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农业科学
河北农业科学

王慧军

月刊

1088-1631

hbnykx@yahoo.com.cn;805348190@qq.com

0311-87652163

05005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河北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查看更多>>《河北农业科学》期刊始创于1992年,是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统一刊号CN 13-1197/S,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8-1631。本刊立足于农业,及时宣传报道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传递农业科学前沿信息,促进农业学术繁荣和成果转化,为广大农业战线的干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型农民提供有效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对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河北农业科学》重点刊载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农业宏观战略、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设有农业基础科学与方法、耕作栽培与生理、园艺•园林、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农业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三农”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科学等14个专栏,并根据当前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随时开设新的专栏,丰富其内容,保证其阅读性。刊物由省内各相关领域的45位权威专家担任编委,保证了刊物的发刊质量。适合于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农业生产技术干部及农业技术型农民阅读。鉴于刊物的权威性、学术性与影响力,吸引了全国各地农业战线的工作人员踊跃投稿,发布最新的农业科学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更具有参考性和借鉴性,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农业最新动态和更新自身知识的平台,成为彼此交流经验并获得农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河北农业科学》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曾获“中国农业优秀期刊”、“北方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基于8省1967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苏静冯思祺肖攀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环境治理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村民的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对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 8 省 157 个村庄 1 967 份样本,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对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约束型规制、引导型规制、村庄治理效能、干部工作能力以及个体受教育水平和环保意识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2)环境规制和道德教育对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群体异质性。约束型规制显著正向影响高学历或高收入或健康村民的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引导型规制显著正向影响健康村民的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道德教育显著正向影响低学历或低收入村民的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3)引导型规制在约束型规制对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村庄治理效能感知、干部工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均在引导型规制对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村庄治理效能感知在村民参与和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提出重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政策及其组合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道德规范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拓宽村干部选拔渠道、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渠道等对策建议。

    农村环境治理满意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环境规制

    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差异、动态演化与驱动性分析

    陈兴旺刘斌裴潇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亦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Markov链及面板分位数等方法分析了差异来源、分布动态、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性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中下游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要显著高于上游地区。(2)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差异水平的主要因素。(3)黄河流域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高水平趋同俱乐部要比中间趋同俱乐部更为稳定且不容易发生转移,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的溢出效应和交互影响效应强烈。(4)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创新发展、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在不同分位点位均显著正向影响共同富裕水平。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变化趋势,参加失业保险率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系数最大,R&D经费投入强度影响系数随着分位数的增大而增大。提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对策。

    黄河流域共同富裕区域差异Dagum基尼系数

    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疆地区为例

    袁如芯孙文梁国成赵经华...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意愿对实现新疆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和克拉玛依市为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面源数据,采用岭回归模型,分析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风险影响(X9)、契约保障性(X22)、合理解决度(X26)、灵活调整性(X27)、交易满意度(X28)分别在0。1、0。01、0。01、0。01、0。05 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绿色生产意愿;务农人口数(X5)、生产工具投入(X17)在 0。01、0。05 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小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绿色生产意愿。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小农户收入来源,优化现有农业种植结构与技术,促进农业效益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结构转型的对策建议。

    新疆小农户农业产业化绿色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评价

    郭云冬陈文烈
    23-2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组建以来,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农政策的延伸。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政策性农业担保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以 2020年政策性农业担保数据为基础,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差异显著。(2)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农业受灾情况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农业科技水平则有利于政策性农业担保技术转化效率提升。提出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担保投入规模、不断提升政策性农业担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DEA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

    2011-2021年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徐芳刘笑冰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对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熵权法,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 3 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 2011-2021 年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整体优化程度属于中等以上水平;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指标增幅明显,资源节约指标增幅较小。(2)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势头良好。环境友好、经济效益、资源节约的贡献率分别为13。79%、45。4%和40。8%,说明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在资源节约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提出着力补齐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全方位绿色化;逐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多主体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生产全过程绿色化等建议。

    河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熵权法

    基于"文脉"理念的农产品区域品牌设计和品牌形象构建

    马韶培白少楠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设计和品牌形象构建,有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传播。基于"文脉"理念挖掘区域内的文化传承和特殊性,将品牌符号、信息、理念和情感进行充分展现,是提升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文脉区域品牌农产品品牌形象品牌设计

    大食物观背景下河北省科技引领农业企业创新发展路径分析——以河北雄安**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王莹蔡宁尚丹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大食物观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强化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发挥农业企业"主力军"的效能。对河北省农业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在创新意识、创新风险管理力度、创新力量、管理经验、生态文明的贡献度 5 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成功典型案例的发展思路、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企业发展的路径,旨为河北省农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河北省农业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王宇桃韩艳英陶江柳羽...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园生草是国内外推行的果园生产管理模式,也是果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清耕"种植模式,且为追求效益而大量施用化肥、除草剂,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和土壤压实等现象,从而导致果品质量下降。果园种草后残根落叶等凋落物可以在酸性土壤条件中缓慢降解或转化形成少量腐殖质,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进而促进农田土壤质量的提高。对目前我国果园的生草草种选择原则,以及果园生草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果树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可为果园生草栽培技术推广以及高营养的绿色果品生产提供借鉴。

    果园生草土壤理化性质果树生长发育果实品质产量

    960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苗前封闭对小豆苗期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以及杂草防效的影响

    陈剑葛维德赵阳李韬...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苗前除草剂 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在小豆苗前封闭处理的适宜浓度,自然条件下,以辽红小豆 2 号为研究对象,设 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有效用量 486、648、778 和 972 g/hm2 计 4 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用量药剂处理对小豆苗期生长形态、光合生理指标、冠层结构、根系性状、杂草防除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有效用量为 778 g/hm2时,能够明显促进小豆幼苗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小豆苗期叶片的光合性状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小豆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抗氧化能力;促进小豆植株下部节位粗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豆的抗倒伏性;促进第 4 节位的叶柄长度增大,进而改善冠层结构;对小豆田杂草防效较高,其中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明显优于阔叶杂草,且小豆苗期药害症状最轻。960 g/L精异丙甲草胺有效用量为 778 g/hm2 时,能增加小豆苗期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小豆生长以及干物质的积累,对小豆田杂草防效较好且对小豆幼苗安全,小豆产量最高。

    小豆精异丙甲草胺生长发育生理代谢杂草防效产量

    农作模式对冀西北坝上寒旱区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氮形态及氮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郭旭鑫赵海超李璠尚耀昌...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农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对氮素的稳定机制影响,以冀西北坝上不同农作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测定土壤的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计算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及氮库管理指数(NPMI),分析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土壤氮素分布及NPMI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主要贮存在中等粒径(1。00~2。00 mm)的团聚体中。施用有机肥促进氮素向超大粒径(>5。00 mm)团聚体分布,进而提高大粒径团聚体NH4+-N的含量和NPMI。施用无机肥提高中等粒径团聚体TN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增加微粒径(<0。25 mm)团聚体NO3--N的NPMI和大粒径(2。00~5。00 mm)团聚体NO3--N的活度指数。充分灌溉能够促进小粒径(0。25~0。50 mm)团聚体TN和NH4+-N含量的增加及分配,提高各粒径团聚体的NPMI。粗放管理促进小粒径和微粒径团聚体NH4+-N的含量增加及分配,降低土壤的NPMI。对农作模式最敏感的是大粒径团聚体,施用有机肥通过增加大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和活度,提高土壤肥力供给和土壤保护能力;施用无机肥通过增加中等粒径团聚体氮素的含量及活度,促进氮素利用率的提高;粗放管理和还林还草通过增加小粒径团聚体的氮素含量,增强固氮能力。冀北坝上寒旱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以增加团聚体数量,并进行适度灌溉,达到保肥供肥的目的。

    农作模式团聚体土壤氮形态氮库管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