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豫苏鲁皖琴书艺术中的扬琴音乐形态研究

    王嫣然
    15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豫苏鲁皖琴书艺术中的扬琴音乐形态,了解扬琴在各地琴书艺术表达的重要领导地位.早期扬琴与现代扬琴的基本结构与音色上差异,扬琴音色中存在颗粒性特点.豫苏鲁皖琴书艺术的基本系统,主要是河南东部以商丘地区为代表的琴书艺术,江苏徐州地区的琴书艺术,山东琴书以及安徽北部等区域的琴书艺术.整体性地研究琴书艺术中扬琴的音乐形态,一般分为说唱相结合的音乐形态与感情旋律结合的音乐形态.

    豫苏鲁皖琴书艺术扬琴音乐说唱结合

    现实与突围: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

    包学敏赵宇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已经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依托国际电影节,借助中外合拍机制和探索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现实传播路径,但在传播方面出现缺乏创新性和共情传播、新媒体平台影响力不足的问题,传播效果欠佳.因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挖掘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主题,重点健全新媒体渠道,才能实现其海外传播的突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海外传播传播途径

    沉浸与交互:中国古诗词的VR演绎策略

    陈玉环
    16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促进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而VR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发展迅速.以VR的形式演绎中国古诗词,有其必要性,探索其设计原则和内容设计,让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更轻便地被大众理解,同时也为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内容资源.

    古诗词VR沉浸VR交互

    论先秦法家平等观的嬗变历程

    李科毅袁满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平等观在当前的学界中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关于法家平等观的嬗变研究则稍有些不足.通过对法家平等观的发展梳理后,发现其可分为早中后三个阶段,探讨了三个重要的平等问题.早期的法家主要探讨平等的主体归属问题,中期的法家分析平等的维护问题,后期的法家思考平等的体系化问题.后期法家韩非融合并升华前人的理论,因时代原因也延伸出僵化和专制的倾向.先秦法家的理论主要随着这三个问题的探讨走向完善.

    法家平等观平等的主体平等的维护平等的体系化

    破围与限界:对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角色的再考察

    要仲宇张博文
    16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妇女运动与政治革命运动紧密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社会革命让妇女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自主等方面全面的解放,从而启发妇女的政治意识,使妇女成为支持苏维埃运动的中流砥柱群体.然而,妇女在整个革命中扮演的不仅只有革命支持者与被解放者这两重身份,受限于革命政权的生存压力,妇女自身的女性角色常常处于失语状态.革命中的妇女角色的"破围"与"限界"需要全新的考察.

    中央苏区时期妇女角色妇女解放限界与突破

    数字人文时代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探究

    任立
    173-17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融合什么、为何融合、怎样融合"三重追问,挖掘承载德育意义的有形遗产、创生延续华夏美德的虚拟形态.通过内化于德的主体重构、外行于世的媒介整合,重建"勤""俭"的生存路径,以此培育当代学生"以德为本"的人性意识,塑造其道德信仰,进而推动数字人文时代高校德育的"人性化"升级,发扬文化遗产的育人功效融通古今追寻"解放人"的文化共同体.

    数字人文文化遗产高校德育教育

    "非遗"语境下弋阳腔器乐伴奏音乐的活态传承模式

    张昊飞
    17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弋阳腔又被称之为"高腔"其演唱特点是"其节以鼓,其调喧",外部形态则是"唱、大、帮"的模式.弋阳腔对中国戏曲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弋阳腔的艺术生命力强大,绵延传承数个朝代,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弋阳腔的传承遇到发展困境,部分演绎剧团,现存的演绎队伍老龄化严重,许多唱腔曲牌及优秀剧目濒临失传风险.基于此,2022年弋阳腔戏曲活态保护新机制正式启用,在"非遗"模式下以弋阳腔器乐伴奏音乐的活态传承模式发展并传承弋阳腔,让后人感受其独特的曲艺魅力.

    弋阳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模式

    上巳节与"三月三"节庆下的民族交融——基于《诗经》等文献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李学思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在中原地区逐渐消逝,而在南方多个民族的"三月三"节日中仍可见其遗风.《诗经》等大量古代文献显示,上巳节与"三月三"之间关系密切,上巳节本身即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三月三"与上巳节之关系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的佐证.

    上巳节"三月三"诗经民族交融

    从《淮阴侯列传》看司马迁的"多爱不忍"

    吕梦涵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雄在《法言》中对《史记》的评价,道出了司马迁好奇爱才的行文倾向,与对历史人物心怀同情的人文关怀."多爱不忍"渗透在《史记》的笔法、叙事与人物评价中,植根于司马迁的人才观、价值观与君臣观,既有温情的感知,也有深切的思考.韩信作为汉初三大功臣之一,其军事才能与悲剧命运存在巨大落差,唤起了司马迁的认同与共鸣,"多爱不忍"的行文特点在《淮阴侯列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司马迁"多爱不忍"韩信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