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张建平张旭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中欧作为全球经贸大格局的关键参与者,对全球经济治理和世界经济复苏有着重大影响,双方经贸合作关系到彼此重大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在复杂的新形势下,欧盟将经济问题政治化严重影响双边经贸关系提升.在多重危机打击下,欧盟经济衰退和产业外迁风险不断扩大,对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中欧在支持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WTO改革、支持气候治理及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达成了重要共识并开展深入合作.新形势下中欧经贸合作危中有机,中欧联手打造多极世界经济格局,通过加强经贸合作,携手推进WTO改革进程,共同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2030年全球SDG目标,使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走向共赢.

    中欧经贸合作全球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影响创业成本的组态路径——基于湖北省地级市的研究

    潘月怡彭华涛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营商环境是控制创业成本、推动创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制度理论和创业生态理论,选择湖北省地级市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探究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影响创业成本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基础建设、金融服务、法治保障等单一营商环境要素不能构成影响创业成本的必要条件;非正式政府—非正式非政府治理适应型组态、正式政府—非正式政府—非正式非政府治理竞争型组态能产生高创业成本;非正式非政府单一治理型组态、正式政府单一治理型组态、正式政府—非正式非政府治理互补型组态能产生非高创业成本.

    营商环境创业成本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论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进路

    于文轩宁天琦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私协同应当作为气候治理的基本模式和气候法治遵循的制度逻辑.这不仅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也是构建气候变化适应型制度体系的内在需求,还是气候法治公私交融属性的重要体现.在气候法治的公私协同模式中,各主体应当基于商谈理性实现互动,以气候信息为节点构建风险应对体系.在具体机制构建层面,气候法治体系应当结合公私协同模式的体系特征,从主体、治理框架和法秩序三个层面体现公私协同的制度逻辑,即以协同共治为基底构建主体决策机制,以信息沟通为核心构建治理框架,以公私法协同为线索构建气候法秩序.

    气候变化气候法治公私协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论气候法的新兴部门法地位

    王国飞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法的法律地位充满争议,学界存在"环境法分支说""能源法归属说""国际法从属说"等典型主张,各学说均有一定的支撑理由,但也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环境法分支说"因未能识别出气候变化问题比传统环境问题更具复杂性、气候诉讼的请求权基础不同于环境诉讼、气候应对"义务本位"与环境保护"权利本位"差异而面临"危机";"能源法归属说"因没能正视气候问题不能完全归因于能源活动、气候法并非能源法的专属渊源、气候正义难以归属于能源正义等问题而显得"傲慢";"国际法从属说"因不能解决国际气候法与内国气候法间的断裂、国际气候法存在的实效性难题以及气候损害难以寻求国际法司法救济等缺陷而出现"偏颇".气候法宜被定位于一新兴部门法,是由于气候法具有构建自主的气候法学知识体系、气候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气候外交强国等独特价值,且以气候社会关系为特殊调整对象,以减缓和适应型管制为独有调整方法,以气候稳定利益为特有保护利益.未来,气候法应逐步从环境法、能源法等法律的附属地位中抽离出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部门法.

    气候法气候法学知识体系气候社会关系气候管制方法气候稳定利益

    伦理法则的纲领——一种跨文化视角

    李建华
    143-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法则作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普遍性精神成果,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整体性的提炼,形成引导与调节人类行为的总纲领,这是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建构"人类伦理"的迫切需要.从纵横交错的复杂伦理规则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的伦理法则,主要有四种,即"爱"的法则、"公"的法则、"中"的法则和"和"的法则."爱"的法则是伦理的源泉与动力,"公"的法则是伦理的标准与尺戒,"中"的法则是伦理的机理与调码,"和"的法则是伦理的目标与境界,四者构成具有最高"纲领"意味的伦理法则"主架"或"主题".四种法则既适应于不同伦理关系的有效协调,又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总体体现,是作为协调的伦理学的应有之义.

    伦理法则跨文化仁爱公正中道和谐

    回归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体用"视角下的《老子》文本辨正阐释

    常洪亮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学科是近代学术产物,在其百年历程中也遭遇了不绝的质疑.《老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流传版本较多、注释者立场和结论多样等多种原因,导致《老子》的思想被扭曲甚至魅化.西学东渐以来,《老子》又被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了肢解和涂抹,其本意已逐渐模糊.在新时代,依据中国哲学传统范畴的视角对《老子》文本进行阐释,使其回归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十分必要."体用"是中国哲学史上最能体现存在的构造与关系的一对重要的概念.从中国哲学传统的"体用"范畴视角可以将《老子》主要内容归纳为道体、道用及"遵道贵德"三部分.老子著书的主要动机是向当时的统治者进言,其行文的逻辑可以解读为以道为体、以德为用.老子指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在于统治阶层自私、多欲,继而提出"少私寡欲""为而不争"的主张,并呼吁统治者将天道和人道合二为一,对当时流行的儒、墨等学说"反其道而用之",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统治效果.

    中国哲学体用老子道体道用

    书教论

    吴天明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本指口述及口述史,有文字后兼指书写及成文史,后世书写便捷,口述史传统断绝,遂仅指书写及成文史.五帝三代之书是诗书礼乐混杂、口述史成文史混杂的书.西周春秋之交,书写工具成熟,周朝王官始用方策系统整理颁行记录"先王陈迹"、体现"先王之道"的六经,五帝时代早中期古史则因为"不雅驯"而被剔除,于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遂专称为《书》.战国时代亦有泛指六经为《书》者.汉至清代经学教材虽有调整,但始终以四《书》合编的《尚书》为《书经》,其他不断增加的海量史书均只用作课外参考书.五千多年的书教,形式一直是"先王陈迹"教育即历史教育,本质则一直是"先王之道"教育即治国实践和理论教育,旨在教化官员效法先王,治国富民,并按公认的准则获取有限的私利.中国历史记录十分漫长而完整,且历来要求"慎终追远",反对"数典忘祖",原因固然复杂,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一直是后代官员的治国指南,故古人称"六经皆史",如今亦可称"六史皆经".

    《书》《尚书》口述史成文史国学教育

    商兵互动:武汉城市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涂文学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武汉在历史上不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导财运货""转输贸易"的区域乃至全国性商业中心.战争与商业的交互作用不仅塑造了武汉港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和商兵并重的功能结构,而且使武汉城市气质和文化精神呈现出敢为人先、勇于斗争、坚忍不拔、开放包容、功利实用等鲜明的地域特色.

    武汉战争商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