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宏观质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宏观质量研究
宏观质量研究

双月刊

宏观质量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Macro-Quality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危机还是转机:关税壁垒、研发投入与创新质量转化

    宋敏聂聪张学人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环节.2018 年以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遭受关税壁垒冲击的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和创新高质量产出方面会受到何种影响,值得探究.基于 2014-2021 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对中国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及其效用机制.研究发现,美国对华关税壁垒提高了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表现为创新补偿效应和创新探索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短期创新产出下降而长期创新产出上升,并进行了由低质量创新向高质量创新的调整,说明关税壁垒促进了创新高质量转化.研究从微观视角丰富了中美贸易战对创新的影响,在贸易制裁框架下拓展了关税壁垒对研发的激励机制.同时,为在贸易保护背景下,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贸易制裁和有效发挥研发投入的质量导向提供了实证借鉴.

    关税壁垒研发投入创新补偿效应创新探索效应创新质量转化

    以数字技术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模型的实证研究

    沈坤荣金童谣樊士德
    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数字技术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优势特征融入城乡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文章利用地级市面板数据测算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数字技术对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要素合理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创新驱动为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提供核心动力,城乡产业融合是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且通过了多种方式的稳健性检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通过改善要素错配、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此外,对城市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技术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效应更强.最后,文章从统筹城乡数字化布局、拓宽要素融合渠道和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数字技术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数字技术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双重机器学习模型

    营商环境优化、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基于281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刘新智黎佩雨周韩梅
    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商环境优化是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外部保障与动力引擎.基于281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商环境优化显著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能级越高、地理位置越靠东,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越强;空间效应显示,营商环境优化提高了邻近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是营商环境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路径;门槛效应分析表明,营商环境与数字经济水平越高,营商环境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最后从营商环境、数字平台和集群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营商环境经济发展质量数字经济溢出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就业质量:契机与困境——基于CFPS 2018数据的多层模型分析

    许清清王丽云江霞
    4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注入了新动能,为其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困境.基于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 HLM模型从多层视角剖析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揭示了农民工就业质量各个维度的实际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宏观层面优化了就业结构,在微观层面促进了弱关系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显著改善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尤其是在收入水平提升和劳动合同签订率方面;但也存在部分低收入农民工无法享受"数字收入红利"以及"灵活化"劳动合同的问题.数字经济对工作时间的影响表现出双向效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催生的新型职业岗位和劳动关系模式,也暴露出劳动保障缺失的制度漏洞.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数字经济会对具有某些特征的农民工群体产生偏向性,会加剧农民工内部的不平等.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农民工就业质量多层线性模型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质量与优化路径

    赵慧俞春霞牛惠亭
    6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本文依托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基于 6 省(区)1158 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微观调研数据,采用熵权法构建了培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评估了培育项目质量和异质特征.研究发现,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效果总体上十分显著.其中,培育项目对培育主体的职业能力提升明显,对资金管理能力的提升效果最大,其次是政策把握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新兴技术运用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提升效果相对较弱;对培育主体的社会责任也有一定提升作用,表现为质量安全保护能力和生态安全意识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相比而言,培育项目对培育主体的职业能力提升效果高于社会责任.研究还发现培育效果存在主体类型和地域两个层面的差异性.对此,本文提出了有助于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质量的方法和优化路径.

    头雁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质量指标体系

    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

    曾学文徐拓远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进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助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农村金融必须构建功能完备、可持续性强的更高质量水平的"共富式"金融服务体系.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量的提升"和"质的提升"两个维度构建"共富式"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回顾新世纪以来共同富裕导向下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变化,并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需求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详尽阐述"共富式"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亟待提升的现实问题.未来,农村金融改革亟需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创新"共富式"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形成共同富裕导向的政策协同支撑体系、围绕农村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金融生态,构建形成"共富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共富式"金融农村金融质量共同富裕金融供给侧改革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化发展的质量与收益效应研究——基于1147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调查

    戴娆钟真刘宇婷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化发展是推动服务带动型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导向.而服务规范化是否能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净收益是关键.基于全国 18 个省的 1147 份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微观数据,文章对服务主体规范化发展的质量效应和收益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服务质量与主体规范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而服务净收益与之呈"正U"形关系,即当主体规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加强规范化程度能同时提高其服务质量与净收益;同时,主体规范化的质量与收益效应以乡镇为边界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这些发现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和服务主体进行规制选择提供了思路.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化发展质量效应收益效应

    基于用户质量需求的大质量体系研究——来自小米科技的案例经验

    李政聂枭镒黄恩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市场中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消费者对质量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当前消费市场所存在的产品质量供给与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日益明显.本研究基于用户质量需求视角,采用过程研究范式,以"需求识别→需求定位→需求实现"为主线,剖析企业基于用户需求的大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机制,并以小米科技公司为例深入探讨其典型实践.研究发现:第一,大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特征包括"精准识别用户需求"的结构特征、"准确选择自身定位"的策略特征和"有效满足目标需求"的操作特征,在识别、定位、实现三个阶段呈现多种运作机制;第二,企业需要通过"精准洞察"机制实现需求识别,通过"明确定位"机制实现需求定位,并通过"高效执行"机制实现需求满足;第三,理论模型剖析了企业如何调整用户质量需求导向、完善大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系统层面的优化和改进.本研究从质量管理理论和大质量体系视角拓展了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范畴,解决了企业如何通过调整质量管理体系来应对当前消费市场中质量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从用户需求角度为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大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质量需求小米公司

    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一个基于研究文献的分析

    陈世香李帅
    11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是新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对既有文献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已实现对公共服务标准化内涵与战略价值较系统的澄清与定位,并展开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践.整体而言,近十年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效,但当前也面临着理论、技术与制度层面的困境,需要在强化理论探索、提升标准质量和完善监督机制等层面进行更多尝试.为更好地助推中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践,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建立更具公共精神的公共服务标准化理论框架、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政策评估体系以及重视质性与量化研究的结合等相关主题.

    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进展中国

    不忘初心:研究中国质量的"真问题"——创刊十周年主编寄语

    程虹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