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旅融合发展实证

    张杰季海瑞张剑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实现高质量文旅发展,基于文化、旅游耦合协调机理,采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与区域分布对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文化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从区域分布看,各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同步,东、西部发展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旅融合总体上历经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的阶段,随着各州耦合协调度的不断增长,耦合协调水平差距在缩小,但大部分州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三江源生态功能区东部地区文旅融合水平优于西部地区,黄南州依靠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产业融合发展最优,达到中水平耦合协调。三江源生态功能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文旅融合有利于促进产业间的转型升级,帮助两大产业提质增效。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旅融合三江源生态功能区青海省

    呼伦贝尔市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付岩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介绍了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及要求,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效应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海拉尔区产业发展、生态适应、乡村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和乡村生活质量5个维度的效应得分分别为3。004、3。003、3。003、3。002、3。001,其中产业发展对该地区的影响效应最明显;海拉尔区经济、环境、生态、文化建设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结果能为海拉尔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主成分分析法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分析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

    邓建高张璇徐绪堪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引入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构建心理需求中介变量下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因素显著作用于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的依恋行为,驱动其产生不同心理需求进而促进依恋行为的产生。信息内容是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产生依恋行为的核心;信息技术是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产生依恋行为的基础;信息环境是农村青年对移动短视频产生依恋行为的催化剂;农村青年的心理需求是对移动短视频产生依恋行为的根本所在。据此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平衡、视频内容审核、联动治理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农村青年移动短视频依恋行为影响因素信息生态

    欧美乡村旅游模式及其对青海省旅游规划的启示

    韩斯琴图宋卓玛侯瑞博
    21-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推动青海省旅游规划,促进青海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介绍了法国、英国、美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模式,结合青海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得出了青海省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的启示。结果表明,欧美乡村旅游具有以自然生态为基、民俗文化为魂、多元协同为要、惠民发展为本的特征;青海省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在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场需求逐步旺盛、政策保障不断加强等方面;青海省可从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生态低碳、创新多元共治、推进文旅融合、加强规范管理等方面推动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模式旅游规划欧美青海省

    历史文化名镇游客感知价值测量模型及实证检验——以邯郸市永年区永年广府城为例

    陈凯强孙兵曾春媛
    26-3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邯郸市永年区永年广府城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风险感知与文化价值特性,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开发符合古镇特征的游客感知价值测量表,探寻古镇类型景区游客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史文化名镇游客感知价值测量表由人居环境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文化认知价值、文化观赏价值、文化产品价值、风险感知和成本感知8个维度27个测量指标构成;文化认知价值、文化产品价值和文化观赏价值是历史文化名镇有别于其他景区共性维度以外的特殊维度;游客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形成的风险感知对历史文化名镇游客感知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历史文化名镇游客感知价值文化价值风险感知测量模型实证检验永年广府城

    乡村振兴中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基于德国经验的分析

    李晓夏宋瑞亚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生态农业系统建立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并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框架。从德国乡村建设案例中借鉴有益经验,分析德国生态引领的绿色土地整治政策、竞争促发的内生动力激活政策、多元支撑的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创新导向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对中国高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树立协同新发展理念,谋篇城乡融合总规划;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布局产业生态化,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循环模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振兴德国现代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

    湖北省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安彬宁悦文肖薇薇陈皓...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湖北省2003-2017年81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据,运用粮劳弹性系数模型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劳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应耦合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呈"中高周低""中增周减"空间特征,高产区集中在鄂西北中部与江汉平原南部;农业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呈"东多西少""东增西减"空间特征,密集区集中在江汉平原东部和鄂东北丘陵西部。2003-2017年湖北省最典型的粮劳耦合变化模式为粮增劳减型(60。49%),其次为粮劳同减型(23。46%)和粮劳同增型(11。11%),粮减劳增型占比最低(4。94%)。受地理条件和农业政策的影响,湖北省乡村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并存的格局:中部多分布外延扩张型和农业现代化型县域,东部和西部多分布产业转移型和种养一体化型县域;2010年前后两时段县域乡村发展类型转换较为复杂,维持不变相对较少。

    粮食产量农业劳动力耦合模式乡村发展类型湖北省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模样"构建与实践

    沈宏洁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调研问卷入手,搜集乡村旅游"乡村性"的表征与关键词,并进行分类与命名。再基于"双因素"理论,搭建"乡村模样"建设框架,包括保健因素即乡村风貌、风物遗存,激励因素即乡土社会、乡民生产与体验。最后,对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实践论证调研。结果表明,在"乡村模样"构建中,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激励因素指标得分均低于保健因素指标得分,激励因素指标的展示将是乡村旅游目的地未来建设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乡村模样"双因素"理论乡村旅游

    数字经济、金融知识对农户创业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1 086份农户调查数据

    李丽迟超楠王志彬鲁郭民...
    53-5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1年陕西省1 086份有效调研问卷数据,运用双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金融知识对农户创业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金融知识既能促进农户的创业意愿,也能提高农户创业的投资规模,并且对农户创业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家庭总资产能促进农户创业并增加创业投入规模,而房地产资产则会抑制农户创业,降低创业投入规模。年龄和婚姻状况对农户创业基本决策和农户创业投入决策影响不显著。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要培育数字经济人才并普及数字经济技术,促进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提升农民金融教育的战略地位,优先普及农户迫切需要的金融知识。

    数字经济金融知识农户创业决策陕西省

    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使用能否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

    赵兰兰夏咏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结合Probi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Random forest)与拓展回归模型(ERM)等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数字时代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能够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其边际效应为6。8%;现代媒介使用频率越高的农村女性,其非农就业概率越高,尤其对自雇就业的影响效果大于受雇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影响则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家庭照料强度小、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提升的概率更高。互联网使用可能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及经验累积、拓展社会关系渠道、改善传统性别观念认知3个方面影响非农就业。这说明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参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探索现存劳动力制约下的数字红利、优化劳动配置资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数字经济互联网使用农村女性非农就业随机森林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