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怀化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怀化学院学报
怀化学院学报

李伟迪

月刊

1671-9743

hhxyxbsk@163.com

0745-2851055

418008

湖南省怀化市迎丰东路612号

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怀化学院学报》是怀化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16开本,160页,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394/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1-9743。现任编委会主任阳柏苏,主编阳柏苏博士、罗康隆教授(特聘);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景慧副编审。《怀化学院学报》注重政治性、现实性、学术性、科学性、地方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在栏目设置上能推陈出新,开辟了“邓小平理论研究”、“地方文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等栏目,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平我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遴选刊发了大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立论科学、论证充分、学术价值高和现实意义重大的文章,发挥了作为地方性大学学术期刊其引领学术思潮和学术导向的作用。《怀化学院学报》先后与国内600余家期刊建立了交流关系,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学报》、《香港大学学报》、《香港浸会大学学报》。此外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学报》、德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俄罗斯《文摘杂志》有密切的交往。有许多文章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各刊物、《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等权威刊物转载、摘录。《怀化学院报》是我国仅有被德国《数学文摘》收录的60多家学报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备案,《怀化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列入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怀化学院学报》1989年被曾获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湖南省高校研究会颁发的质量优秀奖。1999年,在湖南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湖南省高校自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并获优秀栏目设计奖。2002年在湖南省高校学报评比中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逻辑与展望

    王立群杨芸伊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鲜明的政治性,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的起步探索期、曲折前行期、科学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等历程,深入把握其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载体和育人格局的逻辑变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着力探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未来路径,以期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程逻辑展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妇女权益保障的国家机制创新实践探究

    胡菊香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是否建立促进性别平等的国家机制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妇女地位和性别平等的重要指标.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国家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各项权益,确保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从而为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

    国家机制妇女权益中国国情人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赵仕炜贾中海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先后经历了建国后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小康"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接续奋斗的历史,党在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根本方向.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并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

    世易时移:哈尼族长街宴中的共餐行为与共同体意识

    罗夏梓平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至今,哈尼族长街宴以共餐形式规范着哈尼族社会的关系,构建起族群内外不同场域的身份认同,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意涵.传统的哈尼族长街宴以祭祀活动中的共餐折射出族群内部人际之间共餐的社会逻辑,体现了哈尼民众在责任与义务、礼物交换的人际关系建构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体意识.当下,哈尼族长街宴以旅游共餐的方式呈现,表现出民族、地域多元化,共餐理念的转化以及原始宗教因素消解等特点,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构建起新的共同体意识.

    哈尼族长街宴共餐传统与现代共同体意识

    生计、文化与旅游:巍山东莲花村回族传统生计及变迁研究

    张浩浩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莲花村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回族名邨",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马帮文化和特色的清真建筑、传统回族民居文化.回族先民在明代定居东莲花村,依据他们的商贸传统,开始了马帮贩运.时至民国时期,该地马帮兴盛,经济繁荣,出现了马如骥、马如骐等大马锅头,致使马帮贩运成为东莲花村村民的基本生计方式.东莲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回族居民的生计方式开始以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畜牧业为辅,马帮运输业的占比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新时代,东莲花村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在传统的农业、畜牧业生计方式之外,发展乡村旅游业,创办了东莲花美食文化旅游创业园,发展"庭院旅游经济"和其他旅游产业.东莲花村的旅游开发为民族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东莲花村回族马帮生计旅游业

    民国时期中国"苗图"研究探析

    蒋欢宜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苗图"是明清以来由官方编纂或私人纂修的中国西南民族图志,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样貌、服饰、地理分布、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众多内容,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珍稀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民国时期中国"苗图"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咸的《苗图考略》和林耀华的《贵州苗民》.二者均注重对研究内容的科学化、准确化表达,以白描式陈述为主,理论性不强,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者融贯中西学的国际视野和"求学致用"的学术志向,可为当前方兴未艾的"苗图"研究提供启示.

    民国《苗图考略》《贵州苗民》

    神圣与世俗:凉山彝族祖先崇拜与家支社会

    王敏杨杨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彝族祖先崇拜诞生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初现时期,祖先崇拜中的矛盾情感,使彝人世俗化的信仰动机过渡至神圣崇拜行动层面.彝族祖先崇拜并非泛祖先崇拜,具有我向性的特点,信仰者和信仰对象范围由世俗社会的家支规模决定.彝族祖先崇拜是彝族家支制度在神圣信仰世界的投射,反映了信仰本身所依存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凉山彝族祖先崇拜和家支社会的交融,论证了涂尔干的经典命题"宗教起源于社会".凉山彝族的祖先崇拜和家支制度同中国自古即有的崇祖重宗思想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文化共同性的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凉山彝族祖先崇拜家支制度

    贵州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

    雷昆鹏刘剑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苗族舞蹈的研究不应该采取纯粹审美的角度,而应该重视舞蹈与其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就贵州苗族鼓舞而言,它受到苗族祭祀文化、迁徙文化、山地文化、农耕文化的影响,是苗族文化的具象化表现.贵州苗族鼓舞具有强烈的功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苗族人通过鼓舞达成"祈祷美好生活""强化族群认同""传承文化习俗"以及"消遣娱乐"的目的.

    苗族舞蹈贵州苗族鼓舞苗族文化舞蹈人类学

    神圣与凡俗之间:跨文本视域下妙善故事宝卷的审美与情感

    张婉霜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妙善故事宝卷是明清时期观音崇拜的经典,均以公主非凡的出身、崇高的品格与境界、艰难的成道过程等内容彰显出妙善故事非凡崇高的神圣色彩.但从早期的《香山宝卷》到在其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观音济度本愿真经》,再到靖江的《香山观世音宝卷》,妙善故事凡俗色彩的增加也历历可见,如佛教教义逐渐淡化、家庭关系日益复杂、世俗性考验愈发富有生活气息等,尤其是与孝道相联系的亲情因素展现出浓郁的世俗人情味.这种出入于圣俗之间的审美情感特质是宝卷的重要特色,既离不开时代因素的影响,亦体现出宝卷编者对民间大众审美心理的深入把握.

    神圣凡俗妙善故事宝卷审美与情感

    论秦汉时期廪君蛮与板楯蛮的关系

    郑芳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料记载廪君蛮和板循蛮与巴是有密切关联互动的族群,其中对活动在川东地区的板楯蛮与活动于汉水流域以及鄂西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关系探讨仍有一定的空间.对板楯蛮与廪君蛮的关系的追溯,可窥见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多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程的历史见证.

    秦汉时期廪君蛮板楯蛮关系