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怀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怀化学院学报
怀化学院学报

李伟迪

月刊

1671-9743

hhxyxbsk@163.com

0745-2851055

418008

湖南省怀化市迎丰东路612号

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怀化学院学报》是怀化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16开本,160页,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4/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743。现任编委会主任阳柏苏,主编阳柏苏博士、罗康隆教授(特聘);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景慧副编审。《怀化学院学报》注重政治性、现实性、学术性、科学性、地方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栏目设置上能推陈出新,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地方文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平我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遴选刊发了大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立论科学、论证充分、学术价值高和现实意义重大的文章,发挥了作为地方性大学学术期刊其引领学术思潮和学术导向的作用。《怀化学院学报》先后与国内600余家期刊建立了交流关系,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大学学报》、《香港浸会大学学报》。此外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学报》、德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有密切的交往。有许多文章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各刊物、《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转载、摘录。《怀化学院报》是我国仅有被德国《数学文摘》收录的60多家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怀化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列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被曾获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湖南省高校研究会颁发的质量优秀奖。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并获优秀栏目设计奖。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探析

    谭吉华谭文翰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又有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也是新时代治理边疆、实现全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普世情怀.

    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意识逻辑理路

    内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三重逻辑

    蔡海棠陈智文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的要求,内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理解和践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高度提升教育使命感;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地位增强教育自觉度;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需求提高教育实效性.

    内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在历史的现场发掘本土经验——作为方法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宋旭景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幅员辽阔,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概述就可以说清楚其丰富性的,必须是在具体的地域里、在具体的场景里去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叙述和研究逻辑,也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逻辑到"自下而上"逻辑的转换.不同于西方学术界任何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所定义的"历史人类学",它强调在熟练掌握传统史料、在充分熟悉中国本土学术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在田野中解读文献和用田野的方法解读文献,在动态的开放中实现方法论的不断突破和超越.

    历史现场历史人类学本土经验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木央苗语亲属称谓词研究

    杨开荣陶文武谢谦涵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和发展,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苗语亲属称谓词不仅反映了血缘关系的亲属远近和历史的文化痕迹,更是苗族社会制度发展的一种反映形式.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梳理木央苗语亲属称谓的历史发展进程,揭示其蕴含的"古代婚姻家庭形态"和"母系氏族制"的文化痕迹,分析其"尊亲敬长""幼子继承制""长嫂如母"等文化内涵.

    木央苗语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玉米"适应性负效应"现象探讨——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新解

    杨成李秀英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的石漠化,北方的沙漠化,是困扰中国的两大生态环境问题.为探寻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利用文献法、参与式田野调查法以及经验实证法,梳理了近四十年来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各种成因说,并以贵州为例,详细论述了石漠化形成的三个阶段,以及石漠化与玉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玉米在石漠化地区存在"适应性负效应",合理地解释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此观点的提出,可为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做出新的阐释,同时也可为西南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玉米种植适应性负效应

    寻根、续接与皈向:布依族丧葬仪式功能研究

    邓婷婷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丧葬仪式是体现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布依族社会至今仍然延续着相对传统的丧葬仪式,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从回溯族源发展来看,布依族丧葬仪式充当了历史书写符号,展演了布依族远祖创世、定居的民族史诗,再现了布依族族人的集体记忆;从续接人生路径来看,布依族丧葬仪式作为中介,贯穿一生之余,还延续到"死亡",叙说了从生到死,由死至生的发展路径,展现了布依族人线性的思维方式;从应和精神信仰来看,布依族丧葬仪式对"死亡"的想象暗合了族人的精神依托与原始旨归,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布依族的原始信仰.

    布依族丧葬仪式集体记忆精神信仰

    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视域下的宋代乳酪饮食文化研究

    张小宁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的乳酪文化根植于南北方文化大交流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同辽、金、西夏对峙下的中原王朝,本没有肥沃的牧场提供制作乳酪的奶源,更没有浓厚的乳酪饮食文化传承,却在两宋时期,从平民大众到皇家贵族,从街头巷尾的乳酪店到皇家乳酪院,蓬勃发展出规模庞大、工艺高超的乳酪饮食文化.从中国的乳酪历史沿革、宋代民族交往视域下的乳酪文化发展、宋代市井乳酪文化以及宋代皇家乳酪文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解读分析历史脉络中的宋代乳酪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路径.

    宋代乳酪乳酪院乳酪文化

    湘西丧俗"大葬"考证

    刘晓蓉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湘西广大地区在保有本地区原有丧葬习俗的基础上,与中原丧葬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习俗.丧葬期间,孝家门上贴"当大事"三字,灵柩停于堂屋中央,三至九天不等.当地俗称出殡前一天为"大葬",举行最隆重的丧仪,陪伴亡人最后一程."大葬"一词在湘西盛行已久,但词义颇费理解.利用民间宝卷写本、历史典籍,结合当地方言语音,探赜索隐,发现"大葬"实乃"大赞"之讹.

    湘西丧俗大葬大赞方言民间写本

    艺术与科学之争: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史学思想探论

    刘耀辉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强调历史写作的艺术风格,同时重视档案材料的查找和使用.作为一位伟大的"业余者",弗劳德在处理材料时存在不足,疏于仔细校勘,往往也倚重想象力来描述和解释历史人物和现象,导致个人的历史作品存在一些事实性错误和夸张之处,从而受到"科学的"史学家的批评.弗劳德是19世纪英国历史学科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精彩的历史叙事培养了大众对历史的热情,而他对原始材料的收集与使用,使得他与其他"科学的"历史学家一起为英国历史研究开辟了重要的新领地.

    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E.A.弗里曼历史科学艺术

    在业之难:1930年代初中国纺织女工的工作画像

    王文浩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中国纺织女工的工作与生存境遇颇为严苛.不少纺织工厂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榨取女工的绝对剩余价值,几乎没有给予女工丝毫的劳动保障,生育保护措施更为缺乏.资本主义工厂内盛行的"包身工""养成工"等制度,迫使大量纺织女工坠入苦难深渊.普遍存在的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不仅损害了女工的职业权益,又使得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更加青睐"耐用"又"廉价"的女工,招致男子的不满,形成两性职业竞争.随着大萧条在全球蔓延、战争原因导致日资纺织厂减产停业,以及延及数省的水旱灾害等引发大规模失业浪潮,使得在业工人的职业压力倍增,激化了业已存在的两性职业竞争.

    1930年代纺织女工职业竞争妇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