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邓周平

季刊

1673-0453

yushihua@vip.sohu.com

0511-84407610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展,促进与繁荣本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推动本院教学科研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闻天早期社会思想初探

    孔梓菲
    1-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旧社会现实的体认以及实践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张闻天在吸纳多元社会改造思想积极内容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早期社会思想.张闻天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形态三个维度对旧社会进行批判,促使其对社会改造手段的认知经历了从"彻底革命"到"改造农村""无抵抗主义"再到"社会革命"的鲜明转变,擘画了"自由光明"新社会的理想蓝图.张闻天的理论构想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社会思想的萌发与深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闻天社会思想早期中国共产党人

    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周刊关于党的纪念活动的报道研究

    范佛山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政治引领和现实斗争的客观需要,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群众》周刊作为党的机关刊物则围绕党的纪念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并且呈现出报道主题多元、报道内容真实、报道形式多样的特点.在《群众》周刊的报道中,纪念文稿成为中共开展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的一种方式,其在增进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及新生政权了解的同时,也为革命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纪念文稿并非只局限于对特定人物、事件的纪念,还包括对党的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政党形象.回顾《群众》周刊关于党的纪念活动的报道情况,有助于丰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宣传工作的相关研究,同时为当下党的宣传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宣传报道

    纪念与叙史: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效果考察

    祝杰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三十周年之际,基于增进政治认同、提高广大党员思想素质、顺应反帝爱国斗争等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开展全国性党史学习教育.在建党纪念语境下,中国共产党以纪念文本、出版党史文献、纪念大会、纪念娱乐活动等途径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党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功能和路径,形成了建国后党史学习教育的示范性经验.以"思想改造"推动各项工作,揭示了中共从"治党"向"治国"转变的历史轨迹.

    1951年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纪念路径效果

    方以智工夫论下的主体自我证成

    聂磊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修养工夫论视域下,方以智认为主体的自我证成是以"中节"为可能性、以"仁性"为展现、以"中和"为境界."中和"之境界与"仁性"之展现离不开"中节","中节"作为践形之工夫,展现主体之"仁性",通达"中和"之境界.在主体自我证成过程中,方以智突破了传统儒学体用观,提倡"以用显体"、重在实用的实学风尚.同时,方以智又以"中和"作为工夫与道体的双重开显,并通过"中节"的践履与"仁性"的保证而臻至"中和"的境界.

    方以智工夫论主体性仁性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四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依林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概念是阿尔都塞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贯穿其思想发展过程始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在批判地继承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基础上,站在结构主义立场上,融合了无意识观点和镜像结构学说形成的.阿尔都塞主要从四个维度阐释了意识形态概念:一是从认识论维度阐释了作为表象体系的意识形态,二是从存在论维度阐释了作为物质实体的意识形态,三是从实践论维度阐释了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四是从功能论维度阐释了能够唤问个体为主体的意识形态.这四个维度的阐释既体现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意蕴,也暴露了意识形态主体的空场或隐匿.

    阿尔都塞表象体系唤问功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康德人权概念之先验方法论展开

    贺梓恒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权是康德法哲学、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现有对康德人权概念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先验要素论的解读路径,尤为缺少对先验方法论的关注.先验方法论源自于作为康德法哲学、政治哲学总问题的永久和平之理论定位.在先验方法论意义上,人权概念以公共性为原则呈现出理念的维度与历史的维度.作为理念,人权概念内含主体之立法是一种争论和共识的递归.置于历史之中的人权概念,其内涵在启蒙的历史中被逐渐拓展,并统一了作为绝对规定根据的自由和承认差异性存在的宽容.康德试图从人权概念之历史实践维度,为处于生活世界的自由公民的自由实践提供可能.这尽管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却至少为人类现代文明之持存给出了合乎理性的解释,并且为人权概念的内容要素预留了可供填补的空间.这一历史逻辑也为后来诸多思想家所效仿和推进.

    康德人权先验方法论公共性历史实践

    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实践检视与优化路径

    何冰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置于执法实践中予以考察,可以发现这一制度目前存在认定标准混乱和执法程序缺失的实践隐忧.或是因《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将"应当"不予行政处罚与"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规定在同一条款中,导致实务中未对只涉及不确定法律概念解释的"应当"不予行政处罚与具有裁量空间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加以明确区分,而是将二者均纳入行政机关的裁量空间.我国实定法中对"应当"不予行政处罚条款采用散落式规定方式,学界对构成要件的设定也未达成一致,因此无法形成为行政执法适用所正确采纳的统一认识,也尚未构建起规范适用的环境.为有效指导行政执法的具体适用,应明确"应当"不予行政处罚行为的双重逻辑内涵:在形式层面,行政违法行为不成立;在实质层面,若存在不予处罚事由,可排除行为违法性.对此,有必要厘清"应当"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规范群,据此提出我国不予行政处罚制度体系的优化路径.

    行政处罚法应当不予处罚构成要件不予处罚清单

    《地方组织法》调整对象的重塑与结构优化

    陆强王晋熠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适应改革开放初期民主法制建设需要,1979年《地方组织法》在确定调整对象时采取了"扩张性"策略,"有法可依"成为当时立法的首要价值需求.国家机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后,《地方组织法》立法功能与其他法律开始出现重合,对法律的稳定性和国家法制统一造成挑战,"扩张性"的调整对象面临重新检视和策略调整.《地方组织法》调整对象的重塑,应在厘定相关法律调整对象基础上,排除替代性立法功能,以实现国家机构法律规范体系的时代自新和协调统一.

    《地方组织法》调整对象法律体系

    东印度公司与《名利场》中的帝国书写

    吾文泉周朝冉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从一家贸易公司转变为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管理实体,其征课的赋税成为英帝国殖民掠夺的主要财源.萨克雷的《名利场》以东印度公司为背景批判了英国社会追名逐利的众生丑态,同时揭示了海外殖民和帝国主义行径对英国社会的腐蚀作用.运用马克思有关殖民批评理论以及赛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来自东印度公司的帝国财源、殖民主义的反噬效应和海外驻军的霸权主义,可以更好地揭示小说中无处不在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思想,证明东印度公司在英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构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名利场》萨克雷东印度公司帝国书写

    《等待野蛮人》中的伦理选择

    金怀梅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切的《等待野蛮人》聚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酷刑及酷刑之下人物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责任问题.面对帝国权力制造的邪恶,作为体制内一员,士兵一味服从权威,丧失伦理意识和对善恶是非的分辨,致使伦理责任失范;作为助威呐喊的旁观者群体,小镇居民集体陷入道德瘫痪和精神麻痹,成为一群脱离理性、丧失道德判断、与邪恶沆瀣一气的乌合之众.而同样身为帝国成员的老行政长官,却在极端的伦理环境中坚守人性本分,选择与帝国政权决裂,以良知和思考抵制"平庸之恶",勇敢承担起对他者的伦理责任.人物的不同伦理选择体现了库切对人之为人的深刻思考,他对个体伦理责任的弘扬为我们面临人类普遍的伦理困境之时该如何抉择指引了方向,突显了其伦理书写的价值和意义.

    库切《等待野蛮人》伦理选择伦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