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宏观质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宏观质量研究
宏观质量研究

双月刊

宏观质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Macro-Qualit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资源编排视角下企业质量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来自"泸州老窖"的案例

    程虹郭超然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量资源如何推动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已引起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而其微观层面的内在转化机理尚未厘清.本研究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出发,将泸州老窖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质量资源驱动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内在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质量资源助力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过程经历了资源组合到资源捆绑再到资源撬动的三次跃升;第二,在三次跃升过程中企业质量资源的编排内在机理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质量资源编排方式下企业竞争优势转化的具体内在机理为质量资源组合驱动竞争优势结构化、质量资源捆绑实现竞争优势能力化、质量资源撬动促进竞争优势杠杆化.本研究揭示了质量资源助力企业竞争优势构建的内在机理,拓展并丰富了资源编排理论的应用领域,为企业实现质量升级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质量资源资源编排理论泸州老窖案例研究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组合——基于陕西"袁家村"的案例分析

    周立罗建章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乡村产品深陷品类多而不强(低质量)、产业强而不优(低品牌)、品牌优而不精(低价格)的"三低循环"窠臼,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质量和品牌建设.品牌并非万能,没有品牌万万不能.乡村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能否破解"三低循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品牌战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并基于陕西"袁家村"的案例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认为,第一,找准品类是破除乡村产品多而不强的前提,通过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提升品牌的标识度,形成聚合效应,壮大集体经济.第二,提升品质是破除产业强而不优的基础,打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产生溢价效应,促进联农带农.第三,推广品牌是破除品牌优而不精的关键,通过品牌组合提升美誉度,发挥品牌的扩散效应,实现强村富民.本研究提出,"找准品类—提升品质—推广品牌"是乡村区域品牌建设走向高质量、高品牌、高价格"三高循环"的序贯策略组合.本研究使用陕西省"袁家村"的品牌建设案例对分析框架进行印证,提炼了袁家村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的核心经验.本文尝试为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牌策略组合和村域公用品牌的实践案例.

    区域公用品牌乡村振兴品牌策略"袁家村"案例研究

    互联网发展与国家审计质量——基于省级、市级面板数据的证据

    余思明徐伶俐魏芳
    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视角出发,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7-2020年的国家审计数据,研究了各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国家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越高,该地区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越高,且该结论在省级层面和市级层面同时成立.此外,这种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政府腐败程度较高及国有资产占比较高的地区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了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产出和效率,进而提高了国家审计质量.

    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审计环境国家审计质量

    企业何以提升治理质量?——基于网约车平台监管的制度分析

    游海疆张朝丽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由于技术壁垒等的存在,平台型企业行使监管权力成为一种政府的"刚需".监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是追求盈利的市场组织,与追求公共利益的政府组织不同.传统理论强调企业的政治参与,或是企业作为治理主体之一,配合参与治理,对企业行使公共权力的现象缺少关注.如何保证企业有效行使公共权力,提升治理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网约车平台监管的制度建构和监管质量的提升,为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样本.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创造压力和动力,建立起松紧适度的"企业-政府"利益共同体,可以促使企业愿意且有效地行使公共权力,促成治理质量的提升.企业既需要适当的"嵌入性",也需要适当的"自主性",并构筑起合适的边界.关注企业行使公共权力的新现象,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数字治理理论研究.

    企业公共权力监管质量网约车平台数字治理

    营商环境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与优化研究

    陈天一杨奕刘晓东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营商环境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就需要完善营商环境的质量评价体系.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营商环境的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支撑.本文将营商环境质量评价分为"硬质量"评价和"软质量"评价,依据质量评价理论,分析认为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质量文化是核心评价指标.而质量文化又属于软质量指标,因此本文通过质量文化指标来构建营商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软指标.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我国已经构建的营商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中软质量指标占比较低,数量较少,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对营商环境软质量指标的设计和评价;证明了软质量评价好的地方营商环境整体评价就好.最后在营商环境质量评价优化方面,根据质量文化指标,提出了增加"政府工作人员价值观"、"政策压力测试"和"处罚风险评估"3项软质量指标的建议.

    营商环境质量文化质量指标

    基于社会共治框架的食品供应链质量投入行为策略选择研究

    吴林海凌志远陈秀娟
    6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提高食品供应链体系中所有企业的质量投入水平是预防可能面临的各种食品安全风险的基础.不同于以往对企业质量投入的研究,文章基于社会共治框架,构建食品供应商、食品生产商与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以食品企业进行质量投入的条件作为研究嵌入点,研究食品供应链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与社会共治系统达到均衡点的稳定性条件,据此重点探究在政府依法监管的情境下,声誉机制与供应链主体间市场契约对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是否具有效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主体均在平衡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选择各自的行为策略,系统最终稳定状态与初始意愿无关;企业进行质量投入的净支出、消费者参与治理的成本是影响企业行为策略选择和社会共治水平的主要因素;相较于提升对供应商生产风险食品原材料行为的经济惩罚,降低供应商质量投入成本对治理食品安全风险更具效率.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为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提供启示.

    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演化博弈声誉机制社会共治

    我国农产品质量规制政策的微观经济效应评估:以"三品一标"质量认证为例

    杨芷晴梁静
    8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三品一标"(即绿色、有机、达标合格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作为政府产品质量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品一标"是我国特有的从安全底线到质量高线的多层次质量规制体系.文章以"三品一标"为例,利用我国2009-2022年190家农业与食品制造企业的数据,对我国农产品质量规制政策的微观经济效果做全面评估,以回答政策能否在规制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给企业带来绩效改善,即政策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研究表明,农产品质量规制政策能有效改善企业经济绩效,且企业的声誉提高在绩效改善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效应在不同市场、区域和规模方面存在异质性,在面临国内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企业中的效果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提供有效路径.

    "三品一标"质量规制企业经济绩效企业声誉微观经济效应

    激励抑或约束:政绩考核压力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

    薄慧敏李太平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督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首要环节,有效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是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核心和关键.文章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目标宗旨和落实情况出发,把中央政府政绩考核初衷和地方政府监督抽检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理论分析政绩考核压力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理,并利用2017-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以"监督抽检合格率"和"监督抽检批次"为政绩考核指标的前提下,政绩考核压力是制约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采用变量替换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相关结论依然成立.因此,建议中央政府在考核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优化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追评机制、拓展考核参与主体,为有效提高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政绩考核压力监督抽检效率食品安全政府监管

    媒体报道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决策研究——以HACCP认证为例

    万文宇熊少晖陶建平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监督主体信息披露是促进食用农产品市场中质量信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传递的稳定器,也是食品生产者采取质量安全认证的外部推手.文章采用2018Q1-2022Q1的季度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媒体报道与政府质量公示对于生产者质量安全认证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媒体食品安全相关报道会推动企业采取质量安全认证的决策.进一步考虑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对结果的影响,以"是否在HACCP认证证书上使用可识标识"作为衡量依据,得出质量安全意识高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媒体报道影响,采取质量安全认证决策.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当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较低时,来自消费者的需求拉动是影响企业进行质量安全认证的第一层动力;当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较高时,媒体报道的促进作用更加凸显.最后,考虑到媒体机构与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监督的两大主体,二者之间同时存在互补与替代两种关系,把政府质量公示作为调节变量加入模型做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同推动企业进入HACCP体系认证中,两者互补关系大于替代关系.

    媒体报道质量公示企业质量安全认证行为HACCP认证食品质量安全

    不忘初心:研究中国质量的"真问题"——创刊十周年主编寄语

    程虹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