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人词论中的雅俗之辨诠论

    彭志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之雅俗是词学长久以来热衷论争的重要话题.清人处于千年古代词史的收束期,对词之雅俗进行了持续性探讨.清初,论词者尝试矫正明中后期以来的近俗风气,并借助于辨析关涉雅俗的各类范畴,推动了崇雅之风的崛起与近俗习气的日益式微.清中叶,接续前贤对词之雅俗的阐述,论词者分从语言运用、音律表现、体制特征、情感呈现等方面考量雅正在词体中发挥的作用,促使去俗崇雅成为衡量词体的重要标准.清末,围绕词之雅正展开了更具广度、深度的探讨,其中尤以陈廷焯的系列论述最为深刻全面.经过清朝两百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论词以雅正为宗尚的目标,是为古代词学批评史中关涉雅俗问题的句点.

    清代词论雅俗之辨去俗崇雅

    从风格内容到体制形式:词体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刘泽华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在唐宋时期具有高度的实用功能,因此最初对于其特征的强调,多是就与音乐相谐和风格内容方面谈起.随着词乐的失传,这一现象逐渐改变.明人为了达到尊体的目的,开始重新将词置于音乐系统中考量,在词乐的失坠和明人对于词乐渴求的矛盾下,对于词体的认知也由内容风格逐渐开始转向词之为乐方面的体制特征.从体制形式认识词体的趋势在清代达到高峰,真正形成了从体制形式和风格内容两方面讨论词体的风气.词学在清代常州词派逐渐形成了"词人-学者"的身份模式,词之为学的观念成为时人对于词的普遍认知.随着现代学科化的确立,词的创作逐渐从词学中退居次位,于是在词学研究中,为了强调词的专门性,从体制形式方面认识词体就势所必至了.

    词体风格内容体制形式词学

    陈维崧的词学思想与词体艺术品格的开拓

    王毅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维崧是清初少有的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兼擅的杰出文学家.陈维崧的词学思想是其词心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生生不息的创作力的源泉.陈维崧打破了传统以词体比附诗体的尊体策略,提出"为经为史"的词学主张;在创作论方面,强调寄托的技法以适应词意内言外的复调特质,并对创作主体提出"思""气""变""通"的严格要求;在风格论方面,正体与变体兼容,纤柔婉娈和雄阔豪放并重.除此之外,陈维崧倡导复"艳"为雅和推崇"清"的艺术品格,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

    陈维崧词心尊体"为经为史"雅化

    道举与唐代文人的文学创作

    孙文歌吴光正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经取士的道举制度自开元二十九年始,在唐代施行了一百多年.作为联结官方崇道政策与文人读书做官的关键环节之一,道举为熟读指定道教经典、深谙老庄要义的文人提供了一条仕进途径.分析有史可考的近三十位经由道举入仕的文人资料,可以发现他们的文坛交游涉及一些直接描写道举活动的作品,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则或深或浅地留有道教文化的印记.道举影响了这一文人群体的外在文化特征和内在精神品格,这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有鲜明的体现.以盛唐至中唐时期的文坛大家独孤及为例,其文学创作的题材内涵与内容风格深受道举经历影响,而他表达个人思想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则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文化精神.

    道举唐代文人群体文学创作独孤及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的思想渊源

    李桂花柳丽萍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作为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提出的一个基本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生态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直接来源,因而有其深邃的思想渊源.同时,它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而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的思想渊源,是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迫切需要.

    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现代"加速社会"人与自然"新异化"的逻辑、症候与矫治路径

    孙百亮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社会是不断加速的社会,但自然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加速极限,本身 并不追求速度和效率,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的"新异化".现代"加速社会"的"新异化"对人的内在 自然和外在自然造成了双重危害,生理失调、精神焦虑、健康危机和生态危机成了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加速社会"的显著症候.矫治资本逻辑驱动的现代"加速社会"引致的人与自然"新异化",需要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取代资本逻辑,以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为特征和目标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塑造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发展速度观,驾奴和引导资本,合理发挥资本的功能,推动生态化和人性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构建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加速社会人与自然新异化和谐共生现代化

    人类世的"美好"与"末世"之争:分歧、实质与回应

    孟天昊刘魁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在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社会运行图式,强调个体主体性意识、技术理性、资本逻辑以及社会历史宏大叙事的西方现代性隐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张力,而人类世境遇则表现为西方现代性的逻辑延伸和极化状态.鉴于此,面对西方现代性的人类世困境,生态现代主义和生态末日主义围绕着危机的根源、走向以及拯救方案展开了持续性争议.但是,双方都未能挖掘出困境背后的西方现代性原罪,并且各自的拯救方案也未能挣脱西方现代性的羁绊.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对"西方现代性神话"的反思和超越,提出了全球性生态危机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让人类得以展望一种兼具反思性、建设性、开放性和全球性的全新世界图景.

    人类世境遇西方现代性生态现代主义生态末日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危机治理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出现的逻辑必然与反馈影响

    于兴业生世玉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劳动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不仅有其出现的逻辑必然性,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反作用于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从数字劳动的具体内涵出发,在明晰数字劳动价值实现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宏观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观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微观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反馈影响.并为此从政府、企业、工会组织和数字劳动者的不同主体视角进一步提出数字劳动的发展路向,以期深入揭示数字劳动本质,推动数字劳动与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数字经济数字劳动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

    岳喜优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路.以中国26 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数字化转型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组态路径.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普惠金融、数字信息服务、数字技能水平和数字经济业态均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化转型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路径,体现出"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点;以核心条件为主导,可将组态路径归结为数字经济主导型、基础设施+信息服务驱动型、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数字经济联动型.因此,建议各地应明确重点,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数字建设,以此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数字化转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