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蔡敬民

季刊

2096-2371

xbbjb@hfuu.edu.cn

0551-62158519,62158517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锦绣大道99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数学、机械、电子、化工、环境、计算机科学、管理等学科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欢迎校内外师生和科技人员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论文,文稿应符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油滑:《故事新编》中的润滑剂

    王国杰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学者对鲁迅所说的"油滑"含义没有细致辨析,误把其当作日常用语中油腔滑调的意思,其实鲁迅的"油滑"是有特定所指的,是针对某系列人物言行风格的总称.鲁迅反感油腔滑调人物和不严肃的创作态度,但是在厦门大学的生活感受,激发了他的灵感,他把"油滑"当作文学润滑剂插入历史故事中,让历史人物与"油滑"人物相遇,创造了新的文体,也创建了自己的"油滑"哲学,激活了呆板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

    《故事新编》"油滑"油腔滑调文学润滑剂历史人物

    中古小说斩蛟故事的演变

    韩越吴从祥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斩蛟故事是中古志怪小说重要题材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了诸多变化.首先,作为斩蛟者的人身份由勇士向道士进行转变;其次,蛟在文本中的形象由符号化逐渐变得具体;最后,斩蛟手段也由刀兵斩之转向道术御之.这些变化反映了先民战胜以蛟害为代指的自然灾害的勇气与决心,也深刻反映了中古时期佛道两家思想传播对民众心理的影响.通过对中古小说中斩蛟故事变化的分析,揭示这些故事在民族心理、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志怪小说斩蛟故事宗教教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社区更新路径研究

    田文
    83-8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以"美"为准的社区更新呈现过度泛化和浅层化以及过度主观化和空心化的倾向,出现审美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社区更新审美化误区可归纳为对生活美的曲解、审美偏好的误判、美的价值误读三个方面.针对以上误区,社区生活审美重构可以从审美内容形式、作用范围以及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完成,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美育引导、美的实践、美学追求三个阶段.

    社区更新审美化社会美育健康情境公众参与

    "本土风"插画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董瑞子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全球化时代,各个国家通过跨文化传播获得跨文化认同已成为常态.在这一过程中传播媒介的选择尤为重要."本土风"插画因其自身具有的表现形式、叙事内容和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传播价值,是中国文化获得跨文化认同的有力媒介.但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针对传播困境提出相应的策略有助于本土风插画在当代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让世界认识并认同中国优秀文化,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

    "本土风"插画跨文化传播传播策略传播媒介

    乡土文化视阈下的皖北民俗文化传承——以剪纸为例

    田玮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与人文环境联系紧密,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其中代表性的文化,剪纸与百姓的生活关系密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皖北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兼具南方的灵动与北方的刚劲.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皖北剪纸的文化传承遭到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要有针对性地打破皖北剪纸的现实困境,弘扬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发挥政府引领职能、探索市场化经营模式、提升剪纸从业者的素养、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等.

    剪纸乡土文化文化传承

    基于记忆场所理论的纪念馆景观设计——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为例

    时雅洁宋益民张淑钰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文化加速消失的当下,记忆与历史的距离拉大.关于对场所过去记忆的的探究,既能为纪念馆准确传播信息,又能传达纪念馆在当下的价值.以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为切入点,基于记忆场所理论对纪念馆景观从象征符号、仪式场所和空间景观三个相互关联的视角,通过符号提取构建历史记忆、景观记忆、空间记忆,为构建"现代中国的记忆之场"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让纪念馆景观把记忆以和谐的方式融入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为延续记忆、构建文化认同提供新的视角.

    记忆场所理论延续记忆纪念馆景观设计

    编辑家茅盾的办刊思路及启示

    于博艺
    109-11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作为20世纪的编辑大家,其编辑思想与实践活动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茅盾的办刊思想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灵活调整办刊宗旨,明确编辑意图;二是进行市场调研,制定详细年度计划;三是发挥编辑主体意识,灵活设置专栏;四是优化期刊装帧设计,创新内容表现形式;五是发掘新进作家,巩固壮大作者队伍等.研究茅盾相对完整的编辑思想,分析其在革新《小说月报》、主编《文学》《文艺阵地》《笔谈》等刊物的具体编辑实践活动,能够为期刊单位及主编办刊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以提升期刊的整体办刊水平,实现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茅盾办刊思想启示

    系统论视域下课程思政的要素、机制与调适

    吴宝锁李兆丰代利刚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论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科学原则,能够进一步澄清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面对课程思政研究所存在着分歧、分散性和碎片化的现状,必须立于系统论视域,围绕内涵要素探索建立课程思政实践行动和树立课程思政分类示范,并构建起课程思政建设多元保障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大系统下各个关键要素的高效调适,促使高校在不同层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有关设计方案、实施标准和实践案例,也为全面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供重要遵循.

    课程思政推进原则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融入"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路径研究

    李鹤鸣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双元制"教育模式中是保证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融入的过程中出现轻视思政教育、缺乏体系建设、背离思政目标等问题.课程思政融入"双元制"教育,应做好顶层设计,提炼思政目标;深挖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创新思政方法,提升育人能力;理论实践结合,强化思政实效;加强教学反思,优化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双元制"教育模式校企协同育人

    智能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图景:特征、困境与路径

    刘鹏邱心玫
    12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福音,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不可逆转之趋势.从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建立起协同育人的关系才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协同意识淡薄、协同边界失衡、数字素养缺失和资源利用低效的现实困境.这亟需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形成育人共同体,厘清主体权责边界,提升数字化能力,搭建资源云平台.进而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建设教育新生态.

    智能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