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生长素响应因子(ARF)是一类具有B3 结构域的转录因子,是调节生长素应答反应、控制基因表达的直接分子.前期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在玉米中筛选到 1 个编码 ARF 蛋白并积极参与干旱-复水胁迫响应的基因ZmARF10.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调控玉米抗旱性的分子机制及抗旱分子育种提供新的思路,首先通过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之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ZmARF10 在玉米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在高温、干旱、高盐、ABA胁迫和解除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以及在不同玉米自交系间的表达差异,最后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分析ZmARF10 的功能.结果表明,ZmARF10 位于玉米的第 3 号染色体,编码区全长2127 bp,编码708 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B3 结构域;该基因ATG上游2kb区域内含有茉莉酸甲酯、生长素、脱落酸、低温响应等应答元件;系统发育树显示,ZmARF10 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高粱同源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ZmARF10 是组成型表达基因,在玉米成熟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高温、干旱、高盐以及ABA 等 4 种胁迫处理下,ZmARF10 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干旱胁迫后上调倍数最高达8.2 倍;干旱胁迫后,ZmARF10 基因在抗旱自交系郑36 中的表达量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干旱敏感自交系B73.观察拟南芥野生型与ARF10 缺失型突变体发现,与野生型相比,干旱条件下突变体植株出现叶片萎蔫甚至干死的现象,根系发生卷曲,根系分支数减少,侧根生长发育受阻;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发现,干旱胁迫后缺失型突变体的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说明敲除ARF10 基因后拟南芥抗旱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