方式等,从而呈现豆腐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

    饮食文化饮食人类学豆腐象征意义

    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非遗化"调查研究

    李琳邵齐齐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众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当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信仰文化"非遗化",并成为市场资源时,民间信仰也面临着不断被国家政治、地方力量以及现代学术等加以干预、建构的情况,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道州龙船信仰非遗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非遗文化产品创新开发研究

    陶丽萍李技文俞钰凡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不仅关系着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更对乡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应围绕产品生产、品牌打造、市场拓展和价值链产业链延伸四个方面,以"文化性价值"为核心,打造特色非遗产品;拓宽目标市场,开发多样化系列产品;以市场为标尺,构建非遗个性品牌;注重价值链和产业链延伸,打造非遗衍生产品,进行非遗资源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非遗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重视树立现代创新理念和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和提升,进行差异化和规范化管理.

    非遗文化性价值创意品牌特色文化产业

    论盘古神话的母题类型与层级结构

    王宪昭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古神话是中国创世神话的经典代表,在广泛流传和长期演变中积淀出丰富的母题.无论是盘古神话文献、口头文本还是民间活态传统,都可以归纳出较为稳定的神话母题基本类型.以此为基础对各类母题做出层级划分,可以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盘古神话的系统分析与比较研究,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资料学支持.

    盘古神话神话母题母题类型母题结构

    全球化世界中作为景观的讲故事活动

    杰克·齐普斯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与讲故事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充满景观和消费主义的全球化世界里,我们不能只讨论讲故事的本质,而不考量在全球范围内被忽视的真实性.故事的真实性不仅受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制约,也受到讲故事行为本身的影响.特别的是,讲故事的权利也不断遭受名人、企业和媒体大亨的争夺与垄断.因此,需要追寻、回归已经在现代社会中消失了的隐喻思维,并将其与真理和真诚联系起来.

    全球化景观讲故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