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体系及其实践指向——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角

    罗永宽王文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七个着力"要求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法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谋划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和任务书."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保证和首要前提;"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方向;"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支撑和重要载体;"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筑牢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脉根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拓展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眼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哲学意蕴与践行逻辑

    陈宝凤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由四个主要方面(即"本体论""战略论""任务论""行动论")和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的内在联通、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架构.在哲学依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思想意蕴和学理智慧.唯物论基础、辩证法思维、认识论功能和唯物史观精髓四个维度有力地解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基础、辩证逻辑、功能目的和价值导向.为更好地践行和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人民群众为原则导向,以七大思维为科学方法,以守正创新为持续动力,以阵地建设为基本保障.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建设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赵亚宁陆俊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引领作用.以实践为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成现代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破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奠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以价值为核心,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意旨构建,通过"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旗帜规定现代化方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行动准则聚焦现代化目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品格夯实现代化进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本色坚定现代化立场;以方法为抓手,伟大建党精神传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原则,呈现党性和人民性、守正和创新、批判和建设的统一.实践、价值和方法这三重维度各有指向又构成整体,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始终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并行.

    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精神力量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逻辑

    魏天赋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理解、诠释并彰显这种内在关联,不仅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深化共识、创造条件,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构建步伐的迫切需要.经过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便不难发现,这种内在关联具体显现为三重逻辑:一是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重要内容的世界历史理论,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必然逻辑;二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共同体理论,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逻辑;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逻辑.只有从这三重逻辑出发,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渊源、实践探索与理论内涵

    王文奇张英聘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步阶段,对调查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意义重大、作用深远.基于历史—社会的宏观视野,挖掘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渊源、实践探索与理论内涵,全景式呈现了调查研究思想渊源流长、兼收并蓄的历史意蕴,全方位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思想的生动实践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历程,创新性地总结提出了调查研究思想理论之源、理论之基、理论之体、理论之翼四大内涵,并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尊重群众首创、注重成果转化等三大经验启示,以期为新时代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基层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管理——基于三方主体分析框架的考量

    龚建艳周义程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购买服务中的购买主体、消费主体、承接主体在需求管理中的主体类型、主体范围和主体作用为依据,可以搭建起基层政府购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管理的三方主体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的考量表明:购买主体应通过建立系统性的信息调查体系、完善需求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进行需求调查,通过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来推进需求整合,通过选择好承接主体、加强监督管理来推动需求满足;消费主体应通过个体化表达和组织化表达进行需求表达,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拓展需求表达渠道来健全需求表达途径;承接主体应通过专业化需求识别、参与式需求识别来精准把握消费主体需求,通过培育承接主体专业化服务能力、注重消费主体需求导向来推进需求供给.

    基层政府社会力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服务需求管理

    卫星影像的证据类型定位与资格认证规范

    卫跃宁刘文斌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星影像证据逐渐在中国司法实践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就其证据类型定位与利用方式等议题,各地存在作为"书证""物证""电子数据"等多种实践模式与观念差异,从而给卫星影像证据应用工作的说服力甚至基本理念的统一性与权威性造成一定困扰.基于证据构造与证据分布等基本原理,应将"卫星影像"的证据类型界定为"电子数据".在对既往有益实践经验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基于庭审中心、程序正义、保障人权等基本诉讼法治立场,立足充分辩论、有效辩护等原则,应当明确卫星影像证据资格的采纳与排除等实体性和程序性认证规范.

    法律科技卫星影像证据类型证据资格认证规范

    监察赔偿与国家赔偿法衔接中的问题及其解决

    刘书君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察赔偿的性质是国家赔偿,但不同于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监察赔偿与国家赔偿的衔接问题是将监察赔偿妥善安置以及突破赔偿实践困境的一大难点.正确的立场是,既不能摒弃监察权的政治与监督属性,也不能无视其与国家赔偿体系的衔接关系,而是应当在《国家赔偿法》中独立构建监察赔偿的模式,细化监察赔偿制度.以追寻改革的变动性与法律的稳定性间的平衡为原则,剖析监察赔偿的核心制度构建,即明确监察赔偿应适用的归责原则、赔偿范围及赔偿主体,以便完善"法法衔接"的诸多问题.

    监察赔偿国家赔偿"法法衔接"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王雅林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型社会确立的最高社会发展价值目标.这一理论思想对于中国在新时代正确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航程、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创造人类文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原则.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这一不断深化的光辉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表述和科学论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和"每个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变为伟大实践,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述了"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道路自信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文化自信的根本体现、"新时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历史自信的根本体现.在新时代坚持这"三个自信"要求做到"三个推进",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全面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十余年来国内社会思潮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基于年度社会思潮的调查

    秦瑞苹史巍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建设所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对社会思潮的分析研究和有效引领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长时段关注社会思潮的演进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阶段性重点进行有效研判.十余年来国内社会思潮总体上仍然体现为种类繁多且覆盖面广、代表性社会思潮出现频次较高、与社会热点议题和热点事件关联度较高的普遍状况.在具体变化上体现为:新自由主义、宪政思潮和普世价值等主张"西方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力显著下降;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受国际大环境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强势崛起;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网络民粹、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与日常生活关联度更高的社会思潮日益引发关注和重视的总体趋势.这些总体趋势一方面反映出一些积极的变化,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共识空前扩大、国民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空前强化,也佐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整体性、根本性变化"的结论.与此同时,在下一阶段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中,也要注意出现的一些新趋向和新问题,这理应成为新时代社会思潮分析研究的重点.

    国内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年度社会思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