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谪戍文臣对辽东地区的文化熏育及其辽东书写——以黄正色为例

    孙明材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有大批文臣以不同罪名谪戍辽东,并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包括授徒讲学,赋诗唱和等.通过考察其典型代表黄正色的授学活动和诗歌创作,可以看出明代谪戍文臣戍辽期间的文化活动意义重大,不仅以其渊博学识玉成了边徼之地的胥化弦歌,以其凛然风节熏育了辽东子弟的人格操守,更以其诗歌创作再现了谪戍文臣典型的情感心理,包括清苦与清闲、苦闷与欢愉、自惭与自安等,和明代辽东真实的风土民情,包括迥异江南的气候、别有风味的物产、别具特色的风俗、穷苦的边民与多事的边地等.

    明代谪戍文臣黄正色文化熏育辽东书写

    晋唐之际"潘陆之争"演变论

    林宗毛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的"潘陆"研究基本囿于"潘陆"文学方面的考察而无旁涉,其实"潘陆"之间,不仅有地理上的南北对峙,更有观念上的南北对立,加之二人嫌隙也与南北对抗有关,所以从陆机入洛开始,"潘陆"之间便展开了"潘陆之争".随着西晋灭亡而转入东晋南北朝,南北政权由"力争武功"转为"力争文统","潘陆"分别被南北政权视为各自的文统,从而开启了新一轮的"潘陆之争".这场南北文统意义上的"潘陆之争"旷日持久,直到北朝"新陆机"温子升被梁武帝所推崇才宣告终结.此后,南北文学在新中心和新陆机的共同引领下开始交互融合,衍生出了隋唐大一统时代的新文学.

    潘岳陆机"潘陆之争"南北文统

    清代韩文的升格及动因

    杨奔奔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愈及其古文地位在清代呈现明显升格.清人从传统文道观出发对韩文进行文统塑造,提升韩文的文统地位;对韩愈"博爱之谓仁"的合道性阐释与道统升格实践,不断抬升韩愈道统地位.清廷对韩愈道统的认可,是在认识和建构自身所居道统之中的正统地位,而正统观念的传扬与确立是为获得自身治统.韩文自身的古文创作特性与清代"治道合一"的现实政治关系是韩愈成为清廷与士人共同升格对象的主要原因.清代是韩愈古文经典化过程的重要时段,清人对韩文的这种经典化塑造仍影响着当下的古文阅读.

    韩愈文统道统治统

    从"风骨兴寄"到"淡泊情思"——唐朝时期审美意识流变

    尹文雯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意识一直是古代文学及艺术领域的终极问题之一.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从古代的文学、绘画、艺术等多方面体现出来的.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国力极为鼎盛的时期,胸襟气度、疆域拓展、文学艺术发展等都呈现了独树一帜的风貌.历史上的唐朝时间跨度大,审美意识也随着政治历史等的变化呈现出流变的过程.从初唐时对隋的"风骨兴寄"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扬,再到国力强盛的盛唐时期文人的浪漫之音,直至晚唐时期凄清淡泊、禅宗意象的情怀,都昭示了时代的变迁给士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变化,同时也体现着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探寻这种审美意识流变的过程,正是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和审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意识古代哲学美学

    生态哲学前沿研究(专题讨论)

    包庆德
    114页

    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的唯物史观之审度

    包庆德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的兴起,我国学界组织译介包括环境伦理、环境哲学、生态史观、生态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当代西方生态哲学著作,并就其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究.通过唯物史观之审度,回眸中外学术史展示审度的反思性梳理及其独特研究价值.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一方面为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世界观与方法论做出了重要学术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历史观特别是实践的观点而存在巨大的理论缺陷,通过反思性探索彰显唯物史观之审度的创新性扬弃及其独特研究思路.对此,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唯物史观之审度的批判性超越,深度挖掘并自觉展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态视域、理论空间和实践品格,力求审度的独特学术创新.

    生态哲学思潮唯物史观生态世界观生态思维方式生态评价标准

    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生态向度

    杨英姿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生态趋向则不断凸显着人的本质建构的生态向度.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生态向度,是在批判、限制、变革资本关系以及发展绿色生产力、创新绿色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建构着的.具体而言,人的本质的生态建构是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开的,人的存在方式的生态转变,是在批判还原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下,在文化与自然的张力中,与社会形态演进协同推进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建构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着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的生态向度.

    实践主体生态向度生态建构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题的唯物史观意蕴

    刘利利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题的提出并非人类社会面对生态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一种历史必然.基于唯物史观,无论从社会结构的自然维度解读,还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生态维度分析,抑或从社会形态演进的生态取向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呈现出历史进程中内在规律性.它是继工业文明后的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也就具有了现实性.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题的唯物史观意蕴,不但可以深化对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认识,正视当代社会深层次社会结构和发展动力问题,而且能够指导在实践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新的文明形态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唯物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生态向度解读

    包瑞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系统阐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根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普遍愿景,深度聚焦人类历史进程和国际社会面对的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中国方案.以生态向度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世界"的建设,是以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为目标,在遵循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规律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大国担当以及对国际格局演变与世界发展态势的全盘把握,彰显推动"五个世界"建设的生态平衡取向与评价尺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向度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新基建投资驱动居民消费的理论逻辑与实证检验——兼论现行财政分权体制的影响

    孙世强吕平章
    14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创新性提出新基建投资-消费理论模型,结合家庭、厂商、研发、就业和政府等五个部门分析新基建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利用 2003-2021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新基建投资对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在此过程中,个人收入、社会投资、技术创新和就业结构发挥着机制作用.其中,新基建投资挤入社会投资最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体制约束下,地方财政收入结构能够显著影响新基建投资的消费效应.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投资有利于稳固该消费效应,而盲目拓展非税收入则削弱该消费效应,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新基建投资居民消费财政分权中央转移支付非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