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

    陈绍辉孙熙国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赓续与创新发展,为文化强国、民族复兴建设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和廓清了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理论,破解了文化的"古今中西之争";其二,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创造性地重构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理路;其三,实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揭示了文化的起源、运行规律、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第二个结合"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创新理路,创造性地阐明了新的文化使命的文化体系、功能、使命、领导权、主体性等科学内涵与实践方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个结合"

    红色文化的革命话语本质及叙事逻辑钩沉

    谢君君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生成的,并在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中国化话语建构.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践观来看,红色文化区别于旧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革命文化,它立足于人民立场的革命叙事,致力于人的主体性解放,具有中国化话语形式的新文化;它背后隐含着"革命理念—人民主体实践—革命精神—身份政治"的叙事逻辑,实现了中国化的文化主体性建构,生动展现出了中国人民主体性的革命精神,能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建构和国际传播提供学理支撑.

    红色文化革命叙事中国化话语建构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身份的确立与强化

    王军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40年建设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不可动摇的学科身份.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构起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其可持续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指引和更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学科交叉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科边界也在试图扩张和重塑,对此应该持一种更加乐观、自信、开放的心态,因为主流价值观的普遍存在使得学科边界具有广阔的延展性,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具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站在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推动学科发展、夯实学科身份,一是要在服务我们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不断彰显学科价值,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中推进学科建设,三是要在关怀青年学者的成长发展中培育学科队伍,四是要在有组织科研中推动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身份学科边界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

    再思乐论的当代价值:回到先秦儒家治理思想的关键向度

    易星同薛雪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先秦儒家治理思想应回到乐论之中,其以贯通天人通达于治的高度,呈现了实现"天下大治"的治理目的,供给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治理伦理,塑造了问题意识与政治理想相统一的治理形态.具体而言,孔子乐论的焦点在秩序重建,源于治理现实问题,强调治理价值判断,重视承继治理传统,因而有着现实主义治理底色;孟子乐论核心是治理功能实现,试图衡量治理现实状况,揭示儒家治理思想特质,其有着鲜明的民本主义治理倾向;荀子乐论的贡献则在于治理理论的系统建构,在以乐论深刻阐明"乐"的本质并呈现"和""正"的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建构了维齐非齐、礼法兼施、化性起伪为核心的理性主义治理系统.先秦儒家乐论始终为后世儒家治理思想"调音协律",实现了延续性的发展,其当代价值则在于,由于乐论作为一种中国式治理"知识",蕴含着中国式治理的内涵阐释,体现着中国式治理的功能统合,能够启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治理理论.

    乐论治理理论先秦儒家自主知识体系,当代价值

    王夫之君主思想对"德政"理念的重构

    董平胡子恒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畸儒",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君主思想方面,如今学界过多地片面强调他思想中反君权的一面,而较少地关注他尊君与集权的主张.王夫之的君主思想实则并不应当在"反君主"与"维护君主"的框架下被讨论,而应当置于对儒家古典德政理念的遭遇困境之时代背景下,解读其思想对于重构这一政治理念的重要历史意义.王夫之从性才论入手,重新解读了君与臣的不同职能,围绕君德建构起"环相为治"的君权保障体系,并初步提出以绝对任免权制衡行政权的制度设计.在这一设计下,"德政"的内涵不再是满朝皆是正人的"君子政治",而是"以德驭能""以德为'枢'".

    王夫之君主制德政性才论

    发展性治理:能人治村的动力机制研究

    佘国梁黄玉琴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人治村正成为中西部乡村治理的新趋势,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基础.能人治村的动力机制可概括为"发展性治理":伴随乡村发展而来的各种项目进村,带来了乡村治理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影响了乡村治理形态,为能人治村开辟了空间.能人治村的中心任务围绕项目获取和实施展开,村级组织形成了明晰的权责分工和经营理念,人格化治理和关系经营成为能人治村的主要方式.地方政府发展主义的运作逻辑为能人治村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由乡村发展带来的治理任务变革为能人治村提供了社会合法性,并且能人治村存在经济利益获取和社会资本培育的内生动力.能人治村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促进乡村发展建设,但也可能产生分利秩序、治理悬浮和难以持续等非预期后果.为此,需要进一步规范项目制的运作,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建设,将乡村发展同农民的治理需要结合起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项目下乡能人治村经营村庄发展性治理

    基层的活力与秩序何以共存?——基层治理的空间生产逻辑

    王圆圆胡冲徐林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见微知著的比例尺,已有研究对于基层稳态实现机制的讨论仍有不足.依据空间生产理论,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稳定在国家空间、基层空间及其两者的相互勾连上.国家空间的科层化、碎片化生产机制以及作为主体的国家空间掌握基层空间的同质化倾向,基层空间在国家空间对其同质化生产的同时,亦在居民需求和历史地理因素作用下开展差异化生产.国家空间的同质化生产与基层空间的差异化生产存在共时性矛盾,使得后者既是二者互动的表征,也是平衡二者的过程.国家空间与基层空间、基层空间之间形成可流动机制,基层空间的差异化得以成为国家空间同质化生产的养料,即为基层活力与秩序共存的空间机理.基层空间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有助于重新理解空间治理实践,推动空间生产理论的中国化转向.

    国家空间基层空间可流动空间生产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关系、比较及思考

    李达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城乡居民生活共同体,是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域,而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核心议题.基于社区治理层级的视角,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功能诉求与价值理性进行探讨,能够明确两者之间在内容和目标上的关联性.同时,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在方向、内容和规律中都带有自身特性.基于此,本文的理论分析立足于对当前社区治理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进行整体把握,对影响两者关系和运作的具体因素进行总体研判,这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提供政策支持和实践依据,呈现出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比较分析治理转型

    智能制造的场域驱动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张记国郑骏川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对行业以及产业发展的场域构建与驱动,在于通过构建全新的数字化生产情境带动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继而拓展产品的服务和体验场景,更在于智能化空间载体与产业链体系上.一方面,实现宏观层面上不同规模和需求的制造场景构建和场景支撑的数智化特征强化,以适应高质态生产力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促进微观生产单元、模块的数字化链接与协同,着力于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和数字化集成.智能制造表现出高效化、柔性化、网络化和自优化的新质生产力质态,从而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智能制造这个关键领域,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和产业基础.要进一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推动打造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样板.

    智能制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场域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下产业动态发展能力提升:理论框架与实现机制

    高雅静颜吾佴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从战略层面设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表明其已经从最初的科技领域创新内涵延伸至社会生产领域的全新动能构筑,成为国家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新赛道构建的关键.产业是科研创新向社会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动态发展能力既是对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情况的反映,也是科技发展态势的直观表征.我国产业动态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立足全域视野加快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和动态调整,传统的以"技术替代"为重点的产业体系"优化观"上升为"技术机制根本转变"的"系统观";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生态保护,将科技元素作为生产要素扩展与生产关系优化的主要支撑,正视和肯定科技变革对企业及产业交易联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直接影响,提升产业形态的网络化、融合化态势,将产业先进性构建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产业动态发展能力的构筑需立足"体系内链接"和"体系外助推"两个层面,创造性地进行跨领域、全域态的多层式要素配置创新和使用变革,加速形成相互关联、协同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既强调与核心目标相适配的顶层设计,也有赖于产业体系自身的建设完善和基层实践的反馈与改进.

    科技创新产业动态发展能力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技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