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学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中医学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郑玉玲,李俊德

月刊

1674-8999

ctcm@hactcm.edu.cn

0371-65962973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56号河南中医药大学龙子湖校区

中医学报/Journal Acta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学报》(ISSN 1674-8999,CN 41-1411/R),创刊于1976年,月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全文数据库(CNK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U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权威数据库收录。主要栏目有“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临床研究”“针灸与推拿”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易学三才之道对本草学三品说发生与建构的影响研究

    李亚飞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到易学三才之道的深度影响,本草学建构了药物的三品说,将药物品目进行分类并评判药效优劣.如何彰显"易"的"生生"之德,并应用中药的性理养生祛疾,是三品说建构的终极目的.三品药分别效法三才中的"天地人",具体而言,上品药法象乾天的创生之德,中品药法象乾坤中人的能动性,下品药法象坤地的卑下意象,从而建构了本草学的形而上之道、疗效观与药用价值观.三才之道与三品说对后世本草学纲目分类的建构、药理药性的诠释,以及本草的配伍提供了本体论与方法论.

    本草学三品说易学三才之道《神农本草经》《周易》

    从肠道菌群-线粒体稳态探讨心肌梗死后抑郁病机

    刘祥施晓军赵海滨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症,其病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脉狭窄,从而出现急性且持续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患者因疾病疼痛、创伤性操作、担心疾病进展以及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临床疗效及预后.因此,探索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肠道菌群与线粒体动力学、自噬过度导致的线粒体稳态失衡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重要原因.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疗效显著,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与现代医学机制中"肠道菌群-线粒体稳态"相契合,由此认识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调节肠道菌群以恢复线粒体稳态可能是临床治疗该病的新策略.

    心肌梗死抑郁肠道菌群-线粒体稳态"阳化气,阴成形"

    针刺丰隆穴治疗"痰"所致神志疾病的中枢机制影像研究

    张仪吕静韩英妹李一杰...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志病与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神志异常时会出现头晕目眩、神昏谵妄等表现.足阳明胃经络穴即丰隆穴具有健脾、化痰、利湿、清泻胃火、疏通经络(太阴、阳明)的功效.经后代医家不断完善,丰隆穴被主要用于治疗痰所致神志疾病,且疗效显著.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技术,可清楚了解针刺丰隆穴后患者脑中枢效应机制、脑血流、脑代谢物以及脑白质相应变化,丰富丰隆穴应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可视化依据,为中医针刺治疗痴呆、焦虑、抑郁等精神抑制性神志疾病和痫病、狂病等精神兴奋性神志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丰隆穴神志疾病"痰"针刺影像研究

    从"壮火食气"理论辨治类固醇性糖尿病

    魏蜀吴潘欣渝魏军平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类固醇性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理论,激素为纯阳火毒之品,用量过大,"壮火"生于体内,耗损肝阴,使肝失疏泄,肝病传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全身,与此同时,壮火之邪,直灼脾胃,加之热盛伤阴,致使机体逐渐呈现一片气阴两虚、燥热火旺之象,消渴由此而发.临证应把握肝脾之关键病位,治疗遵循未病先防、滋阴护肝,既病防变、重视脾胃,实虚兼顾、平调气火等治法.

    类固醇性糖尿病激素壮火食气

    基于"时空病机"理论辨治糖尿病合并失眠

    侯金易李垚锬王耀献刘伟敬...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作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精神状态及生存质量;长期睡眠障碍又易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更难以控制.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改善失眠状态尤为重要.中国先贤通过对日月星辰和万物生长盛衰的观察,认识到自然界时间、空间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生理活动与疾病的变化,把时空的变换、流转与生命现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整合在一起.基于"时空病机"辨治即是以"司天,司人,司病证"及"五象(天象、气象、物象、证象、脉象)合参"为主要指导思路,遵循"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原则,强调病机与证候并重、内治与外治结合、择时顺势给药,形成"纵""横"立体的综合辨治法.该治法强调服药有时,"司天"为主;服药有择,"司人"为基;服药有度,"司病证"为循,最终促进人体阴阳平衡,使患者得以"阴平阳秘"从而恢复"昼精夜寐"的状态.

    糖尿病失眠"时空病机"司人司天司病证

    基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探讨从心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范融阳许二平张楠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舌为心之外窍,心通过经脉循行与口舌相连,故心的病变往往能影响口舌,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心之气血阴阳的关系密不可分,心气充沛、心血充足是口舌功能正常的基本要素之一,心的亏损会导致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甚或经久不愈.临证从心论治口腔溃疡应根据痰、湿、瘀、热等病因不同分别使用清心除烦、化瘀解毒法,益气养心、定惊敛疮法,滋阴降火、宁心定痛法,补血宁心、益气敛疮法,助阳敛疮,温通心脉法.同时在治疗口腔溃疡时不能将病因一味归于火热,应详细审查病因,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复发性口腔溃疡从心论治"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枳实-白术药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

    李天天杨会举刘佃温杨新玉...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发生的作用机制与脑-肠轴系统的传导异常密切相关,而脑肠肽也为脑肠的生理和病理相关提供了物质基础,脑与肠之间密切的联系为FC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中药枳实、白术均具有消食除痞的功效,在临床中枳实-白术亦是治疗FC的经典药对,二者一消一补,共行健脾益气、通便行滞之功.现代研究发现枳实和白术合用不仅可调节某些脑肠肽的水平,促进胃排空,增强小肠推进,还可发挥抑菌作用,使肠道菌群处于更有益的状态.此外,该药对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焦虑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功能性便秘脑-肠轴枳实白术脑肠肽药对

    通俗伤寒学派的学术特点与发展概述

    蔡丽娜张海燕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俗伤寒学派医家善于总结与发挥论治外感热病的诊疗规律,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仲景方,强调临床实用而不尚空谈,注重平衡医学的专业化与通俗化,又善于兼收并蓄温病学派成果,对于推动温病学的发展以及推广仲景学说有积极的意义.此外,通俗伤寒学派是广义伤寒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伤寒学派医家寒温融合的思想也为后世寒温统一论的产生,以及统一方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俗伤寒学派外感热病学术特点《伤寒论》谢观任应秋

    基于法象思维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

    孔令源宋晓宾吴宏赟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象思维是历代医家阐述药物功效和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思维,萌生于中国古代医药实践之中,其存在有助于现代中医药工作者认识、理解古代医家用药思路和经验.从法象思维探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大黄的应用规律可知,大黄根及根茎入药,质地重浊,色黄,产于高寒之地,锦纹条理纵横,二月、八月采收,性苦寒、味浓厚,有向下生长之象而法于冬时沉藏,入于脾胃,形似肢节、筋肉,锦纹又似血脉经络,采收时禀受四时气,性走不守,故大黄有泻下攻积、平胃下气、荡涤肠胃,决壅开塞、通利肢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逐瘀通经,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利湿退黄、祛痰逐饮等功效.

    大黄法象思维《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黄帝内经》因势无治思想探微

    赵京博周珍程发峰王雪茜...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势无治思想的内涵为:在医疗过程中,医者综合考察、分析一切与医疗相关的"势"之后,得出当前之"势"不宜进行治疗,故因其"势"而"无治".因势无治思想有充足的哲学依据,也有扎实的医学依据.因势无治思想的应用策略为:(1)当前之势不宜治疗时,暂时无治(有"正势微弱时无治,养正守常""邪势鸱张时无治,待其衰时""禁忌之势不允医治时无治,规避风险"3种类型);(2)自愈之势足够充沛时,适时无治;(3)医药之势存在局限时,不可盲目无治,但亦当尊重规律.

    《黄帝内经》因势无治正势邪势禁忌之势自愈之势医药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