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碱性离子膜内强化离子传递策略及研究进展

    庞茂斌徐子昂甄翊含许琴...
    3987-4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碱性离子膜(阴离子交换膜)作为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还原等电化学过程的关键材料,在传递离子、分隔阴阳两极和阻隔气体渗透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有碱性离子膜起源于电渗析过程,其离子传导率偏低,无法满足电化学过程对高电流密度、高稳定性的需求.针对电解水制氢过程对高通量、低电阻、低能耗的需求,从膜内离子传递过程出发,结合氢氧根传递特点分析满足综合性能需求的碱性离子膜结构特征,重点阐述膜内强化离子传递策略,归纳分析最新研究成果,分类讨论交联、定向排列、微相分离以及构筑微孔等具体策略,指明高性能碱性离子膜研究路径,促进以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电化学反应器技术发展.

    碱性离子膜自由体积理论离子传递离子传导率电解水

    膜技术在杜仲有效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顾天宇陈献富王思琪徐鹏...
    4005-4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仲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骨质疏松、消炎和调节血压等医疗保健作用,其中的绿原酸、黄酮等小分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然而,传统中药存在成分复杂、生产工艺落后的问题.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在中药的分离纯化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杜仲是中国特有的药材,国际上对于膜分离杜仲有效成分研究较少,国内对其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分析了膜的分离机理,综述了膜在杜仲有效成分分离纯化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了膜分离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进一步指出膜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时在膜材料及膜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膜技术在低成本专用膜材料及系统开发和膜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杜仲有效成分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绿原酸中药纯化分离杜仲

    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改性研究进展

    胡成志王国贤唐伟建李阿飞...
    4020-4036,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状镍钴锰酸锂(LiNi1-x-yCoxMnyO2,0<x+y<1)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成本低等优点,是备受关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该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因锂离子脱出和晶格氧逸散引起的不可逆相变、过渡金属离子溶出等因素导致容量衰减、结构损坏和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其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表面包覆改性技术通过增加正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稳定性、抑制微裂纹产生以及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能够有效提升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本文在分析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界面降解机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本课题组在提升高镍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性包覆策略,旨在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高镍正极材料界面降解包覆改性

    非天然氧化还原辅酶赋能生物制造

    王雪颖周雍进赵宗保
    4037-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制造以生物体机能进行大规模化学品加工与合成.这种生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制造,具有更低的能耗、更少的废物排放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是生物制造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然而,微生物细胞工厂常因胞内辅酶层次的串扰而未能呈现出预期功能.简要介绍调控胞内氧化还原辅酶水平的常规方法及其局限,说明创制非天然辅酶介导系统的必要性.此外,重点以烟酰胺胞嘧啶二核苷酸和烟酰胺单核苷酸为例,介绍如何研制新型生物学元件、氧化还原模块进而设计新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最后,预测了基于非天然辅酶的生物制造未来发展方向,并分析了所面临的挑战.

    生物催化合成生物学辅酶工程非天然氧化还原辅酶

    原子级分散催化剂的通用合成及其在热催化中的应用

    马越曹东程道建
    4048-4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子级分散催化剂(ADCs)结合了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的优点,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原子利用率、结构明确等特点,使其表现出优异催化性能的同时又易于分离回收,故在工业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催化剂.对原子级分散催化剂的通用合成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此外,调研了原子级分散催化剂在选择性加氢、羰基化、脱氢化学反应的催化应用.最后,总结了ADCs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其后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

    原子级分散催化剂合成化学反应

    几丁质生物质制备含氮生物基化学品进展及挑战

    刘启顺褚德育马金晶尹恒...
    4065-4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化石资源开采和利用带来的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利用可再生资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化学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生物质是唯一可持续发展碳资源,其转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几丁质作为第二大生物质,是唯一含氮多糖;将几丁质转化制备含氮化学品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近年来,将几丁质转化制备含氮化学品取得较大进展.主要针对几丁质含氮结构特点,总结了几丁质水解生成寡聚物和单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及几丁质及单糖转化制备呋喃化合物、杂环含氮化学品和其他含氮化学品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归纳了几丁质及单体催化转化制备3-乙酰氨基-5-乙酰基呋喃的进展和规律.针对这些进展,还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几丁质催化转化制备含氮化学品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生物质化学过程催化几丁质含氮化学品

    应用于先进生物成像的荧光染料进展

    许宁乔庆龙徐兆超
    4082-4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荧光标记及成像技术的发展,密切依赖于荧光染料的亮度、光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关键发光和化学特性,发展新型荧光团和提升发光性能也将推动生物荧光技术的进步.荧光染料的新颖发光特性又紧密关联于它们的分子结构,而染料结构创新的主要策略包括发现全新的荧光团和对传统荧光团母体进行结构改造.本综述从荧光染料的发光-构效关系切入,详细概述了一系列通过分子结构创新而在发光性能上获得显著提升的荧光染料,并讨论了这些染料在先进生物荧光成像等前沿应用中展现出的卓越表现.最后讨论了生物成像领域中荧光染料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荧光染料结构改造荧光探针超分辨成像

    超声微反应器系统的放大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董正亚朱晓晶贾竞夫张杰...
    4095-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超声波与微反应器结合能解决常规微反应器易被固体颗粒堵塞、操作弹性欠佳、放大困难等问题,使超声微反应器(USMR)成为新一代微反应器技术,广泛应用于涉及固体堵塞和混合传质受限的反应过程,特别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虽然目前有不少关于USMR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实验室用的小型反应器,鲜有关于USMR放大的研究.系统地介绍了 USMR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谐振匹配和放大策略.一般来说,USMR系统包括超声波电源、超声波换能器、微通道反应器、通道中的流体四部分,超声波能量由电源产生并经换能器、微通道传输到流体中.要保证该系统较高的能量传输效率,需要这四个部分对应的谐振频率保持一致、阻抗实现匹配.将USMR系统的放大分成超声波电源放大、反应器辐射面放大、微通道尺寸放大三个方面,系统阐述每个方面放大遇到的核心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最后重点介绍了 USMR在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应用,并根据合成过程的机理将其分为反应成核生长控制、分子自组装控制、乳液及界面限域控制三种纳米材料合成类型.综合结果表明,USMR在控制纳米材料尺寸形貌均一性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优势.

    超声微反应器微化工超声波化学过程放大流动化学

    自动化与智能化在流动化学中的应用

    阮见李双温正慧
    4120-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化学作为化学合成的重要前沿技术,具有高效、安全可控、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药物合成、精细化工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流动化学逐渐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转型.自动化流动化学系统通过集成自动化设备与控制系统,实时监督与调控反应条件,尽可能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从而提高实验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使系统能够处理大量文献及实验数据,探索高维化学空间,缩短实验周期,提升反应效率和发现新反应.初步总结了智能化流动化学系统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自动化流动化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同时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发展路径,包括机器学习算法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等.基于实例分析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展示了智能化流动化学系统在化学合成中的巨大潜力与应用前景.

    流动化学自动化智能化高通量筛选机器学习

    吲哚美辛纳米药物筛选及自组装机制的理论研究

    丁叶薇康文博宋昱潼樊钦习...
    4141-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吲哚美辛作为模型药物,选用不同种类的抗肿瘤药物探究其与吲哚美辛形成自组装纳米粒的能力,采用Hansen溶解度参数模型、COSMO-RS理论模型、结合能计算等不同手段获得描述符预测纳米自组装行为与基于分子指纹作为描述符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进行对比验证,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视化分子自组装过程以及量化计算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析发现氢键为自组装过程关键驱动力.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可快速预测药物分子自聚集和与吲哚美辛分子共聚集的概率初步筛选出药物分子组合,进一步结合热力学理论模型研究比较药物分子自身与不同药物分子间结合能大小、Hansen溶解度参数差值以及表面电荷密度分布等描述符可更准确地筛选合适的药物组合,为设计制备递送效率高、可联合治疗的无载体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热力学模型机器学习量化计算分子模拟自组装纳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